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方之冠——桂枝湯的成型歷程探尋中醫之路

通過桂枝湯的形成過程,來了解中醫的起源。

桂枝湯被被稱為群方之冠。原因就是因為後人們覺得桂枝湯配伍非常嚴謹,所謂酸甘化陰,辛甘化陽。桂枝芍藥一收一散,相輔相成。

群方之冠——桂枝湯的成型歷程探尋中醫之路

我們來合理推測一下桂枝湯的形成過程。

桂枝湯

桂枝 (去皮) 三兩 芍藥 三兩 甘草 (炙) 二兩 生薑 (切) 三兩 大棗 (擘) 十二枚


群方之冠——桂枝湯的成型歷程探尋中醫之路

根據藥物組成,我們把桂枝湯分解成桂枝甘草湯和芍藥甘草湯,再加生薑大棗。

桂枝甘草湯: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治上衝急迫者。

桂枝 (去皮) 四兩 甘草 (炙) 二兩

芍藥甘草湯:腳攣急。治拘攣急迫者。

芍藥 四兩 甘草 (炙) 四兩

看一下每味藥的藥證

桂枝:主治衝逆也,旁治奔豚、頭痛、發熱、惡風、汗出、身痛。

芍藥:主治結實而拘攣也,旁治腹痛、頭痛、身體不仁,疼痛、腹滿、咳逆、下利、膿腫。

甘草:主治急迫也,故治裡急、急痛、攣急,而旁治厥冷、煩躁、衝逆等諸般迫急之毒。

生薑:主治嘔,故兼治乾嘔、噫、噦逆。

大棗:主治攣引強急也,旁治咳嗽、奔豚、煩躁、身疼、脅痛、腹中痛。

群方之冠——桂枝湯的成型歷程探尋中醫之路


我們知道,一定是先有藥後有方,先有單方再有複方,這是發展規律。

我們回到原始社會,

沒有文字,所有經驗只能口口相傳。

假設某一天,一個人偶然吃到了甘草,覺得很舒服,身上的疼痛減輕了。於是他把這個經驗傳給別人。

我們知道甘草是甜的,生長環境要求不高,哪裡都能生長,容易獲取,而且主治急迫,類似於輕度止疼藥。那甘草是比較容易被大家接受並認知的,於是甘草作為藥被口口相傳。

多年後的又一天,又有一個人偶然吃到了桂枝,也很舒服。不再怕風吹了,出汗也少了。於是把桂枝也傳播給其他人知道,久而久之,因為桂枝療效可靠,桂枝也作為藥物被傳下來。

但是桂枝不是甜的,人們不愛吃,於是有人想到用另一個藥物甘草來調和味道,於是有了桂枝甘草湯。在桂枝甘草湯不斷的應用過程中,人們總結出了桂枝甘草湯的主治。

類似的,總有一天芍藥也被當做藥物傳播開。芍藥苦,用甘草調味很容易想到。於是有了芍藥甘草湯。


群方之冠——桂枝湯的成型歷程探尋中醫之路

甘草因其獨特的優勢有可能是第一個被發現的中藥。並且在發現其它藥物之後,用它和甘草配伍,幾乎成為一個原則。

可以推測大概所有當時發現的藥物幾乎都和甘草配伍過,藥效可靠的被保留下來,不可靠的被淘汰。

保留下來的有:

桂枝甘草湯、芍藥甘草湯、甘草乾薑湯、麻黃甘草湯、大黃甘草湯

等。

群方之冠——桂枝湯的成型歷程探尋中醫之路


有了桂枝甘草湯和芍藥甘草湯的經驗,當有人同時具有桂枝甘草湯證的出汗惡風和芍藥甘草湯證的攣急,把兩個方組合到一起試圖同時治好所有症狀就順理成章了。

於是有了

桂枝+甘草+芍藥+甘草

甘草重複出現,桂枝芍藥比較重要,寫成

桂枝、芍藥、甘草。

因為是兩個方組合而成,於是用上生薑大棗作為粘合劑。

和藥物都要配伍甘草一樣,合方大概都要加上生薑大棗,最終療效好的留下來,如桂枝湯。療效不好的再去掉,如麻黃湯。生薑大棗的組合類似於粘合劑的作用。

這樣就形成完整的桂枝湯,按順序寫成

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

群方之冠——桂枝湯的成型歷程探尋中醫之路


完整的桂枝湯成型以後,不再只是桂枝甘草湯和芍藥甘草湯的合方,在漫長的歲月裡,人們總結出桂枝湯的主治,並不斷完善下去。

中醫學也就這樣一點一點積累經驗,成長起來。

所以胡希恕前輩才說,《傷寒論》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參考書目

《中醫經方臨床入門》費維光

《傷寒論再發掘》遠田裕正

《類聚方》吉益東洞

《類聚方廣義》尾臺榕堂

《婁紹昆講經方》婁莘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