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文學藝術賴以存在的根基

實用:文學藝術賴以存在的根基


因為記事的需求,人類發明了文字。而後進一步用來記憶。而後進一步用來表現情懷。把以上功用調和,有了文學作品。定義: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實用性當然也是藝術的土壤。比如最初人類勞動時的號子,祭祀時的且歌且舞,皆是藝術的源頭。勞動時的號子可協調力量達成一致,祭祀的歌舞是緬懷,是向蒼天訴求。

古人云:文以載道。強調的是文的大功用。求大存小。

沒有了使用的土壤,有的藝術形式漸行漸遠。當學生揹著一部筆記本電腦上學,我很懷疑書法家還能不能存在。存在也是形而上的藝術,形而上的藝術又能走多遠呢?

文學藝術的價值常看產生之時的環境。戰爭時期文藝兵站出徵隊列那鼓勁的快板書就是最好的藝術!汶川大地震,舉國馳援。做為職業作家的我,沒有人來找我捐款。但是,我要做份內事。假如有隊伍奔汶川,我一定願意隨同,去寫傳單發傳單。當時不能,就捐詩歌,捐文章,發表在網絡,任憑報刊雜誌、書籍多家轉發。聲名了:不要稿費。

一陣驚悸,

我們的根鬚被牽拽,

牽拽出了

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疼痛。

我當時寫下的詩歌《這是一場人民戰爭》句,全詩被《世界文藝》轉發。

說文章身後事,我更看重當前。做好當下的事失了名又如何?而且實用的需求未必不可以成就千古名篇,如駱賓王的《討武曌檄文》,如諸葛亮的《出師表》,如司馬遷的《報任安書》,不勝枚舉。在講硬道理的同時,如再觸及人內心柔軟之處,滋潤向善向美之念,就是更好的文章。至於能不能千古留名,容他人評說。

面對世界,我的思緒是風起雲湧的,未嘗感覺思緒枯竭。

懷濟世之心,我這職業作家就永不失業!

2020-3-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