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後的房價是漲?是跌?


8疫情後,房價會漲還是會跌?

過去的半個月裡,這幾乎是我回答最多的問題。

很多有購房需求的朋友陷入糾結,到底要不要現在入手?

結合最近讀書、培訓、思考所得,想嘗試進行一次較為系統的回答。

如果我們分析某個月、某個項目房價的漲跌是沒有價值的,因為其中的變量非常多,結論一定是“有漲有跌”。

但如果我們跳脫出短線的政策、供求和產品變量,去尋找更深層的規律,也許會發現一種非常奇特的趨勢——

疫情後房價的走勢,大概率會趨近於人類體重的走勢。

1房價會不會漲?

回答:會。

“我要減肥”是絕大多數人掛在嘴邊的誓言,越來越胖也是絕大多數人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為什麼?

“儲存能量、形成脂肪”是人類對抗飢餓的手段、也是祖先在野外得以生存的根本。

“越來越胖”是人類進化習得的本能。

和本能對抗是一件艱難的事,也是大部分人無法成功的主要原因。

“房價一定會跌”是人民的樸素心願,“房價總是在漲”也是人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在中國,“漲價”也是房子的“本能”。

和本能對抗,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們一起看看這種“本能”源於何處。

如果房子只是用來吃飯睡覺,那在村裡、鎮上、縣城買套房就可以,房子的價格也基本等於建造成本。

為什麼我們要“斥巨資”在城市,甚至城市的核心位置買房呢?

因為我們需要上班交通方便、因為孩子需要好學區、因為老人需要好醫院、因為妻子需要好商場、因為寵物需要好公園……

所以,在城市買房子,居住功能退居其次,我們更多獲取的是“公共資源”。

交通、學區、醫院、商場、公園……這些“公共資源”是誰提供的?——政府。

政府提供公共資源的錢從何而來?——土地出讓金,即“地價”。

這就形成了中國特有的“土地財政”模式。

反映在房價上就是,越是城市核心區的房子,地價越佔大頭、建造成本越佔小頭。

所以,在城市“買房”買的絕不只是一個鋼筋混凝土構建物,而是一支國家和城市發行的“股票”。

只要整體經濟在發展、城市規模在擴大、城市資源配套在升級,這支股票就有了漲價的“本能”。

儘管“土地財政”模式常被詬病,但事實上,中國的城市能發展至今日盛況,正是基於這一近乎完美的金融制度。

它通過“借用”未來70年的土地價值,實現了城鎮化和現代化的快速啟動。

更可怕的是,為這支“股票”做“信用背書”的既不是某個人,也不是某個金融機構,而是政府信用。

“土地”至“房產”的價值轉換鏈條中,通過城市“公共資源”的提供者,實現了“房價”與“國運”的鏈接。

而且,肉眼可見的是,中國絕大多數人、在絕大多數時刻,對政府信用、對國運充滿了信心。

也正式因為這種力量,國運不斷昌盛,實現了良性的互動、支持了祖國多年的發展。

舉個例子,

這次疫情中儘管出現了一些瀆職、混亂、延誤的場景,國人也曾被氣的七竅生煙,但這不影響大家內心堅定地信念:中國政府一定能快速平息疫情。

當國外媒體宣稱軍方有可能接管武漢時,他們將之視為疫情升級的恐怖信號,國人卻說“太好了,解放軍來了,沒事了。”

這就是政府信用、這就是國運。這樣的一支“股票”,大概率是持續升值的。

萬一有一天,樓市大跌,那就像是一個人迅速變瘦,往往是生了大病的標誌。

所以,我們都不應該期望這樣的事情發生。

即使真的不幸發生了,屆時,你也沒有閒暇和能力去“抄底”。

除此之外,房價上漲還有另一個“本能”,這個本能源於貨幣超發。

無論是凱恩斯主義刺激需求的慣用手法,還是美元作為霸權貨幣的持續量化寬鬆政策,都導致貨幣超發成為一種“不可抗力”。

人人都懂,貨幣超發會引起通貨膨脹。

比如世界上本來有10元錢,有10個蘋果,那每個蘋果就是1元錢;而當世界上突然變成12元錢,還是10個蘋果,那每個蘋果就變成了1.2元。

貨幣超發是“不可抗力”,作為基礎民生的米麵糧油、瓜果蔬菜又不能漲價,怎麼辦呢?只能讓其中一個蘋果直接賣3元,其他蘋果就還可以賣1元。

這個“3元的蘋果”就是房子。

人們常說的樓市“蓄水池”功能也是這個意思。

這兩個“本能”從未消失,因此,房價大概率不會整體下跌。

而且一旦出現整體下跌,對中國經濟來說,也不是好的信號。

2房價會不會瘋漲?

回答:不會。

我們要再次說回土地財政模式。

這種曾經創造“中國神話”的模式,在人口紅利耗盡、城市化進程基本結束的當下,房價的持續上漲就暴露出了一些危險的弊端。

首先,由於地價和房價的上升導致了資本“脫實向虛”,人們發現辛辛苦苦科研、勞作,都比不上買房賺的快,於是資本湧入房地產,離開實體經濟;

其次,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為了購買更多的房產,開始不斷地增加貸款額度,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加槓桿”,導致槓桿率到了一個比較危險的臨界點;

最後,這種將公共資源與房價捆綁的模式,導致“上沒上車”、“什麼時機上車”的人出現了明顯的財富差異,社會財富的再分配受到影響。

中美貿易戰的本質並不是貿易本身,而是金融戰、科技戰、國運戰,高新技術產業成為主戰場,房地產反而成為軟肋;

新冠肺炎疫情考驗舉國應戰能力,快速反應的相關產業鏈條成為保障前線供應的有力後方,資金鍊緊繃的地產業卻需要政府“救市”。

所以,未來的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一定不是房地產。

中國急切地需要振興實體經濟,而過快上漲的房價成為了其中的阻力。

就像一隻成長迅猛的神獸,可以抵禦外敵、看家護院,但如果不加限制,也容易傷了自己人。

抑制房價上漲成為政府的一門必修課。

可能你會有疑問,那為什麼最近各地政府還都出了“救市”政策?

那是因為,在未來,房地產雖然不是支柱產業,但絕不意味著它不重要。

房地產始終是中國經濟的壓艙石、是產業轉型的緩壓器、是中國經濟看家護院的神獸。

作為資本密集型行業,疫情帶來的社會停轉讓房企承受著資金鍊斷裂的風險,就一定要救。

但如果你仔細觀察,所謂的“救市”政策都聚焦在“現金流”環節。

“房住不炒”是當下不可碰觸的紅線,國家不會允許資本大量湧入地產、更不會允許隨意加槓桿。

這就是為什麼駐馬店將公積金首付由30%降至20%後,變相加槓桿,被省委約談的原因。

也許又有人質疑,既然國家要保住地產行業現金流,降價不是最好的辦法嗎?降價了賣的快呀!

且不論房企的利潤率問題,就當降價不影響利潤,那降價是不是真的就賣的快呢?

在地產行業,其實未必。

這又要回到上文的“股票”問題,當房子擁有了金融屬性,它便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成為了一種金融產品。

你會發現,中國地產行業的多次去庫存,都是在漲價週期完成的。

這個很好理解。你買股票、買理財、買基金是買收益高的還是低的?

路邊老太太也知道樓市“買漲不買跌”的道理。

所以,由於房子兼容了使用價值和金融價值,房價和現金流的關聯變得異常複雜。

疫情之後,房價的趨勢是怎麼樣的?

我認為大概率會像人類的體重一樣——

平穩地、緩慢地上升。

這個漲幅大約是GDP的漲幅水平,可以跑贏KPI實現保值,但無法實現大幅增值。

這期間,也許會有個別人體重驟減、也會有個別人體重驟增,但不會改變大的趨勢。

關於房價的分析到此結束,但我理解很多朋友關心房價,本質上關心的是——

現在該不該買房?

所以再追加對這個問題的回答。

3現在該不該買房?

回答:不看大勢,看自己。

首先我們要排除兩類極端人群。

第一類:迫切需要買房且極度剛需的客戶,這類客戶能買則買;

第二類:隨時可以買房且不用加槓桿的投資客戶,這類客戶想買就買。

以下分析只針對大眾化、需要貸款、不很著急買房的剛需和改善客戶。

這次疫情之後,有兩類看似都很正確,卻又很對立的觀點——

觀點1:無房等於無家可歸。如果沒有房子,能不能回來上班都要看房東的臉色;

觀點2:加槓桿等於找死。如果沒有現金流,你將直面房貸無法歸還的窘況。

其實兩種觀點並不對立,反而是因為疫情,讓大家對“房子”的理解更加理性。

在房價平穩上漲的大趨勢下,買房就別想“踩點兒”了,而是聚焦於自己的“週期”,問自己三個問題吧!

問題1:我為什麼要買房?

買房的動機一定要單純,在房價趨勢平穩的當下,買房可以自住、可以保值,但千萬別想著“撿漏兒”。

趨勢性的“撿漏兒”機會基本沒有,結構性的“撿漏兒”機會非常難得。除非你長期浸泡在地產行業,信息及時、判斷準確,才有些許的可能。

現在撿漏既靠技術,也靠命數。其中的不確定性是難以估量的。

問題2:我的財務狀況可以買房嗎?

你要評估自己對首付和月供的承受力,支付完首付後,需要預留至少一年以上房貸現金流;月供最好不要超過收入的三分之一。

如果沒有這樣的條件,請慎重考慮買房。

問題3:我的生活狀態需要買房嗎?

你需要評估自己的家庭生命週期,評估每個家庭成員的“公共資源”需求,同時在需求和慾望之間尋找自洽的平衡點,綜合地考慮位置、面積、功能。

買房是為了幸福,而不是為了毀掉幸福。

文章寫到這裡已經超出預期的長,但還有很多朋友的問題有待回答。

比如:

該如何買房?

該買哪個城市的房子?

該買城市哪裡的房子?

該買什麼樣的房子?

會不會開徵房產稅?

……

在信息越來越充沛、及時、全面的時代,其實很多答案都在自己的心裡,就看我們願不願意成為“有心人”。

敬請關注公眾號,得空時候我會時不時分享自己關於房產的些許看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來源於地產人下班後 ,作者木又寸變成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