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的幣制改革:漢武帝中興與五銖錢有哪些關聯?

自人類社會步入正軌以來,經濟體制也在不斷的更新與進步。尤其是商品經濟逐漸成熟以後,貨幣也隨之出現。

由此,貨幣逐漸成為經濟制度的主要承載物,並對社會與人類的觀念產生了深遠影響。以漢代幣制改革為例,小小一枚錢幣,曾經掀起過一次叛亂,也曾成為漢武帝手中的中興利器。

一、漢初幣改與七國之亂

漢朝剛建立時,各種物資是極度匱乏的。一方面,秦朝建國三十多年,便在一朝之間崩滅,各地的百姓飽受戰亂多年,還沒進入到休養生息的生活,又迎來了戰亂。

漢代的幣制改革:漢武帝中興與五銖錢有哪些關聯?

秦代半兩錢

而另一方面,社會剛剛過渡到封建制,漢朝統治者也在摸索階段。

總而言之,漢朝前期的經濟是非常落後的。那時候有多窮呢?不妨來看這兩個例子:

其一,司馬遷在《史記》中說,當時的物資極為匱乏,皇帝外出遊行時乘坐馬車,竟都找不到四匹顏色相同的馬。至於丞相、將軍這樣的高級官吏,一般都坐牛車出行。

其二,漢朝廷為了"斂財",不得不想出各種奇葩的主意。例如捐官制度,後世賣官鬻爵的風氣,便是源自於此。

班固《漢書》記載:"令民入粟邊,六百石爵上造,稍增至四千石為五大夫,萬二千石為大庶長,各以多少級數為差。"一些有餘糧的地主,為了獲取政治地位上的提高,便會向朝廷捐獻一定糧食,以換取當官的機會。

漢代的幣制改革:漢武帝中興與五銖錢有哪些關聯?

班固《漢書》

更奇葩的是,漢代官員犯了錯,還能繳納一筆"保釋金",從而免除自己的罪過。例如公孫敖,曾在與匈奴的作戰中連續失利,最終向朝廷繳納了一定錢幣,才將性命保住。貴族階級尚且如此,更別提民間百姓了。

秦朝不是沒有貨幣,只是它所遺存下來的,是一枚枚高達12銖的半兩錢。因其面值太高,無法適應漢初的低經濟生活,於是漢高祖劉邦在即位當年便下詔,允許民間私自鑄造重量減輕的半兩錢。劉邦的本意是好的,但他沒有想到,私自鑄幣會被他人利用。

這個"不肖子孫",叫做劉濞。作為七國之亂的始作俑者,劉濞很有底氣,因為他有鑄幣之權,不僅能滿足自己所需的軍費,更能以此吸引其他諸侯來效忠自己。

好在,公子哥周亞夫橫空出世,先後將七國平定,一直提心吊膽的漢景帝,也總算鬆了口氣,開始專心處理國家大事。

漢代的幣制改革:漢武帝中興與五銖錢有哪些關聯?

七國之亂插圖

二、漢武帝中興與五銖錢變革

文景之治,使得西漢經濟逐漸回暖,這位漢武帝的雄途霸業打下了堅實基礎。不過,吳王劉濞與七國之亂的例子,使得漢武帝警惕性頗高。於是他在即位後不久,便以種種理由將鑄幣權收歸朝廷,並對錢幣進行了數次改革。

《漢書》說漢武帝"外事四夷,內興功利",是極為公允的論述。對外,漢武帝多次向匈奴、朝鮮等地進軍;對內,漢武帝也任用桑弘羊等人,進行一些列的社會變革。

如此種種,又有哪一項是不需要花錢的呢?

迫於強大的經濟壓力,漢武帝在不到三十年的時間裡,先後進行了六次幣制改革,最終才確立了五銖錢在兩漢魏晉時期貨幣中的主體地位。

漢代的幣制改革:漢武帝中興與五銖錢有哪些關聯?

漢武帝劇照

(一)先後六次進行幣制改革

漢武帝首次對錢幣進行改革,是在建元元年(前140年)。當時流通的半兩錢,雖然號稱有四銖重,但它的實際重量卻小於等於三銖。

在此基礎上,漢武帝下詔,令朝廷直接鑄造名副其實的三銖錢。誰知這條詔令出來之後,不少百姓的利益卻因此而貶值,甚至還出現了私自鑄幣的現象。無奈之下,漢武帝在五年之後只好取消了三銖錢,依然使用名不副實的四銖半兩錢。

四銖半兩錢恢復之後,漢武帝又命人在它的技術上進行革新。第二次幣制改革,主要是半兩錢的邊緣處,加上了一個"外郭"。

漢代的幣制改革:漢武帝中興與五銖錢有哪些關聯?

四銖半兩錢

此舉不僅能避免錢幣在流通中的損耗,更能防止有心人將銅錢邊郭磨損下來的銅屑收集起來重新鑄幣。自此,古代錢幣在技術上實現了一個突破。

元狩四年(前119年),西漢加強對匈奴的征戰,導致國庫消耗嚴重。酷吏張湯向漢武帝建議,鑄造"白金三品"。

《漢書·食貨志》記載:"又造銀錫為。以為天用莫如龍,地用莫如馬,人用莫如龜,故白金三品:其一曰重八兩,圜之,其文龍,名曰'白選',直三千。二曰以重差小,方之,其文馬,直五百。三曰復小,撱之,其文龜,直三百。令縣官銷半兩錢,更鑄三銖錢,文如其重。盜鑄諸金錢罪皆死,而吏民之盜鑄白金者不可勝。"

由此可見,漢武帝發行"白鹿皮幣",是為了更好地增加國庫收入。

一年之後,漢武帝又進行了第四次幣制改革。他徹底廢除四銖半兩錢,准許各地郡國鑄造一種以"五銖"為文的新式銅幣。正因如此,這種錢幣又被稱為"郡國五銖"。

自此之後,五銖錢逐漸成為古代主流貨幣。

漢代的幣制改革:漢武帝中興與五銖錢有哪些關聯?

五銖錢

到了元鼎二年(前115年),由於各地郡國五銖錢的尺寸、大小都不盡相同。導致不少別有用心的商販在暗中私自鑄造錢幣,使得朝廷損失頗多。為了打擊盜版,漢武帝又將郡國鑄幣的權力給收回,改由朝廷統一發行。

這次一統的銅幣,叫做"赤仄五銖錢"。為大力推行它的流通,漢代朝廷還規定,一枚"赤仄五銖錢",可換取五枚之前的郡國五銖錢。而且民眾在進行繳納賦稅這樣的交易時,也只能使用"赤仄五銖錢"。如此一來,五銖錢很快便在民間流通,併成為了百姓最經常使用的貨幣。

兩年之後,五銖錢逐漸適應了漢代經濟,不在需要朝廷干預。於是漢武帝又下詔,將"赤仄五銖錢"與群國五銖錢的兌換比例取消,並廢除了之前的所有錢幣。同時規定,只有專門的機構"上林三官"鑄造的五銖錢,才能得到朝廷認可。

漢代的幣制改革:漢武帝中興與五銖錢有哪些關聯?

上林三官鑄造的五銖

經過以上六次幣制改革,五銖錢在古代大行於世,並一直延續到隋朝末年。這中間739多年的歷史,也讓它成為我國古代使用時間最長的錢幣。五銖錢的使用與流通,同樣對漢代經濟的穩定與復興,提供了必要保障。

(二)五銖錢對絲綢之路的貢獻

值得一提的是,五銖錢不僅為漢武中興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它還同樣影響到了絲綢之路。從現存史料與考古發現可知,五銖錢成為了漢代絲綢之路中的主要流通貨幣。

其本身所具有的文明與工藝性,不僅宣揚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文化,更是成為中南亞地區國家貨幣的"榜樣",從而對西域諸國進行幣制改革產生了深遠影響。

漢代的幣制改革:漢武帝中興與五銖錢有哪些關聯?

古代絲綢之路路線圖

三、幣制改革的延續——漢末梟雄的斂財工具

上述可見,小小一枚銅幣,竟然能影響到國家的政治、經濟與外交,當真是不容小覷。可需要指出的是,當社會出現劇烈動盪之時,以五銖錢為代表的錢幣,反而會成為一些梟雄的"斂財工具"。

東漢末年,梟雄董卓當政。他為人粗暴好殺,又貪圖享樂,不顧百姓憂苦,想盡一切辦法進行斂財,用以支撐他的軍事行動。當他打算遷都時,先是將洛陽城內的貴重物品洗劫一空,隨後又搜刮了新都長安城內的各種銅具。

隨後,董卓命人將舊的五銖錢與新搜刮的銅製品一起熔化掉,將其鑄造成了新的五銖錢。與舊五銖錢相比,新五銖錢不僅樣式粗糙、文字模糊,更是極大減輕了分量。

如此一來,長安城百姓的積蓄,就這麼被搜刮一空。二十多年以後,劉備進入成都,為了湊足軍費,也在鑄幣上動了心思。

漢代的幣制改革:漢武帝中興與五銖錢有哪些關聯?

劉備劇照

《三國志·劉巴傳》記載:"初攻劉璋,備與士眾約:'若事定,府庫百物,孤無預焉。'及拔成都,士眾皆舍干戈,赴諸藏競取寶物。軍用不足,備甚憂之。巴曰:'易耳,但當鑄直百錢,平諸物賈,令吏為官巿。'備從之,數月之間,府庫充實。"

可以看到,劉備發行的這種直百錢,其一枚可當一百枚舊五銖錢使用。

蜀漢朝廷發佈這種直百錢,顯然成本很低,但是成都百姓想要將其換取,則要付出高昂的代價。

隨著直百錢的不斷髮行,其實際價值逐漸貶值,這就導致成都百姓的財富,流入到了蜀漢國庫當中。

公元236年,遠在江東的孫權也鑄造了類似的新氏錢幣,叫做"大泉五百",其斂財原理基本與劉備的直百錢相似。

漢代的幣制改革:漢武帝中興與五銖錢有哪些關聯?

大泉五百

儘管這些梟雄通過幣制改革,掠奪了大批財富;但這種隨意干預市場經濟的行為,卻使得吳蜀兩國內部的物價都快速飛漲。這不僅使得市場交易遭到嚴重破壞,更是損害了兩國官府的信用。

相較而言,曹操反而最為厚道,他不僅沒有借幣制改革斂財,反而恢復了傳統的漢代五銖錢,使得北方百姓的生活,提前進入了安居樂業的狀態。


參考文獻:

《史記》

《漢書》

《後漢書》

《三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