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對八卦掌內功修煉的體會與方法


淺談對八卦掌內功修煉的體會與方法

  八卦掌、太極拳、形意拳是內家三大名拳,內家拳就要講究內功的修煉。我這裡以八卦掌為例談談自己對修煉八卦掌內功的認識,同時兼談一下內功修煉的方法。有不對的地方希望老師、同道給予批評指正。

  1992年有幸得遇年郭古民先生入室弟子吳永山老師,並在他的嚴格指導下開始煉八卦掌。吳老師演練的八卦掌勁道非常好,瀟灑,輕靈、快捷,一個下式穿掌, 嗖的一下起來,非常快。我當時非常羨慕,問老師怎樣這麼快?他說一切都在腰腿上,一切要從松中求。吳老師說,要想松就得慢轉,一點一點在圈上找。你練踏地掌每天半小時,三年以後就會大不一樣。就這樣我按老師說的,規規矩矩練起來。吳老師教的踏地掌轉圈身體往圈內扭,與外人不一樣的是,每一個動作的定式都要停頓耗一下。下面詳細說明。

  1、(以往左轉為例)立正起式。

2、雙腿彎曲身體下坐,然後趟泥步直步出左腳。

3、左腳踏實,身體重心前移,右後腿蹬直成弓箭步稍停。

4、而後,重心完全移到左腿身體不動,後腿平抬慢慢提到左踝邊耗住。

5、右腿趟泥出步往圈上扣。

6、右腿踏實,身體中心前移,左後腿蹬直成弓箭步。

7、身體重心完全過過渡到右腿,左腿平抬慢慢提到右腳踝邊耗住。

8、再出步,循環往復。圈大圈小自己選擇,開始可大,功夫深些可以逐步縮小。

要點:前腿要,極力前伸,要像續棉絮那樣輕輕地續向前面; 整個過程身體不能長起、左右搖擺,避免躥、顛、晃現象; 每一動完成都要停頓一下,尤其是後腿提上停頓最吃功夫。這樣鍛鍊的結果對去除身體僵勁兒。產生松、沉勁作用非常大。

  對於快轉圈,吳老師教我要多轉圈少換式,八卦掌的功夫都在圈上,一定要轉熟、走透。定式掌的八個掌式都要練,可以快轉也可以像踏地掌一樣慢慢轉。

  對於呼吸,吳老師教我就是自然呼吸。他說,轉八卦一定要順其自然,不要過於放意念。很多人都說起吸落呼,我認為這些都是對的。但是它是終了的結果,平時就是自然呼吸。一般行進速度可以起吸落呼,但是像踏地掌的慢轉就不是簡單的起吸落呼,比如,後腳上提後的停頓,就不是一個呼字解決,其中包含幾個小呼吸,這樣才能心平氣和,才能穩住勁兒。等到功夫到了,一起腳一投足,呼吸自然合上。

  我從92年起到現在已經15年,每天早晨5點練到6點,然後坐班車上班,晚上8點半練到9點半,特殊情況除外。其中蘊含了很大的毅力,也帶來了極大的樂趣。這當中除了練八卦掌還兼練太極拳,常年堅持不輟,時間長了就有些體會。我現在的體會:體內的內氣能隨著動作鼓盪起來,還能夠像水銀一樣在身體流淌,比 如,一個穿掌穿出,內氣能夠流到掌尖。往後掖掌內氣則流到後掌。而體內則空空蕩蕩、寬寬敞敞。運動起來輕靈快捷。由於練到梢上,兩手合力出來,拆手時就比 較乾淨利落,特別是對於擒拿,能非常順的吃住對方,而對方呢?感覺非常舒服,順暢。不像沒有手勁全靠全身的蠻力生扭,沒深沒淺,自己費勁,也容易傷到對 方。過去老師說手,怎麼筆劃怎麼是,反過來,一樣的動作招式,自己就拆不出來,合不上。為什麼?沒有內功支持。現在就不同了不但拆起來非常順遂,而且伴隨 著氣場的作用惟妙惟肖,感覺非常有意思。再說氣,有些人覺得身上這裡那裡熱了,就以為內氣有了,其實這是最初起的。

我的感覺,真正的內氣積攢起後,就會在體內鼓盪,漲滿,他不但要像傳統氣功講的要衝關,實現小周天、大周天循環,而且要像漲水的長江、大河,灌滿溝溝渠渠,衝去一切對它的阻礙。這裡貫穿著太極 大師汪永泉講的,松、散、通、空的過程; 從另一個角度也可以說是,練精化氣,練氣還神,練神還虛。內家拳的功夫都是相通的。我現在轉踏地掌,出腿感覺自然 前溜,而且能流到腳趾,提腿到踝感覺身體外面形成一個磁場,把你穩穩拖住。在此提升一步,練踏地掌的鶴形步,一條腿抬起與跨齊,立刻感覺全身空空蕩蕩,抬 起的腿自己往上飄,非常輕靈。穩住後身體感覺就像扣下的一個大鐘自頭而下空空蕩蕩。拳譜上講的“腹內松淨氣騰然”就是這樣的感覺吧。而後,抬起腿以腳掌為 前導,探步落下也非常輕靈,而絕沒有初練時砸夯的感覺。

  再往深裡練,把懷抱單魚掌(推磨掌)變成鶴形步,高起腿,然後向上蹴點而出,更吃功夫。練法是跟踏地掌一樣,後腿提到前腿踝部松沉,然後抬腿與跨齊,這時感覺腿往上飄,身往前合,周身形成一種團乎勁兒。然後可以用身體帶動雙掌極力向圓心轉去,同時耗住,再把腿繃直點出,一股內氣直貫腳掌。然後落下彈起腿,弓步、抬後退跟上再抬腿,重複動作,左右相同。在盛夏三伏天,轉該式,每天汗水嘩嘩的流,身體感覺酣暢淋漓。

“尺蠖之屈,以求伸也”只有大屈,才能大伸,只有大松大揉才能充分發揮彈抖勁兒。

為此,我提出如下方法與大家共勉。

  一、規規矩矩按照拳譜練。八卦掌的拳譜拳訣很多,但是最有名的是“三十六歌”、“四十八法”前者是修煉的總則,後者是技擊動手的法則。這些都是老前輩實踐 經驗的總結,練功總的原則和圭臬,有志練習者一定要好好參悟,遵照習練。儘管流派不同,手法各異,套路各異,但是都離不開這些拳論。

  、紮紮實實修煉基本功。據說師祖董海川早期教學掌式也很少,後來的各種套路的出現大都是二、三代八卦掌人發展變化而來,其中有八卦掌技擊的發展,也不排除市場經濟的成分——要教學就得不斷翻新留住學生。其實,各種套路的翻新也是建立在八卦掌基本功的基礎上的,它們是基本功的展開延伸。1992、1993 年我還有幸結識了郭古民老先生的徒弟,一位姓李的師大爺。當時他已經退休,為人非常和善,但由於出身不好,文革中被遣往到了西北大三線,之前拜在郭古民門 下學練八卦掌。由於時間變遷,原有的掌式大都忘記,他每天早晚就是轉踏地掌。他說,那時我們師兄弟每天聚在一起,與郭老師形影不離,一起練武,喝茶,郭老 爺誇我圈轉的好。遺憾的是後來他信了佛,每天在家打坐,一年也很難見到一次,但是見時,身體非常健康。

  三、快練與慢練結合。八卦掌通常公認的有定式八掌和變式的八大母掌這是八卦掌的基礎,其他的各種變式掌,如、連環掌、遊身掌等等都是從定式八掌與母掌變化而來。就定式八掌來說就可以快練也可以慢練。快練出輕靈快捷,慢練出內功,去僵勁,去拙力,求松淨,出大功。只有大松大靜內功才長得快。我們常常看到一些人跑場子就是由於沒有在慢練上下功夫;一些人儘管練得瀟瀟灑灑非常美觀,但是一碰就出去也是沒有內功的原因。由於八卦掌講究在運動中與人交手,非常講究身法、手法,所以快練也是非常必要的,但最終還是靠內功支持。

  四、各種掌式交叉練習。八卦掌與其他內家拳一樣練到一定程度,也講渾圓勁兒,二掙力,陰陽的感應。由於各個掌式的著落點不同,鍛鍊的部位也不一樣。比如,推磨掌,前手的食指挺起,後背的督脈就能領起。而虎口向上他的著落點在虎口、肘與腹部。前者走的是前後掙力,後者找的是上下合力,尤其是虎口掌,肘自立,腹部內氣自然鼓盪,非常舒服。甚至可以把意念稍稍放在前手,重點放在腹內,感覺裡前後手輕輕浮擺,胳膊沒有了,人好像就是圍繞前面的一支手轉,而腹內內氣鼓盪,不時與前面虎口感應,非常舒服。而抱月掌一擺雙手與後背自然形成一個圓圈,隨著功夫的增進,胸部越來越寬敞,雙手與後背假想的另半個圓形成一個大圓,而胸部空空蕩蕩,鬆散通空的較高境界慢慢生出。還有其他的指天劃地找的是上下手的對拉勁兒,陰陽魚則是負陰抱陽的前後勁兒,特別是獅子滾球掌則處處顯出球形勁兒,左右球,上下球、前後球,並且伴隨著場的作用。至於內氣的著落點,在此就不一一展開。

  以上是自己的鍛鍊體會,內功修煉雖然涉及到技擊,但更多的還是對於養生的好處。真誠希望與大家一起研討共勉,如有不對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