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窮兵黷武”?戰爭意義至今猶在

漢武帝一直都是頗具爭議的人物,他把漢朝發展帶到了巔峰時期,尤其是在軍事上,南征北戰,打的壓迫了秦漢兩朝的匈奴無以為家,打出了“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赫赫威名。但他也開啟了西漢政權的開始沒落的源頭。連年征戰,將大漢幾十年修養生息積攢下來的財富消耗一空,到後期,為了維持對外的戰爭,這位帝王甚至開始賣官鬻爵。

漢武帝“窮兵黷武”?戰爭意義至今猶在

其實漢武帝到底是雄才大略,還是窮兵黷武,要從多個方面來說。漢初不斷和親納貢政策給了西漢初期一個很好的發展時期,也是因為不斷的和親納貢,讓本來就狼子野心的匈奴越發的張狂。遊牧民族與農耕文明的水火不容,註定兩方沒有和解的可能。尤其是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帝眼中,肆意擄掠的匈奴就是一頭臥榻之側的惡狼,是絕對無法放心下的。那為什麼批評漢武帝?那就要說武帝時期的對外戰爭了。首先是南方的幾次小規模戰爭,當時的大漢兵強馬壯,幾乎沒有耗費什麼實力便平定了南方的叛亂,自然談不到什麼窮兵黷武,反而是正經的開疆擴土。然後便是對匈奴的戰爭了。其實在漠北之戰後告一段落,這時候漢朝已經基本消除了匈奴的威脅,而漢朝在這一時期耗費最多的國力。但是漢武帝認為匈奴必須滅掉才能徹底放下,畢竟幾次大敗後的匈奴依舊有著很強的實力。

漢武帝“窮兵黷武”?戰爭意義至今猶在

如果武帝時期的對外戰爭就此打住,估計也不會有窮兵黷武的說法,這個說法的主要由來還是武帝后期,不間斷的對已經遠逃的匈奴的追擊,及其對西域諸國的征伐。很多網友認為這是沒有意義的,當時的漢王朝已經強盛如斯,根本沒有對那些弱小的國家亮肌肉的必要了。絲綢之路已經打通,“遠征”在公元前的作用真的不大,太過偏遠的地域根本沒有能力長久控制,但是漢武帝依舊一次次的勞師遠征,很多人認為他就是想要戰爭。

漢武帝“窮兵黷武”?戰爭意義至今猶在

再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武帝后期的漢朝已經沒有錢了。戰爭不斷地消耗,尤其是附近已經沒有敵人了,每一次的戰爭都是遠征的情況下,後勤補給成了天大的問題。遠征大宛之時,徵集了牛十萬,騾馬四萬做後勤,大軍十萬。這樣的規的戰爭只是打了一個彈丸小國,確實是有點浪費了。遠征結束歸國只有萬人,牛馬幾乎是吃的一乾二淨。要說有意義沒有?自然是有的,西域諸國臣服納貢,漢人的商隊無人敢動,漢人的使節去哪裡都成了座上賓,甚至可以憑藉節杖調動異國的軍隊。

漢武帝“窮兵黷武”?戰爭意義至今猶在

這樣的功績對於每一個帝王來說都是盛大的,但是對於當時漢朝的人民來說並不見得有多大的意義。自衛反擊,卻匈奴幾千裡之外,殺的匈奴一路逃竄自然是功勳。但是遠征西域傳播威名這件事情對不對,就見仁見智了。

漢武帝“窮兵黷武”?戰爭意義至今猶在

但是漢武帝打出了一個赫赫大漢王朝確實不容置疑的,是他的一次次對外戰爭,給了漢人自信,給了漢人尚武的精神,“一漢抵五胡”的傳奇從那個時候開啟。《漢武大帝》上映十多年了,那句“我就是要告訴他們,從今天起,攻守易型了。寇可往,吾亦可往。”依舊讓人新潮澎湃。漢王朝覆滅接近2000年過去了,我們還是漢人,還是漢民族,他的功勞也是誰也無法抹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