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過於否定孩子的父母是怎樣毀掉孩子一生的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過於否定孩子的父母是怎樣毀掉孩子一生的


前言:

中國的父母,尤其喜歡否定、打擊孩子,並把這項“技能”運用地爐火純青。

否定孩子的感受:“有什麼好哭的,能不能懂點事?”

否定孩子的能力:“你洗不乾淨的,放著我來。”

否定孩子的想法:“就你這成績還想當醫生,不是去害人嗎?”

否定孩子的選擇:“你那工作有什麼好的,還是當老師最好。”

否定孩子整個人:“我怎麼生了你這個不爭氣的!”

年前閨蜜來我家玩,中午和我媽一起吃飯。我閨蜜讀醫,我讀管理。我媽問我閨蜜的專業後說:“讀醫好啊,以後工作多穩定。不像你,非要讀管理,以後都不知道能幹嘛,工作後一年到頭肯定也見不上面了。”我閨蜜趕緊接話說:“沒有啊,這專業以後很賺錢呢,很多工作崗位都要的。”我白了我媽一眼:“你不瞭解我的專業就不要亂下定義好吧。”我媽不依不饒,繼續說:“你以後考個公務員多好啊,女孩子讀管理以後那麼累你受得了嗎?你看看你表姐,放假都有錢拿......”當著閨蜜的面,我不好發作,默默地吃完了飯。

閨蜜事後安慰我說:“沒事啦,你媽媽也是愛你,我爸媽也經常這樣說我。”

我還是覺得難過。自己最親的家人,世上最大的依靠,現在剛出社會無依無靠,否定你要把你往外推,孤立無援的感覺真的很難受…...

雖然大多數父母長輩還是關心孩子的,可是關心的方式錯了,很容易造成傷害。就像澆水是對花的關心,可如果用的是開水呢?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過於否定孩子的父母是怎樣毀掉孩子一生的


父母越是否定,孩子越容易活成父母否定的那個樣子。

心理學家認為,自卑可以分為原生自卑和次生自卑。不當的家庭教育是導致原生自卑形成的最常見原因。

英國BBC有部紀錄片叫《Up》,導演隨機選取一些孩子,從少年到老年每隔7年進行跟蹤拍攝,瞭解他們的生活變化。

其中有一位叫Neil的小朋友,童年時,臉上總掛著可愛的笑容,眼睛閃閃發亮,長大的夢想是當宇航員,後來,Neil想到牛津讀書,無奈失敗。

被父母各種否定,Neil自暴自棄,流浪,搬運工都做過,到後來,得了精神疾病,歷經坎坷,生活仍舊落魄。

人們是這樣評價Neil的一生的:想法很多,但缺乏積極行動。這大概是因為童年被父母否定太多的結果。

就比如,當一個孩子嘗試做家務、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時,總是被父母否定,“你做不好的,到時候還得我來”、“收拾的什麼房間?亂糟糟的!”

久而久之,孩子覺得自己做多錯多、不做才不會出錯,不會被罵,最後乾脆再也不嘗試。

大人長期的否定,打擊了孩子嘗試的熱情和慾望。於是父母越是否定,孩子越容易活成父母否定的那個樣子。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過於否定孩子的父母是怎樣毀掉孩子一生的


小時候被打上的差評,終生再難擺脫。

《奇葩說》陳銘老師提過個觀點,叫“未完成的願望之魔咒”,即童年渴望而求不得的東西,會在一生中產生巨大的影響,甚至成為人畢生的追求。對於孩子來說,被尊重和自我實現,才是價值觀座標系裡的首要因素。

在中國式教育中,我絕不只是一個人活在被父母否定的世界裡。演員姜文有一次在接受採訪時被問道:“你遇到最大的失敗是什麼?”姜文說:“我演的電影,母親從來不看。”原來這些年,不管是考上中戲,演電影成名,還是娶妻生子,甚至給母親買房子,他都沒能“討得母親歡心”。網友感慨:中國父母發明了悲壯的打壓式親子關係,讓子女以為不被父母喜歡,於是拼命用出人頭地的方式來獲得母親認可。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過於否定孩子的父母是怎樣毀掉孩子一生的

總是被父母否定的孩子,內心有多苦?

“從未獲得肯定,長大後獲得肯定都會認為那是周圍人善意的謊言。”

“一回家就覺得特別壓抑,家成了自己最不想待的地方。”

“羨慕無論有任何不順、困難都可以無所顧慮告訴家人的人。”

“如果說人生有四季,我的前二十年是凜冽寒冬。”

······

我一大學女同學,長得很漂亮,也很喜歡化妝,民族舞拉丁舞鋼琴古箏都拿過國家級獎項,是我們系的女神級人物。但在一次活動比賽和她接觸後,我發現她是個很自卑的女生。她說她媽媽一心想讓她出國留學,但她從小英語不好,她的優點在她媽媽眼裡也不值一提,填補不了英語差這個缺點。

在這種模式碾壓下,何處是心靈歸處?

這些小時經常被否定的孩子長大以後,心裡始終有一個黑洞,時時在自我懷疑,我是不是不夠好?

即使她在很多人眼裡儼然已經是成功者。她仍然感覺很焦慮很痛苦。

父母否定孩子的部分,往往是他們對自己不能接受的部分。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過於否定孩子的父母是怎樣毀掉孩子一生的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

對現狀的無可奈何和對過失的懊惱,會催化出對他人的否定,從而希冀在否定他人的同時抬高自我價值,填補缺憾。父母否定孩子的部分,往往是他們對自己不能接受的部分。父母不允許孩子脆弱,其實正是來源於內心的脆弱。

父母是高級知識分子、社會成功人士 ,卻養育出焦慮症、抑鬱症、強迫症甚至精神分裂症的孩子的家庭太多了。當進入這個家庭的內部,就會發現,顯然問題並不出在孩子,而是出在父母,這個孩子只是這個家庭的“替罪羊”。很多家庭正是因為這個“替罪羊”的存在,父母才取得了所謂的成功,過著看起來“正常的”生活。這也往往是暫時的,當“替罪羊”再也承受不住,出現各種狀況的時候,必然將整個家庭都捲入進來,當然,這也是家庭關係重新整合的契機。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過於否定孩子的父母是怎樣毀掉孩子一生的

什麼是“替罪羊”現象呢?簡單來說,就是父母將自己本來有卻不願承認和接納的一面,都投射給孩子,認為孩子擁有令自己討厭的品質,因之去貶低孩子,孩子通過對父母投射的認同,最終被塑造成父母想象中的樣子,並因為父母的貶低變得自卑、退縮、分裂。而父母這時會痛心的說 :“我們怎麼養了你這麼不成器的孩子!”

一個孩子所謂的“成器”,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要擁有一種自我身份的確立感,也就是知道自己是誰、自己想要什麼,擁有一個穩定的自我。而形成這種穩定自我的基礎是對自己感覺的確認,也就是說一個人得和自己的真情實感鏈接,才能擁有很好的自我的感覺,繼而才能慢慢在社會互動中確認自己的身份。假如一個人無法和自己的真情實感鏈接,就會找不到自我在哪裡,對自我的感覺處於一種彌散的狀態,形不成很清晰的感受。不凝聚又如何成器呢?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過於否定孩子的父母是怎樣毀掉孩子一生的


危害:1、受虐者有一天會變成施虐者

你明明感覺難過,他們卻認為你沒必要難過;你明明感覺委屈想抱怨,他們卻認為你不應該抱怨;你取得成績感到開心,他們卻並不和你分享這種感覺。 你的真實情感不但不被承認,還不斷被否定,甚至被貶低。對你的情感,你的父母習慣的是“理智化”的處理,比如“做事多找自己的原因”等等,這從道理上講當然沒有錯,當他們並不承認屬於你的主觀世界裡的真實情感,而直接進行了理智化處理,以至於你的真實情感被嚴重阻塞,繼而升起強烈憤怒。

孩子沒有辦法把內在情感語言化的結果就是這些莫名的情感會成為一股暗流,一直持續的影響一個人的人生,像毒藥一樣流淌在血液中。

電影《小丑》中,男主角亞瑟的夢想是當一個喜劇演員,但他的夢想一直被別人嘲笑和懷疑,他母親更是否定了他:“噢,你怎麼可能當喜劇演員?”亞瑟在一次次打擊中對生活失去了信心。“我的死能讓我的存在有價值。”他連殺了地鐵上三個金融男子、之前算計他的同事、有一個女兒的單親媽媽鄰居蘇菲、母親潘妮、喜劇之王莫瑞,他徹徹底底瘋了。母親的死,斷絕了他對人間最後的眷戀,他殺人如麻,從受虐者站到了施虐者的位置。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過於否定孩子的父母是怎樣毀掉孩子一生的

2、啃老族的誕生

父母將孩子留在自己身邊的最好方式就是貶低。不斷否定一個孩子的情感,讓其內在感受無法整合內聚,孩子形不成穩定的自我,內心就會空乏無力,一種結果就是孩子發展不出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最終可能就會永遠留在父母身邊啃老。更多的情況是,在空間上和父母保持著獨立和距離,但心理上卻緊緊纏繞在一起,內心總有一個貶低的聲音在那裡。


建議:要想孩子改變,父母先改變。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過於否定孩子的父母是怎樣毀掉孩子一生的

愛孩子是需要學習的,不是與生俱來就會的。高爾基有一句名言:“愛孩子是老母雞都會做的事情,可是要善於教育他們,這是國家的一樁大事,需要才能和全部的生活知識”。

父母要想教育孩子,先要教育好自己。陪伴孩子成長中父母一定要反思自己的成長。父母要不斷內省,總結經驗,問題本身不是問題,怎麼看問題才是問題。

1、人都是喜歡被人誇的,孩子尤其如此。

中國大多數的家長往往喜歡把打擊偽裝成激勵來教育孩子,卻從不知自己的孩子是否適合激將法。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過於否定孩子的父母是怎樣毀掉孩子一生的

《少年說》裡有這樣一位母親,她總認為女兒需要接受“打擊教育”,總把“我認為”掛在口中,對女兒講述了一大段學習方法論,以及各種大道理。

這樣教育孩子的方式,長久以往,多優秀的孩子都會在家長面前變得不自信,被長期束縛於嚴厲管束的孩子,價值觀難免會發生扭曲。孩子作業太難不會做沒關係,不要動不動就罵他們笨。應該鼓勵孩子與你們一起解決作業問題,甚至是和孩子一起到網上尋找答案。這個過程裡,不要覺得孩子老問你問題很煩,更不要在孩子面前無所不知,刻意去打擊自己的孩子,等找到答案後,鼓勵孩子去分析為什麼會是這個答案。

2、不要使用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語言

就事論事,不要隨意發洩對孩子的情緒,不要使用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語言。

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別人包括爸爸媽媽的尊重,而這種尊重、信任,會使孩子產生自信,是他們前進的重要動力。每一個爸媽都盼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但是打罵教育絕對不是最好的辦法,一時起到的作用也不會長久。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過於否定孩子的父母是怎樣毀掉孩子一生的

最後還有一點小提醒,不要隨便向孩子訴苦,因為你會發現,你無意間的訴苦,會讓孩子形成無形的壓力,而你永遠不知道,這樣的壓力會在他成長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願中國父母能從這種教育方式走出來,不負孩子一生。

<code>作者:一直特立獨行的棋,00後在讀大學生,文字是一種救贖。/<cod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