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掌第三代傳人郭古民遺著《郭氏錦囊》是其習武生涯的精華


八卦掌第三代傳人郭古民遺著《郭氏錦囊》是其習武生涯的精華

郭古民先生

  《郭氏錦囊》是八卦掌第三代傳人郭古民先生之遺著,是他自己習武生涯的精華之總結。其中較清楚地將八卦掌練、用之精髓進行了闡述,是修煉八卦掌者必精讀細研之譜籍,更是習練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任何門派、拳種之功夫者必選的善本之譜。若能精研細讀,領會其中之精髓妙義,自有解疑釋難捷徑之妙。

  然其中多有精妙之論,現時之習拳者難以領會其中精髓妙義而不能予以修煉,或錯誤領會而產生錯誤的練法,致使攻防功夫不能提高。故暫選其中一個題目,詳細論之析解,以饗讀者。

  歌訣:

  背似無功確有功,不講背形不能通。圓為箕底方為緊,掌穿力自如反弓。

  這本是一首總結身法中的“身弓”用法,腰脈提、氣貼背、沉肩墜肘、上打背發勁的穿掌之功夫的。然此四句話,初習拳者皆不知其中之意為何;而已習拳之功夫但不深者,又常犯三種身法錯誤,只因對歌訣的精髓理解不透,私以己欲揣度之,致使穿掌之法運用不爽,反被人制。下面予以通解之。

八卦掌第三代傳人郭古民遺著《郭氏錦囊》是其習武生涯的精華

  背似無功確有功:

習拳練藝、攻防之道,如以拳打腳踢為法,背部好像沒有功夫可用。其實不然,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乃是全方位、方圓立體攻防的技術、技巧、功夫,是以不動之腰脊摧動動之手足為法的。而在四種發勁法即“上打背發勁、下打尾發勁、胯打鯉魚打挺、全身發力法”中,背發勁乃其中之一種發勁方法。

《內功四經》中有“提頦以正頭,貼背以轉鬥,松肩以出勁”的說法,其中“貼背以轉鬥”,即氣貼背骨,左蓄右發,右蓄左發,便於左右手的攻防之轉換。凡發勁之側,皆謂之背發勁。而能左蓄右發、右蓄左發,通變自如,蓄髮相生,是為背通。通背拳取義於此背發勁左右背通而立拳名。可見背部確有功夫可得而用矣!此乃第一句之精義。

  不講背形不能通:

既然後背有背發勁的功夫可用,那麼就需要專項修煉了。首先應是調整背的形狀。若後背的形狀調整不正,則左右背骨不能相通,內勁不能左蓄右發、右蓄左發,要想以背發勁的方法打人,也是不可能的。此乃“欲想練拳先正形”的精義。然何為背形的正確之形狀呢?這就是第二句轉第三句之精義了。

  圓如箕底方為緊:

身法要求“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的中正安舒、立如平準。整體講要“背圓胸方”,前後陰陽匹配;“虛胸實少腹”,上下虛實匹配。所以此處之“圓”是指背圓而言的。這要有沉肩墜肘和腰脈提(即拔背)及氣貼背,方能使之背圓。

背圓之背所指部位是何處?

此中有講究,即上至大椎、下至背骨(肩胛骨)下沿邊、左右肩頭之間。背圓之形狀是怎樣的呢?即“圓如箕底方為緊”。箕者,柳條所編的簸箕。簸箕後背高起,如以簸箕扣在做好的背形上,則背形恰與之相合。然這句歌訣的妙義在”箕底方”三個字中。“背圓”上面解析清楚了。但肩胛骨(背骨)下邊沿至腰部的這段身法形狀是怎樣的呢?這就是“箕底方”三個字所表達的形狀了。簸箕底部前後向平直,左右向微弧似平,正是“箕底方”之形狀。為何是這樣的形狀呢?因為有“腰脈提”亦名“拔背”之說,此二說都講的是這個部位的調形之法和調形後的效果之形狀

  然此處如何做到“微弧似平”?並非依靠單純地“腰脈提”,即“拔背”就能獨立完成得了的。這要在“腰脈提”、“拔背”的同時,勁意還要向前收斂而使此部位的“背肌”徹底放鬆,可使內氣上下往來暢通無阻。此正是“箕底方為緊”中之“緊”字的精義。勁意收斂至背肌底層部位時止住,此為“緊”,此乃勁緊形松的狀態。這樣,這個部位與胸腹相應部位形成了“後緊前松”的“鬆緊匹配”一致的狀態了。此正

符合身法“后豐前空”、“前散後趨”的法則,有利於攻防變化的轉換。

  而此“緊”字,對於“背圓”的上面部位來說,就是肩胛骨下邊沿以上的部位來說,乃指沉肩墜肘的“內勁之蓄勢”狀態的“肩撐肘橫”之“肩撐”而言的,是指內勁蓄足充沛之狀況而說的。

《內功四經》說:“勁松而緊,惟其松之極,故能緊之至也。故以松用緊,非以緊使松也。”此乃“形鬆勁緊”之說。如以“柔剛”立論,則外形鬆柔、內勁剛緊,柔化剛發,以柔用剛,即以外形用內勁。背發勁,乃以背松用內勁之緊發。故同一“緊”字,用於背圓之部位和箕底方之部位,其義不同,兩者功效乃相輔相成。此中精義不如此析解,如何能知之!

  正因為背發勁的背形有“圓如箕底方為緊”的如此精微之妙義,為習拳者不易知,故在調整自己身法之“背形”的時候,多有做的不正確之形病。常見者有將“背圓箕底方為緊”的箕底方平之部位,做成圓形背形的狀態。這是因為沒有“腰脈提、拔背”所致,故兩“肩胛骨”中間部位呈凹陷狀態。

正確者,此處應為飽滿圓弧形狀,不能出現凹陷。由於錯誤的背形狀態,造成不能氣貼背、虛領頂勁神貫頂,後背部位背肌緊張,不能放鬆,而表皮又撐緊,似乎自覺有力,實則前胸不能松空,而膈肌暗自用力,雙手臂掩裹必定用力內合方能到位,則胃脘腹部緊張,內氣不能下沉丹田,反而胃氣上逆,造成練功打呃的現象。如此之病態的背形必然造成左右雙手攻防變換不靈敏,背發勁之方法雖然勉強作出,然無內勁發放之威力。此病態背形造成勁力下聚而集,會對腰部產生下壓之勢,腰腎部位不爽,變換轉化澀滯,久則胸悶。習拳者有此“背形”之病者不在少數,希引起習拳者高度的重視。第三句之精義明矣。

  掌穿力自如反弓:

上述正確的背形做到,則背通,以利於穿掌之用,即利於背發勁的穿掌之疾。背發勁是局部發勁方法,如以鯉魚打挺或全身發力法為根基,再同時配合背發勁的穿掌,即在勻速之中含有加速度在其中,穿掌的發人之威力驟增。此中加速度乃指“背發勁”而言的。

  不單如此,還有“張弓放箭”的身弓法用穿掌的方法,即背發勁的穿掌同時又有身弓的“弓張把頂”的以“腰頂”的方法助攻,其威力自然雄厚勢猛。腰乃身弓之把,身弓蓄勢時,百會和會陰的上下長度縮短,乃腰部微微後撐後移,是為身弓之蓄勢。發穿掌時,掌向前穿,同時後足跟蹬地,腰微向前頂,百會上長,則百會和會陰的上下長度張長,此與穿掌到位同時,就是“弓張把要頂”的開弓放箭之打法。箭者,穿掌也。此即“穿掌之力來自身弓之開張勢”的說法。

  但為何又言“如反弓”? 反弓者何也?即此“反弓”之“反”字是針對什麼而言的?有反必有正,此“反”自然是針對“正”而言的,即“正弓”法,一正一反,相對而言的。古有弓箭手,以弓射箭而擊敵; 張弓射箭時,弓背在前,弓弦在後,箭尾搭弓弦上,箭頭指向弓背方向,後手引弓弦帶箭後扯,前手推弓背裡把處,前推後扯張弓如滿月; 瞄準後,撒後手放箭靠弓背上下張開之勢崩緊弓弦將箭射出,離弦之箭朝弓背之方向前方疾行飛去直中目標。此乃弓箭手的“正弓”放箭的方式,不管弓箭手以何種射姿發箭,箭桿之頭永遠朝弓背所指方向飛去,故曰“正弓”法。

  “反弓”之說乃言說拳術中自身之身弓的射法,又名“窩裡放箭”。身弓的弓背乃百會、頸骨、脊背、腰、會陰(亦有說是大椎至尾閭的)。腰為弓把,上下端即百會、會陰為弓梢,百會、會陰的垂線即虛中為弓弦,以穿掌為箭。身弓蓄勢時,腰微微放鬆而後撐,百會、會陰的上下距離縮短,欲穿之掌在胸前,此為蓄勢待發之時。發穿掌向前擊出,同時後足跟蹬地,腰把前頂、百會上長。會陰至百會上下距離驟長,與穿掌同到位,此喻為以身弓放箭,又名“窩裡放箭”,即發穿掌,此即“打人如放箭”。然在此“發掌如放箭”之說法中,則是弓背在身後,弓弦在前,所發之箭,即穿掌的前進之方向與弓背所指方向相反,卻與弓弦方向相同。這正與弓箭手持弓射箭的弓背、弓弦、箭桿方向相反,故前賢將此身弓發穿掌之法稱為“反弓”。這就是“掌穿力自如反弓”的精義。凡前發之拳掌,皆如是法,不獨穿掌。這符合傳統拳法中的“腰頂”之發勁法,即身法的“弓張把要頂”的“窩裡放箭”。

  然對此“反弓”方法的認識、理解,有些習拳者卻出現了誤讀,認為“反弓”的意思是“拳向前擊出而腰向後頂撐而後移,可有腰與手的對拉拔長之勁力”。結果造成前擊出之掌無勢無力無功效,反而還造成身法的腰軸之僵死、六合一體之形的散亂。此中已

違反了拳法的三項法則、概念。之所以如此,乃是以誤傳誤、以訛傳訛,不求至理之故。

  一者,違反了“梢節領、中節隨、根節追”的法則。

拳向前方擊打時,頭為身法之梢節必向前領身而行,腰為中節必隨頭前行而往,足為梢節必摧勁而成行。此即“三節齊到力增加”之精義。拳向前擊打時,腰反向後移動,此乃一反也。

  二者,違反了“對拔拉長”的概念。

對拉拔長,如以手臂而言,乃手頭與肩胛骨的對拉拔長而言。尤其是發拳時求自身穩健的方法,的確不會出現手頭與腰的對拉拔長。在單項操練時可以,但在打套路和施招用手時絕不會有此方法的。此乃二反也。

  三者,違反了“弓張把要頂”的所“頂”之方向,是概念性錯誤,是不知“反弓”所指為何的方向上概念的錯誤。此三反也。

  為何要如此詳細地論述析解清楚此”反弓”法的內容呢?

這是因為,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到如今,我在北京地區各公園中所看到的修煉傳統拳術套路者,不分拳種、門派,歷代皆有多數習拳者犯此病。而有習攻防技擊者亦犯此病,即手前擊腰後移的錯誤理解“反弓”之說法的。故今日藉此歌訣將此闡釋清楚、解析明白,以為習拳者戒。

  歌訣精義解析至此,可謂詳且盡矣,習拳者勿以為兒戲之談,一定要精細研究掌握此中要領,才能正確地修煉。不獨習八卦掌者應如此,凡習傳統拳術者皆不例外。

   PS:本平臺收錄的各武術前輩及武友的言論,只為個人學習,因個別圖文資料來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見諒。尊重原創作者版權,期望各友留言點評告知。溫馨提示:網絡文章要結合自身的體證,是否適合自己,要辯證的看,不盲從。祝各位武運昌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