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心理學》糾正“時間錯位”,培養“成熟時間”,告別拖延

你珍惜生命嗎?那麼就請珍惜時間吧,因為生命是由時間累積起來的。

——富蘭克林

又到了盤點一年收穫的時間了。

看看你年初立的flag,是不是覺得還沒來得及乾點什麼,一年就過去了?是不是在想,如果不是中間有太多幹擾造成了拖延,年初制定的那一摞計劃,肯定能按時完成?拖、拖、拖,一年到頭,兩手空空!

拖延是個大問題,很多人為之頭疼。雖然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人們並不想拖延。他們也想按時赴約、按時上課、按時趕火車、飛機、按時完成工作任務······按時做很多確定時間的事情,但最終還是不由自主地拖延了。

看起來拖延是個生活習慣或時間管理方面的小問題,無非提高一下思想認識或者改進一下時間管理,就可以解決了。但事實上,造成拖延有著更多、更深刻的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就是時間感的問題。

美國學者簡·博克和萊諾拉·袁合撰的《拖延心理學》,是一本專門解決拖延問題的著作。他們都是心理學博士、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資深心理諮詢師。從1979年開始,她們就為學生中的拖延者創設了第一個團體治療課程,一直致力於為全美國的學生、公司和公眾團體提供治療拖延的心理工作坊和專題演講。

關於時間感,本書指出:

時間對於每個人都是不同的,事實上,你對時間的主觀感受可能讓另一個人迷惑不解,甚至生氣發火,因為他也有他自己獨特的時間感,而且很可能跟你的大為不同。


《拖延心理學》糾正“時間錯位”,培養“成熟時間”,告別拖延


有些人終其一生都未能培養好恰當的時間感,所以總是在拖延,最終導致“ 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一、“主觀時間”與“客觀時間”同步,才是“成熟時間”

拖延的形成與時間感有著密切關係。什麼是時間感?這得先從時間說起。

時間首先是哲學上一個極為深刻、抽象的概念,很多哲學大家都為其殫精竭慮思考過。如亞里士多德曾質疑道:"如果沒有人來測定時間,時間還存在嗎?"牛頓相信時間是絕對的,不管有沒有人注意到它,時間始終存在。康德指出,雖然我們不能直接認知時間,但是我們卻可以經驗到它。愛因斯坦則認為,所謂過去、現在和未來,全都是幻覺。

但另一方面,時間不過是個極為日常、我們天天都在用的概念。通俗來講,它就是表示物質的運動、變化的持續性、順序性的表現,是人類用以描述物質運動過程或事件發生過程的一個參數。

時間是客觀存在的,時間的流逝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一樣的。這就是客觀時間。“客觀時間”是由鐘錶和日曆來衡量的,它是不可更改的,可預知的:我們都知道每年都會有10月1日;電影在7點15分開場,如果你沒到那裡,你就錯過了開頭。每一個生日都標誌著你離生命的起點又遠了一年,離生命的終點又近了一年。

但對於每個人來說,時間又是極具主觀色彩的。因為對於時間的感知,是造成人與人之不同的關鍵。我們每個人對時間的流逝都有自己獨特的感覺,而這是不可量化的,也無從比較,這就是“主觀時間”。

它是我們對於鐘錶之外的時間的經驗。有時候我們感到時間過得很快;還有一些時候,時間又慢得像蝸牛爬。主觀時間有一個變體就是“事件時間”,它指的是圍繞著一件事情的發生、發展而定位你的時間感。

那麼,擺在我們每個人面前的挑戰就是:將我們個人的主觀時間(當我們專注於某件事情的時候,它就是事件時間)跟具有不可動搖性的鐘表時間這兩種時間整合到一起。如果你打算寫一篇小說,預估六個月完成,如果真的在六個月時間完成了,說明你的主觀時間和客觀時間是一致的,即使上下波動一點,也不要緊。

但如果你用了一年、兩年還沒有完成,說明你的時間感出了差錯。

有恰當的時間感,是一個幸運的事情。比方說,在沉浸在某件事情的時候,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該離開,為準時赴約而適時動身出發,而不會在妥協中失去誠信。或者,當我們在做一個週期較長的工程時,雖然最後期限還遙遙無期,也感受不到一丁點壓力,但我們還是按時開始工作。

很多人就是主觀時間和客觀時間差距太大,導致時時事事都在拖延,最終把生活搞得一團糟!

那麼為什麼有些人總是時間感錯位?就在於時間感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變化的,有些人未能及時提升自己的時間感,在進入下一個年齡段時,時間感卻留在是一個時間段。

二、“時間錯位”:在時間感的演化中,停滯在另一個時間區域

《拖延心理學》指出,在人的一生中,時間感是會隨著人的生理發育、成長而不斷變化的。在不同的年齡段,嬰兒、兒童、少年、青年、中年一直到老年,時間感都是不一樣的。


《拖延心理學》糾正“時間錯位”,培養“成熟時間”,告別拖延


對一個嬰兒來說,時間意味著從感覺到某種需要到滿足這種需要之間的間隔。嬰兒完全處於“當下”這個時刻,不存在客觀時間的概念。當他餓的時候,不管時鐘上的客觀時間是幾點,得不到及時滿足,他們就會轉為絕望,就會感覺生命危在旦夕,為此而大哭大鬧。很多人儘管長大了,但一有需要就要求“立即”“馬上”滿足,不願稍有延遲。這就是典型的“時間巨嬰”,其實就是沒長大。

又如少年時間,青春期的開始標誌著一個人時間感的戲劇性轉變。他們看到了時間流逝的鐵證,一個長大了的十幾歲少年跟一個兒童的身體有著顯著的不同,並且是不可逆轉的。但青少年往往也有這種錯覺:未來在他們面前展現出一幕宏大的場景,讓他們感覺生命是無限的。

成長是一個不斷選擇和放棄的過程。但有些人會面臨很多的內心衝突,他們會拒絕承認他們需要永遠放棄某些人生道路,而利用拖延作為他們拒絕長大的庇護。他們固執地堅守少年期對時間無限和可能性無限的感覺,遲遲不走入可以讓他們長大成人的人生道路——完成學業,找一份工作,站穩自己的腳跟,建立起一個獨立的人生。在某種意義上,他們想要否認時間的流逝,並企圖掙扎著留在永恆的孩提時代。

拖延幾乎總會設法在某一個人生階段抓住我們。帶著他們跟時間的獨特關係,拖延者對於時間的感知往往與他們所處的人生階段不相符合。許多成人拖延者對於時間的認知仍然停留在青少年時期,而青少年對於時間的流逝是毫不在意的。作為一個成年人,他們卡在青少年的時間概念中。因為跟成人世界格格不入而陷入工作、家庭、健康和財務等諸多問題之中。

怎樣才能走出這種困境呢?本書作者簡·博克和萊諾拉·袁也給出一些技巧。

三、培養成熟時間的幾個小技巧

練習判斷時間。你能夠精確地預測一件事需要花費多少時間完成嗎?有時候人們會低估所需要的時間:“我可以在兩個晚上看完《戰爭與和平》。”或者說:“返稅的事只需幾個小時就可以搞定。”還有些時候,拖延者會高估所需要的時間,將清掃地下室之類的事情推遲進行,他們誤認為,“我現在沒辦法做這個,它很費時間。”而實際上,用不了幾分鐘就可以解決。兩種情況的結果都是一樣的:他們會因此而無所事事。

學會利用零碎時間。阿蘭·卡凱因對拖延者有一個很好的建議,他在《如何掌控你的時間與生活》一書中描述了一個叫做“瑞士奶酪(上面有很多小孔的一種白色奶酪)”甚的時間管理方法。他建議在一個比較大的任務中使用“見縫插針”的方法,就是利用零碎時間,而不是消極等待整塊的時間段出現。


《拖延心理學》糾正“時間錯位”,培養“成熟時間”,告別拖延

預防意外干擾。根據墨菲定律,“任何可能出錯的事情都會出錯。”但是許多拖延者並不相信這條經驗法則,他們認為他們一旦下定決心專心做事,這條法則就不會在他們身上應驗。但事實上,意外的干擾總是降臨,如果不給意外留出一些時間,勢必會造成拖延。

委派任務。委派任務是提高時間使用效率的一種方法。如果將一部分工作量交給其他人,你的負擔就有所減輕,並且還可以有時間專注於其他一些事項。

不要太分散精力。我們生活中總有一些人天天忙得不得了。當你問他在忙什麼時,他們便說在瞎忙。很多情況下的確是在瞎忙,但有些時候其實是在利用忙碌逃避更為重要的事情,其實就是拖延。當你要做很多事情的時候,你不僅培植了一片放縱拖延滋生的土壤,而且為自己準備好了拖延的藉口:“我並沒有在拖延,我只是太忙了,無法及時幹完每一件事。”

找出你的最佳時間。

如果你打算每天早上工作之前花30分鐘時間鍛鍊身體,但你卻不是一個早上能夠爬得起來的人,你就幾乎不可能說到做到。如果一天工作之後,你所剩下的力氣只適合小憩片刻或者讀一本別人寫的小說,那麼,強迫自己每晚寫小說就毫無意義。每個人都有一個自然生物節奏,想一想一天當中什麼時候你的腦力最旺盛,什麼時候你的體力最充沛,什麼時候你最適合社交,還有什麼時候你的精神最差,據此安排時間表,才能更有效果。

拖延症不是現代人才有的毛病。古人與今人在生活條件上有很多差異,但在拖延問題上並無二致,因此才會有明代詩人錢福的《明日歌》: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百年明日能幾何? 請君聽我明日歌!

人生中的很多東西都能盡力爭取和失而復得,只有時間難以挽留。孔子也感慨:“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生命只有一次,時間永不回頭,要想人生不白過,就要珍惜時間、認清時間,用“成熟時間”把握人生,杜絕拖延症,“今日事今日畢”,不要蹉跎歲月、辜負年華。


作者:金臺望道,無戒學堂簽約作者;法學博士、高校教師;曾當過警察,也曾供職於中央媒體,長期從事時政評論和媒體研究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