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 精讀7│北大金融課:金融原理(二)有限套利、三元悖論……

— 為你精讀《北大金融課》

的第七篇文章 —

1.前言:寫給每個中國人的通俗金融學

2.貨幣的財經常識(一)貨幣的演變、價值尺度

3.貨幣的財經常識(二)M1、M2與股市的關係?

4.金融的財經常識(一)“金融”改變我們的生活

5.金融的財經常識(二)金融,源於生活

6.金融原理的財經常識(一)馬太效應,財務槓桿率

第三章

關於金融原理的財經常識

(四)債務跟著資產走——流動比率

我們要理解債務和資產的關係,必須先領會下面這個等式:

資產 = 負債 + 所有者權益

簡單地講,資產是一家公司所擁有的可以計量的經濟資源;負債是指公司的債務;而所有者權益(淨資產)也就是公司資產減去負債的餘額,它是公司股東真正享有的財產。

資產、負債與所有者權益這三個概念中,最易理解的是負債,也就是欠了別人的錢(或者貨物等有形資產、無形資產等)。所有者權益屬於賬面概念。負債可以通過各種憑證和票據、協議、合同等查悉。但所有者權益不同,其數額是通過資產減去負債演算出來的。

為了更加明確和凸顯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的關係,反映上市公司的短期償債能力,我們一般會使用流動比率:

流動比率 = 流動資產 / 流動負債

通過經驗及大量數據表明,一般而言,製造類上市公司合理的最佳流動比率是2,最低也至少要大於1。

這是因為,在流動資產中,變現能力最差的存貨約佔流動資產的一半,其餘流動性較大的各類流動資產至少要等於流動負債。只有這樣,公司的短期償債能力才會有保證。因此,流動比率越高說明公司的償債能力也就越強。

但是,值得投資者注意的是有時候流動比率高,並不是一家優秀公司的標誌。相反,流動比率接近1,往往是一家優秀公司的表現。

比如某家電連鎖零售企業,該公司2008年第三季度報告顯示,其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的比是1.28。從一般的角度看,這個比值已經很低了,似乎風險不小。

但仔細研究其短期負債構成就會發現,真正的短期借款(銀行短期貸款)只有2.18億元,在流動負債總額159億元中,所佔比例很低,而流動負債中佔大比例的是應付票據與應付賬款,兩者共計144億元。

我們可以推測,應付票據與應付賬款的形成,是由於先進了家電製造商的貨去出售,但進貨的錢還沒有付給這些供貨商。

這實際上意味著,這家企業在利用供貨商的資金去經營自己的業務,而且這種借款不用付利息。

綜上所述,投資者在遇到上市公司流動比率較低時,不可一味地高估其短期償債風險,而是要仔細研究其流動負債構成與流動資產構成,同時結合其所經營的業務進行分析。

精讀7│北大金融課:金融原理(二)有限套利、三元悖論……

(五)金融學裡的三難選擇——三元悖論

1999年,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在仔細研究亞洲金融危機過程及原因後,根據蒙代爾“不可能三角”畫出了一個三角形,並稱其為“永恆的三角形”,克魯格曼還為此專門取了一個名字,即“三元悖論”。

三元悖論,也稱三難選擇,它是由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就開放經濟下的政策選擇問題所提出的。

三元悖論,其含義是:

如果一個國家想允許資本自由流動,又要求擁有獨立的貨幣政策,那麼就難以保持匯率穩定;

如果要求匯率穩定和資本流動,就必須放棄獨立的貨幣政策;

如果要求擁有獨立的貨幣政策和保持匯率穩定,就必須對資本流動進行限制。

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匯率的穩定性、資本的完全流動性不能同時實現,最多隻能同時滿足兩個目標,而必須放棄另外一個目標。

資本自由流動、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匯率制度,三者只能選擇兩種,而必須放棄一種。保持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匯率穩定,必須犧牲資本的完全流動性,實行資本管制。

在金融危機的嚴重衝擊下,在匯率貶值無效的情況下,唯一的選擇是實行資本管制,實際上,政府以犧牲資本的完全流動性,來維護匯率的穩定性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

大多數經濟不發達的國家,比如中國,就是實行的這種政策組合。

一方面,這些國家需要相對穩定的匯率制度,來維護對外經濟的穩定;另一方面,他們的監管能力較弱,無法對自由流動的資本進行有效的管理。

但隨著人民幣國際化呼聲越來越高,資本的自由流動將會在不久的將來得以實現,屆時中國將會從第二種模式轉為第一種模式,即保持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資本的完全流動性,放棄固定匯率制,而實行浮動匯率制。

精讀7│北大金融課:金融原理(二)有限套利、三元悖論……

(六)主管偏見帶來的投資機會——有限套利

所謂套利是指在兩個不同的市場中,以有利的價格同時買進和賣出同種或本質相同的證券的行為。從理論上講,這樣的套利既不需要投入資本也不會招致風險。

關於套利過程中可能涉及的風險和阻礙套利行為有很多,我們主要了解一下噪音投資者風險。

在金融市場上,“噪音”有著特殊的意思。它是指虛假的或者失真的信號,是一種與投資價值無關的信息。這種信息可能是市場參與者主動製造的信息,也可以是市場參與者判斷失誤的信息。

不可否認,噪音在金融市場中很常見。有些市場參與者由於“妒忌”或者“紅眼病”,故意捏造一些虛假信息,產生了噪音。也可能是有些公司公佈了信息,投資者判斷失誤,把沒有用的信息當作信號使用,這也是噪音。

在我國股市中存在著大量的噪音投資者。我國大多數股民不具備專業的投資知識,他們投資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某種“消息”的影響,行為表現不成熟。

他們的羊群效應行為非常明顯,導致我國股市反應過度。

我國股民沒有正規的渠道獲取內幕消息,預測和分析的能力有限,個體投資者儘管希望能夠及時掌握市場的相關信息,但是由於實力弱小,一般只能夠從市場價格的變化中進行信息的判斷,而由此得到的信息相當大一部分是噪音。

精讀7│北大金融課:金融原理(二)有限套利、三元悖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