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年輕人的心理:不敢欺負別人,就使勁為難自己

當代年輕人的心理:不敢欺負別人,就使勁為難自己

書單君發現,很多年輕人得了一種心理病,他們專和自己過不去,而且對此毫無覺察。

日劇《我們由奇蹟構成》的女主水本育實,就是一個典型代表。她畢業於名牌大學,有自己的診所,還曾經登上過雜誌,但在內心深處,卻覺得自己糟透了。為了擺脫這種感覺,她拼命讓自己變得更優秀,在高級診所兼職,參加醫療研討會、報名烹飪班……她根本不喜歡這些事,但又覺得:“如果不做的話,就會落後於別人,變得不夠優秀。”

一次聊天中,她向男主相河袒露了自己的想法,相河一語中的:

“你這是在欺負你自己呀。”


當代年輕人的心理:不敢欺負別人,就使勁為難自己

當代年輕人的心理:不敢欺負別人,就使勁為難自己

現實生活中,我們可能不會像水本育實這麼誇張,但實際上,欺負自己的地方也並不少:

不喜歡體制內的工作,卻反問自己為什麼其他人都如魚得水;

為了考研已經拼盡了全力,卻還是不斷質疑自己為什麼不能再努力一點;

在一段感情裡過得很辛苦,卻在分手後嫌棄自己不夠好……

我們把太多注意力放在外界,以致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在明明最應該給予自身接納與關懷的時候,往往只會苛責,讓自己的情緒和生活“雪上加霜”。

對這樣的心理疫情,書單君今天要分享的書堪稱一劑良藥:《自我關懷的力量》

當代年輕人的心理:不敢欺負別人,就使勁為難自己

作者克里斯廷是一名大學教授,經歷過愛情失敗、婚姻破裂,很長一段時間裡,她都處於人生低谷,並且非常討厭自己,甚至做出各種自我傷害的舉動。後來她意外接觸到了“自我關懷”,學會了和自己友好相處,也因此遇到了適合自己的伴侶,確立了一生的研究方向。

如何通過自我關懷改變人生?書單君和你分享書中最重要的3個建議。


當代年輕人的心理:不敢欺負別人,就使勁為難自己

學會覺察自己正處於痛苦中


很少有人知道,關懷其實是一種有限的能力。

這段日子,關於疫情的新聞讓我們不斷髮出“這也太慘了吧”之類的感嘆,並想辦法給出力所能及的關懷。但過後,你會很容易就變得“情緒過載”,不敢再多刷新聞,甚至有可能連關心自己都覺得有點力不從心。這種有限,其實是一種心理保護機制,為了不讓我們耗費太多能量在不相干的事情上,但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我們對於自身痛苦的覺察力。

當代年輕人的心理:不敢欺負別人,就使勁為難自己

書單君有一位武漢的朋友,之前在北京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年前因為和公司同事鬧矛盾,他一怒之下辭職回了家。原本打算2月就回北京求職,結果現在連家門也很難出去。加上招聘需求減少,找工作可謂是難上加難。最近,他好不容易收到一個大廠的面試邀請,卻在第四輪面試時表現不佳,最終錯過了Offer。

“我為啥要那麼說話,我是豬嗎?”

“我要涼涼了,我就是個廢物。”

他不停地用這樣的話來批評自己。書單君的第一反應是安慰他,因為沒拿到Offer這件事,本身就已經很讓人難過了,但他卻一點也沒有意識到。不止他一個人是這樣,遇到同樣的情況,可能很多人都會只顧著責怪自己面試表現不好,卻忘了安慰自己。

當代年輕人的心理:不敢欺負別人,就使勁為難自己

但這也沒辦法,畢竟我們壓根都沒意識到自己很難過,又怎麼會想著關心自己呢?

對此,克里斯廷在《自我關懷的力量》中,建議我們採用靜觀練習來改善這一點。

為便於你理解這個有點玄的詞,書單君做個類比——

戲劇界有個概念叫做“第四堵牆”,哪怕沒在現場看過戲劇表演,你也知道,舞臺上只有三堵牆,這個“第四堵牆”當然並不存在,只是虛擬的。“第四堵牆”的提出,最早是為了讓演員自行想象一堵牆,忘記觀眾的存在,從而更真實地投入到表演當中。

當代年輕人的心理:不敢欺負別人,就使勁為難自己

但隨著越來越多的演藝人員追求創作的自由,“打破第四堵牆“就成了非常重要的訴求。比如,演員會突然走入觀眾席和觀眾們互動,或是在面臨抉擇的時候,詢問觀眾意見。馮鞏在歷年春晚中的“我想死你們了”,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

在書單君看來,打破第四堵牆的意義還在於,可以讓觀眾從戲劇本身抽離出來,意識到自己正在觀看的劇目是假的而不是真的。這樣一來,他們就能夠從更客觀的角度欣賞戲劇本身了。

靜觀就相當於打破我們內心“情緒劇場”的“第四堵牆”,只不過特別的是,這一次我們既是觀眾,也是演員。

你可以簡單地將靜觀理解為保持清醒,並且不加批判地覺察和接納自己。

當代年輕人的心理:不敢欺負別人,就使勁為難自己

舉個例子,你對自己說:“我太討厭自己了,我一點都不上進”,靜觀則是在這個念頭升起之後覺察到“我正在批判自己不上進”。重要的是覺察本身,而不是事實。當你把注意力放在了覺察上,才能夠真實地感受到自己的痛苦,進而想辦法改善,而不是把所有精力都耗費在失敗上。

冥想可以幫助我們實現靜觀,獨自散步、專注地進行深呼吸也是非常不錯的練習方式。

覺察本身就是一種自我關懷,就如同有時候我們做的事,僅僅只是被看見了,也代表著一種認可。


當代年輕人的心理:不敢欺負別人,就使勁為難自己

允許自己只是普通人


《奇葩說》曾經有過這樣一個辯題:媽媽是超人,真的是對媽媽的讚美嗎?

單獨來看,“媽媽是超人”當然是一種讚美,說明媽媽有著超人般的品質,但實際上,讚美的背後隱藏著這樣一個陷阱——媽媽務必要做到像超人一樣的標準,否則就不是一個好媽媽。

當代年輕人的心理:不敢欺負別人,就使勁為難自己

除此以外,社會上還有著太多並不合理的讚揚——

流產20天就奔赴疫情前線的女護士是“英雄”;

不符合大多數人身材標準的A4腰、直角肩是對女性而言最好的審美;

在職場上面面俱到才是一個真正優秀的員工。

正是這種讚揚背後隱藏著的高標準,導致我們為自己設立了遙不可及的目標,又為無法完成這樣的目標而進行自我批判。

它也在某種程度上剝奪了我們表達脆弱的權利,一旦你表示自己做不到,就會有聲音響起:“為什麼別人都能做到你卻不可以呢?”

自我關懷則反其道而行之,強調我們只是普通人,不用給自己設定高不可及的標準,偶爾做不好也沒關係。

哈佛公開課《積極心理學》中,教授Tal反覆提到了這樣一句短語:“ Permission to be human ”,翻譯過來就是“允許自己只是普通人”,普通人可以不用做到完美,不夠好,更可以軟弱,可以犯錯。

當代年輕人的心理:不敢欺負別人,就使勁為難自己

克里斯廷在《自我關懷的力量》中說:

“每個人都有搞砸的時候,我們需要的是善待自己。或許我們無法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但是我們努力了,而丟臉受挫則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事實上,還是值得尊敬的一部分。”

在《我們由奇蹟構成》的結尾,水本育實邀請前男友一起爬山,真誠地向他道歉,說是由於自己的不自信和猜忌,才使兩人不得不分開。不同的是,這一次她沒有自我批判,而是告訴自己說:“當時可能做得不夠好,但我想那時的我,已經盡力了。”

允許自己只是普通人,還表示你需要相信你的經歷並不是唯一,只是無數人都經歷過的罷了。這會讓你產生與他人的鏈接感,從而不再被自己孤立。

克里斯廷有一個兒子叫做羅文,很不幸的是,他患有自閉症。

當代年輕人的心理:不敢欺負別人,就使勁為難自己

羅文時常會因為玩具放錯了或其他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而大發脾氣,這是自閉症兒童的感覺系統超載所導致的,克里斯廷對此也無能為力,只能是避免羅文傷害自己,等待他的情緒自行消退。

外出的時候,他也是如此。在超市裡,很多人都會誤解羅文是一個被寵壞的孩子,而克里斯廷則是一個不善管教的媽媽,他們常常會因此對她投來不滿的眼神。

最初,她會覺得很難過,反覆問自己,為什麼是我?為什麼其他媽媽的孩子都很正常?

這樣的質問曾經讓她陷入了抑鬱的狀態中。但多年的自我關懷訓練讓她意識到,自己不能一直如此。她開始試著擺脫“自己很特別”的想法。

克里斯廷不再把自己想成一個獨特的、自閉症兒童的母親,而只是把自己看作一個普通的母親。這種角度下,她認為自己不過是和其他媽媽一樣面臨了教育的困境,只是她們面對的可能是孩子的升學問題,青春期叛逆等等,而她要面對的是自閉症,其他人不見得就比她更輕鬆。

這麼一來,照顧羅文反而變得不那麼困難了。

我們都分外普通,泯然眾人,但沒關係,這在自我關懷層面甚至可以是好事。

當代年輕人的心理:不敢欺負別人,就使勁為難自己

像對待朋友一樣友好地對待自己


克里斯廷說:“自我關懷需要善待自己,這意味著要以友愛的方式理解自己,停止對自我的不斷評判和指責。”

大部分的自我評判和指責都是通過自我交談的形式進行的,因此,改變批評式的自我交談,是善待自己最重要的一步。

當代年輕人的心理:不敢欺負別人,就使勁為難自己

克里斯廷建議我們:把內心批評者的話語以親切、友好、積極的方式重新編排。

假如你正在節食,卻忍不住吃了一塊蛋糕,批評者說出的話很可能是:

“你真不自律,又偷吃了。”

你可以試著將其轉化為:

“雖然你違背約定偷吃了,但我知道你只是太餓了,這種感覺的確不好受,下次你或許可以試試吃一些熱量不那麼高的東西。”

《美食、祈禱、戀愛》的作者吉爾伯特,曾經接連遭遇兩段感情失敗,其中還有一段是婚姻破裂,且讓她失去了幾乎全部財產。

雙重打擊讓她很長一段時間都處於自我否定中,內心裡不斷浮現著自我批評:“你是個離了婚的女人”、“你在感情方面總是失敗”。

當代年輕人的心理:不敢欺負別人,就使勁為難自己

好在她是一個關懷能力很強的人,沒有任由這些聲音淹沒自己,而是告訴自己:

“雖然你離婚了,但這並不表示你就是失敗的,這恰恰表明你在遵從自己內心的真實需求。”

“感情原本就很難處理,大多數人都會失敗,這是由很多因素導致的,並不是你一個人的錯。”

除此以外,她還會一次又一次地在日記本上寫下:親愛的,我就在你身邊,我會一直陪著你。

持續的自我關懷,讓她很快就從困境中走了出來,最終收穫了理想的愛情,還有一個全新的自己。

事實上,你也可以像吉爾伯特一樣,不用給自己貼上“成功”或“失敗”的標籤,而是學著用開放的心態接納自己,友好地照顧、關心自己,就像對待好朋友那樣。

不論我們是誰,擁有什麼,遭遇什麼,都值得被善待,至少,值得被自己善待。


✎✎✎

書單君記得曾經看過一個關於抑鬱症的採訪。

節目裡,醫生說道:“容易得抑鬱症的人往往是傳統意義上的好人,因為他們太容易在意外界怎麼看,卻不太關注自己的感受。”

書單君想,醫生沒說完的話可能是這樣的,“壞人”就不同了,他們很自私,既不怎麼在意規則,也不在乎別人的想法,最在意的只有自己的感受,也因此,抑鬱症幾乎和他們無緣。

我們不用成為“壞人”,但向“壞人”學習把自己當回事,卻也是非常重要的功課。

關於“如何做到自我關懷”,不管提出多少建議,最終都只是方法論,重要的是你要認識到自己是唯一的,你的感受是最優先的。越把自己放過,生活越容易過。

當代年輕人的心理:不敢欺負別人,就使勁為難自己


圖源 | 《我們由奇蹟構成》、部分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