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打四幌的飯館,和哈爾濱美食“鍋包肉”不得不說的那些事兒


打四幌的飯館,和哈爾濱美食“鍋包肉”不得不說的那些事兒

雪雕白天更顯細節精緻,冰燈夜晚更加瑰麗、夢幻


哈爾濱今冬的雪很好。不光次數夠多,雪量也夠大。

天兒冷是冷了點,但只有空氣夠清潔、溫度夠低,被細緻雕琢過的冰雪,才能更好保持住精緻的細節。

正因如此,最近有不少外地朋友向我這個哈爾濱“土著”打探消息。除了著裝、交通、人文和景點,聊的最多的就是:有啥好吃的?

關於這個問題,我身邊不少長輩第一反應會說:外地來的朋友得吃點“硬”的,領人去吃殺豬菜啊!血腸、酸菜汆白肉,再來個燉肘子什麼的。

其實“殺豬菜”在東北算是個待客專用的宴席。來了客人“殺豬宰羊”以肉招待,屬於過去食品相對匱乏時流傳下來的傳統。至少大多數哈爾濱本地人並不會經常吃,甚至很多本地人也吃不太慣那些菜餚。

如果問年齡稍青的人,我們通常第一反應很大概率是:地三鮮、鍋包肉,還有燒烤加哈啤。

哈爾濱啤酒曾經是所有哈爾濱人的驕傲。近幾年雖然營銷方面花樣翻新,將哈啤推廣向了全國。但換了東家以後,啤酒本身的口味和質量都有所下降,這也算是本地人的共識。

不過哈啤的“大綠棒子”仍然可以一嘗。配上東北的燒烤,絕對算得上是人生一樂。

倒是地三鮮和鍋包肉,這兩道在哈爾濱看似“家常”、實際非常考驗爐灶火候和廚師技藝的東北名菜,如果初到哈爾濱一定要嘗試一下。

尤其是這道“鍋包肉”。

它不僅在風格普遍“豪放”的鹹口東北菜裡,以“精緻”的酸甜口味獨樹一幟。而且身上趣事頗多,還一度惹得東三省網友好一番“內訌”。聽說,這兩年還有專業廚師摻和進來,嚷嚷著它是魯菜。

鍋包肉作為東北菜當之無愧的“扛把子”,還真是“菜”紅是非多啊。


打四幌的飯館,和哈爾濱美食“鍋包肉”不得不說的那些事兒

上圖的鍋包肉用得是哈爾濱比較典型的本土配料,蔥薑蒜加上胡蘿蔔絲和香菜


|“正宗”之爭

現在在東北市面上的鍋包肉,主要有兩種做法:

一種是以糖醋“烹汁”。裹糊炸好的肉片外表焦脆金黃,下鍋沾上晶瑩剔透的“琉璃汁”,最後再用配料加以點綴。

這種做法酥皮薄脆,最好是現做現吃,才能感受到最佳口感和風味,不宜久存。

另外一種,是以番茄醬“熘汁”。肉片外要裹上較厚的麵粉,將其下鍋炸到外酥裡嫩,然後再下鍋均勻的裹上一層的番茄醬。

這種做法不僅看起來顏色鮮豔,而且在桌上放久一點也不會變味。

前一種,是黑龍江鍋包肉的普遍做法,後一種則是遼寧比較常見。至於吉林,這兩種做法同時存在,地區不同普遍做法也不同。

但就是因為相鄰地區同時有兩種不同做法,而這兩種做法又都是經過歲月流傳的“老式”做法,所以才有了“誰家才是正宗鍋包肉”的爭論。

其實事情也並不複雜,要想知道誰的“血統純正”,看“源頭”自然就能知道了。


打四幌的飯館,和哈爾濱美食“鍋包肉”不得不說的那些事兒

遼寧的番茄醬汁鍋包肉


|鍋包肉的“前世今生”

既然要說“出身”,自然就不得不提到鍋包肉的創始人、“濱江膳祖”、“鄭一品”——鄭興文。

這位出身清朝末年京都茶商世家的“大少爺”,“不務正業”熱愛廚藝。且為廚生涯精彩,算得上是位傳奇人物。

1907年,作為廚師已有名氣的鄭興文,經舉薦到了哈爾濱的濱江關道衙門,擔任“膳長”。

當時的哈爾濱,因為1898年左右中東鐵路的修建,已經成為了北方重鎮,因此道臺府經常需要宴請外國賓客。

鄭興文則根據外國人喜歡甜酸口味的特點,將原來鹹鮮口的“焦燒肉條”加以改良,以西餐的方式加入水果,並且“烹”以中式特色的糖醋汁,最終使這道“中西匯聚”的菜餚廣受外賓好評。

“鍋爆肉”就此產生。而今讀作“鍋包肉”,則是因為當時外賓的口音問題,往往會將“爆”字讀白,導致菜名在實際流傳過程中與最初產生了差異。

所以糖醋汁的鍋包肉,屬於“正宗”做法,並且最初創造於哈爾濱,這是毋庸置疑的。那麼加番茄醬的鍋包肉就是“異端”了麼?

您別急啊,聽我繼續往下說。

1911年,清政府在奉天(也就是今日的瀋陽)召開萬國鼠疫研究會。會議期間,由鄭興文出任總廚。

鄭興文在會議期間發現,上桌久了的鍋包肉,會因為酸味流失、炸肉不再酥脆,原始風味流失,最終變得不受歡迎。所以他再次將鍋包肉的做法進行改良:在調汁里加入番茄醬,並且將“烹汁”改為“熘汁”,以此保持長時間存放而風味不便。

就如同糖醋汁的鍋包肉一樣,研究會結束後,番茄醬版鍋包肉也在奉天大小飯館裡迅速風靡起來,並且流傳至今。

所以說,關於鍋包肉誰家正宗的內訌,也真的只是場“內訌”。

兩種做法的鍋包肉,本來就是“同胞兄弟”。如果非要論個長短,也無非就是哪個略微“年長”而已。但是誰都不存在“出身不正”的問題。


打四幌的飯館,和哈爾濱美食“鍋包肉”不得不說的那些事兒

黃桃鍋包肉,照相時曝光有問題,而且炸肉的“糊”有些厚了,所以肉看上去顏色不夠鮮豔


|細節是吃貨的執著

其實即便是哈爾濱本地,糖醋汁的鍋包肉也會有一些區別。但就是這些小小的區別,也會使口味上產生了不小的變化。

比如說,各家鍋包肉的配料會有所不同。

通常來說,標準的配菜是:蒜末、蔥絲和薑絲,做好後會放些胡蘿蔔絲和香菜做點綴。但也有隻放蔥薑蒜的,具體還要看店家各自的習慣。

就我個人而言,比較喜歡放胡蘿蔔絲的。因為新鮮的胡蘿蔔細絲,最終會被糖醋汁沾在鍋包肉上,咀嚼期間會為鍋包肉增添另外一番蔬菜的爽脆。而且纖細的生胡蘿蔔,在微微受熱後,會為肉增加另一重鮮甜。

香菜也是錦上添花,但與我而言卻不如胡蘿蔔絲重要。

近幾年有些店家開始“復古”。做鍋包肉時,不放蔥薑蒜而用黃桃等水果罐頭。吃過幾次這種做法的鍋包肉後,再讓我吃我是拒絕的。

因為太甜了,而且味道層次不夠豐富、沒有“靈魂”。

沒錯,不管是加糖醋汁還是番茄醬,不夠酸的鍋包肉是沒有靈魂的!

之所以說“復古”,是因為最終定型的“第一版”糖醋汁版鍋包肉,為了應和外賓口味,配料去掉了蔥薑蒜,改水果味主,十分洋氣。後來鄭興文本家在哈爾濱開了飯店,為了更適合國民口味,又將鍋包肉裡的水果改換回了蔥薑蒜等物。

可無論哪種配料,“酸”對於鍋包肉的口味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不然就不會有為了讓酸味不會揮發的番茄醬版的鍋包肉了。

而且事實也證明,哈爾濱本土最受歡迎的“地道”鍋包肉,還是加了蔥薑蒜、味道更加豐富、鹹甜酸分明的那一種。


打四幌的飯館,和哈爾濱美食“鍋包肉”不得不說的那些事兒

道外北七道街附近的風味包子王家的鍋包肉很正宗,但是去得趁早,只有中午才能吃到,而且限份


地道的哈爾濱鍋包肉,要選用優質的裡脊肉,肉要切得薄厚合適。太薄沒有肉汁,肉會柴,太厚則不容易炸透。

麵糊也一定要調得濃淡合適。既要保證厚到能完全包裹住肉片,保證鮮美的肉汁不會流失,又要能薄薄的貼在肉上、不搶肉味。

芡汁裡的醋一定要用白醋,這樣酸味才夠突出。而且芡汁要調成“玻璃芡”,不濃不淡,沾在炸肉外晶瑩漂亮、又不能厚到把炸肉捂的太軟。

一盤合格的糖醋汁鍋包肉,不僅要外焦裡嫩,一口咬下去,面殼酥脆、肉嫩有汁。而且剛出鍋的鍋包肉,甫一入口,還能感到醋味微微沖鼻,酸甜十分開胃。

哈爾濱的鍋包肉不怕您不喜歡,就怕您吃的不正宗。

其實相對正宗的也不難找,不用非去星級大飯店。只要到老道外,隨便找個年頭開的夠久、廚子在哈爾濱年頭夠多的小飯館,店面看起來不用太光鮮、破破爛爛也不要緊,這樣的店,但凡能做鍋包肉的,味道都不差。

|在東北,你見過四個幌的飯店麼?

在哈爾濱只要一說“鍋包肉”,很多人都會提到一家本地老字號:“老廚家”飯店。

這就是前文提到的,鄭興文本家在哈爾濱開的飯店。

如今的“老廚家”已經傳到第四代。哈爾濱分號頗多,名聲也響亮。就味道而言,大多菜都不錯。但可能是分店對於廚師的菜品把控不同,所以做鍋包肉的水平也並不是很穩定,往往糊都有點厚。

“老廚家”的第二代掌門、鄭興文的兒子:鄭義林,在我們哈爾濱本地有個流傳廣泛的小故事,這個故事很多哈爾濱的小夥伴都聽說過,而且還因為其戲劇性被改編到《闖關東》中。

我第一次聽說這個故事,是在十多年前,道外南十六道街的一家小飯館裡吃飯的時候。當時講故事的大爺並沒說具體年份,而且年深日久,我也不記得人名和店名了。最近查資料的時候看見了“油炸冰棍”的故事,才把當年的故事和實際人物對上號。


打四幌的飯館,和哈爾濱美食“鍋包肉”不得不說的那些事兒

東北城市裡已經很少見打這種幌子的飯店了


起因好像是說起當時那家飯店門前的幌子,有些破了……

以前沒有霓虹燈牌,大多數飯店都在門前高處掛個幌子,來告訴來往行人此處有飯店正在營業。

模樣是頂端一個大圓盤,做得很大,下面掛上長長的穗子、迎風招展,時間一長就有些打綹。形狀像是燈籠穗,過去用的也是類似燈籠穗的材料,後來換成了塑料的。漢族開的飯館都是鮮紅的顏色,十分醒目。

可能是出於市容和安全等原因考慮,我也有十來年沒在哈爾濱見過這種東西了。

在過去的東北,門口打幾個幌有很大講究。

最少一個,最多四個,幌子越多說明本事越大。

通常小飯店也就打倆,門口敢打四個幌的通常都是大飯店。因為打四個幌就是在告訴大家,這家飯店客人點什麼菜就有什麼菜。

要是客人點的菜你做不了,那你就不能在門口打四個幌子,必須當場摘一個。而且這幌子要是摘了,對飯店名聲的損失可不小,必然會影響生意。

在很多年以前,哈爾濱的道外六道街有一家門口掛四個幌的“厚德福”大飯店。這家飯店實力雄厚,穩居哈阜“四大飯店之一”多年。

1938年左右的時候,因為日偽的限購令,缺乏原料的“老廚家”只能暫時停業,鄭義林也到了“厚德福”做廚師。

有個冬天,跑堂的一句“我們這點啥有啥”把一位客人得罪了,客人就指著外面屋簷下掛的冰溜子,故意為難,說要吃拔絲冰溜子。

拔絲的做法在當時的哈爾濱流傳得很廣,但是誰都知道冰遇熱就化了。就算上鍋做了,很可能最後端桌的就是一盤子冰水。如此一來就不能叫“拔絲冰溜子”,既然做不出來,門口的幌就得摘了。

還好當時鄭義林急智,同時架起兩口鍋,一手炸裹上面粉的冰溜子、一手熬糖,同時操作。將炸好的冰溜子迅速裹勻熬好的糖液上桌。

迅速過油炸熟的麵粉反而為冰提供了一層“保溫”的外衣,所以上桌時,外面是熱氣騰騰的拔絲和麵衣,裡面的冰也還未融化很多。

後來鄭義林又在此基礎上改良,將“冰溜子”換成了哈爾濱的馬遞爾冰棍,而且不再掛漿,變成了現在有名的特色甜點:油炸冰棍。

如今與“油炸冰棍”相似的“油炸冰淇淋”,在東北很多地區都能嚐到,這也是鄭氏父子除了鍋包肉之外,對哈爾濱美食做的又一大貢獻。

最後,推薦幾家我個人認為鍋包肉做得不錯的店:

1.老廚家:鍋包肉發明人直系傳承人的店,大多數菜味道都很不錯,哈爾濱分店很多。

2.張包鋪:道外中華巴洛克店。鍋包肉炸的較幹,但本地也有專門愛這口的。這家排骨包子也是一絕。

3.國營開封罐湯包:道里區西九道街。也屬於肉和糊都比較薄,更酥脆的那種。

4.風味包子王:道外區富錦街,近北七道街。鍋包肉外還推薦這家軟炸鮮蘑。營業時間通常到中午十二點左右,東西賣完就收。

5.春餅小吃:道外區錢塘街黑航住宅六號樓。不賣春餅,不管是鍋包肉還是其他東北菜都非常地道,價格也非常良心。但是隻有中午營業,營業時間是中午十一點到下午兩點,門口永遠排隊,通常需要排一小時左右。餐廳只收現金,不能喝酒。

參考文獻:

(1) 中央電視臺.中東鐵路:第三集、第五集,2013

(2) 《龍江三紀》.哈爾濱:楊賓等撰,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5

(3) 《黑龍江外記》.哈爾濱:西清著,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

(4) 《第二屆中國食文化研究論文集》.龍江老字號老廚家“鍋包肉"的食文化解析:朱桂鳳,第二屆中國食文化發展大會,2016

(5) 老廚家門店牆面招貼故事

如果你喜歡,記得點下關注。各種旅行攻略、故事與各地美食,關注“春秋兒絮語”不迷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