消失的川味名吃,成都八號花生米

八號花生米是成都一款老字號零食,它誕生於上世紀三十年代,是華西壩莘莘學子愛不釋手的伴嘴美味。八十年代重現街頭,在兩家食品廠的“紛爭”中盛極一時,成為川味炒貨香飄四方的領頭羊。儘管後因種種原因逐漸消失,但這顆曾經隨處可見的花生米,無時不讓人回味起那些愜意的老時光。

消失的川味名吃,成都八號花生米

早年的華西壩有大熊貓

八號花生米的第一撥粉絲,是來自全國各地的高校師生和美國大兵。

抗戰時期,南北高校紛紛內遷,單在成都城南的華西壩上,就彙集了燕京、齊魯、金陵、金女大及東道主華西協合五所大學,另有東吳、協和兩校部分師生,形成一個文化教育中心。師生們在風景秀美的華西壩增進學識,也收穫著成都美食。

學校北面二里開外的絲綿街上有家炒貨店,炒花生米的香味越過錦江飄入華西校園,引得口舌生津的青年男女循香獵味。但見花生米顆顆珠圓玉潤,粒粒香酥脆嫩,鹹味鮮香,甜味清醇,愈吃愈上癮。由於該店位於絲綿街八號,學生們出於方便,就把“八號花生米”的名頭給喊開了。

知識分子對美食的傳播常有兩大特徵,直入人心的恰當描繪和不遺餘力地執著帶客,何況華西壩上成群結隊的妙齡才女,更是愛吃零食的香香嘴。炒貨鋪的生意日益興隆,店主廖老闆順勢派人在學校門外的小街上提籃擺攤,增加銷售點,八號花生米的粉絲與日俱增。

消失的川味名吃,成都八號花生米

五香花生米

當年金陵大學的陸之琳,協和醫學院的黎秀芳,華大的陳達玲等老校友,後來都表達過彼時師生們對南門八號花生米的垂青,比如金陵女大的黃吟詩就回憶道:“嚴冬裡一邊窩在被窩裡吃著八號花生米,一邊看書複習…記憶猶新。”一時間,校園內外的讀書會上、寢室床頭、聯誼活動中、江畔茶桌上,皆有八號花生米的身影。

四十年代,錢穆來成都時,先後受聘於齊魯大學和華西協合大學,他常與金陵大學的羅倬漢在錦江邊上泡茶館,邊談學論教,邊品香茗、嚼八號。錢老先生晚年還在感嘆:“餘之在成都,其時間之消費於茶座上者,乃不知其幾何矣。”看來茶沒少喝,牙齒也沒少磨咧。

更有甚者,據說當時華西壩的美國大兵們,回國時也特意購買了大量八號花生米,用汽油桶裝滿空運回去,與親朋好友分享這份成都特產,這無疑又增添了時人對此物的談資。

五十年代,廖老闆的炒貨鋪關門歇業。後來合建紅星路四段時,絲綿街也和南打金街、四維街、建國北街一起成為歷史街名。

消失的川味名吃,成都八號花生米

錢穆先生

八十年代初,成都街頭先後出現了兩個八號花生米,兩家人還打起商標官司,這是怎麼回事呢?

1980年,東城區一家高壓膠管廠經營困難,準備轉賣炒貨。組員羅蜀仁早年是絲綿街八號花生米的學徒,自己亦曾開過一家叫顆顆酥的炒貨店,便與工友將龍王廟街一箇舊茶館改作炒房,炒出些花生米、葵瓜子,張起“老8號顆顆酥”的招牌,在紅星路東昇街口擺攤售賣。

正所謂無心插柳柳成蔭,沉寂近30年的老字號重登市場,瞬間又激活了老成都人的香香嘴基因,炒貨生意一路看漲。

沒多久,蓮花池街道辦為幫助殘疾人就業,也開辦起名為八號花生的福利炒貨店,初為前店後坊小微經營,後在東桂村徵地建設八號花生食品廠,並請來絲綿街8號廖氏傳人廖善之出任廠長,採用傳統技藝製作炒貨,並註冊了巧含“8”、“號”二字的圖形商標。

消失的川味名吃,成都八號花生米

三大零嘴之沙胡豆

兩家8號花生米分庭抗禮,均以老8號名頭招攬顧客。雙方都是傳統手藝,做出的花生顆粒飽滿,大小均勻,風味純正,各有一方擁躉,生意不相上下。隨著進入炒貨行的業者越來越多,競爭日漸激烈,商標糾紛在所難免。

一場官司過後,老8號顆顆酥敗下陣來,更名為濱江顆顆酥食品廠。事後的記者會上,廠長馬忠謙介紹了失敗經過,承認是因不懂經濟法規,沒有依法註冊商標所致,但他也聲明會立即聘請法律顧問,為日後經營提供保障。

名字雖改,產品質量和口味依舊。1984年顆顆酥食品廠被東城區列為重點企業,在原來的花生米和炒瓜子基礎上,新增金川瓜子、南瓜子、黑瓜子等品種。同時增加銷售網點,1985年又和川內自貢、甘肅張掖的相關單位聯營,將產品推向外地。

消失的川味名吃,成都八號花生米

香瓜子

另一邊,商標官司的獲勝者八號花生食品廠則乘勢而上,步入長達十年的黃金髮展期。1982年銷售額為10萬元,兩年後就翻了十倍,到1987年時已突破200萬元。當時廠內員工55人,其中有包括副廠長曾自瓊在內的29位殘疾人,能取得這樣的業績實屬不易。

1990年,老廠長廖善之退休,曾自瓊繼任。同年,廠址遷至石羊場,建廠房,添設備,增人員,擴大生產。不僅在成都市內開設了十多家門店,還將花生瓜子賣到雲南、貴州、陝西、新疆等地,1992年銷量竟攀升至1200萬元,成為川味炒貨的領頭羊,1996年被評為四川省著名商標。

八號花生米這個老字號也迎來最輝煌的時刻,成都人泡茶館、遊公園、看電視、擺龍門陣、入菜下酒,都少不了它的身影,甚至許多人結婚生子請客辦席,也要指定用八號的花生瓜子,氣勢烜赫。

消失的川味名吃,成都八號花生米

在經營末期需求支持

然物極必反,盛極必衰。

九十年代後期,大批新興的休閒零食企業湧入成都,無論是生產規模、產品種類,還是品牌包裝、渠道建設和市場營銷等環節,他們都比本地炒貨更勝一籌。儘管貨真價實的傳統工藝仍是老成都的最愛,但新入者們鋪天蓋地的廣告宣傳,星羅棋佈的銷售網點,時尚靚麗的視覺衝擊,將大部分顧客攬入懷中。

此時的八號花生食品廠問題重重。隨著舊城改造,原設在市內的門店陸續拆遷,但未及時補充新店,將苦心經營多年的大本營市場拱手相讓,知名度迅速降低。在對手密集的廣告攻勢下無動於衷,缺乏必要的營銷支持。同時,陳舊的設備、不穩定的原料供應造成品質波動,最終讓許多外地經銷商分道揚鑣。

本世紀初,八號花生米在和成都人相濡以沫數十年之後,再度相忘於江湖。

消失的川味名吃,成都八號花生米

鹹花生


【關注“川味文化”】

看川菜老傳統,聽川味龍門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