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老北京蜜供,就在這個供字

蜜供是什麼?老北京一準兒記著,那是春節應季的糕點。

“廿三,糖瓜粘。”從這天起,就應該算是過年了。京城人家家家戶戶都該用蜜供了,誰家過年要是連蜜供都沒擺上,就會遭到街坊四鄰的議論和小瞧。因為當年蜜供可不單純為了自家吃,而是供佛、祭祖的必需品。

老北京蜜供,就在這個供字

不過,後來卻成了春節的一道點心。

供,單從這個字眼,多少就知道有點“孝敬”的意思。

以往北京人家過年,家家都要有一盤供,供在神案上。

因此,說到京城的點心,最受佛教文化影響的莫過於蜜供。蜜供的做法有書可查,用香油、開水、小蘇打和麵,在案板上擀成薄皮,用毛刷輕輕塗上一層紅色,疊成卷,正一刀,反一刀切成條,用手擰辮壓扁,在油鍋中炸成焦黃,涼透後,再放進白糖、麥芽糖、蜂蜜對桂花的糖汁裡“過漿”,過好漿的糖辮碼在案板上,然後用溫糖漿像泥瓦匠從地基上砌鏤空的花磚子牆一樣,按尺寸在四方形的厚紙板上,一條條摞著往上粘,粘出四壁,再傾斜著粘成4個斜面,頂上再橫壓豎壓幾條糖辮,很自然地變為塔形。

老北京蜜供,就在這個供字

其實,愛吃這種甜食的是孩子。趁大人看不見的時候,孩子們都會禁不住偷偷地掰供尖吃。

到了十五撤供的時候,一盤供肯定得矮了一截。說起來,糕點鋪做蜜供的,一般不是自家的師傅,而是請外邊的棚匠。棚匠說白了,就是搭天棚的,當年算得上是特種工藝家。搭天棚要往地上立柱子(內行稱杉篙),在空中綁橫樑。

按慣例立柱子得在地上挖坑,把柱子插進去用土埋牢。

京城的棚匠們一個坑不挖,一個洞不掏,幾丈長的大杉篙單擺浮擱,一根根橫樑憑空支架,照樣能搭起比房子高的棚。可惜,這門手藝施展的機會太少。開春搭立冬拆,一年就用這兩次。後來,棚匠們就用這本事另找飯轍,發展起一個副業———給糕點鋪做蜜供。這蜜供拿炸好的一寸來長,兩三分見方,中間有紅條的小麵條兒用糖蜜黏成方塔形,直上直下,上方成尖狀,再去外面澆好糖漿。尖兒上插著鐵簽字貼好的“福”、“祿”、“壽”、“喜”、“財”等帶花的字兒。

底下墊好大盤子或大型油脂,放在佛像前當供品。

這蜜供有一斤一碗的,有二斤一碗的,據說還有人訂過十斤一碗的。早年間,京城的正明齋、聚慶齋、瑞芳齋、祥源齋等老字號,都可訂做高二尺、一尺半或一尺的“蜜供”。

不過,這種蜜供據說已經失傳了。

老北京蜜供,就在這個供字

現今,糕點鋪裡的蜜供,如果較真兒說應該來源於蜜供坨兒。在早,就是糕點鋪把炸彎了的或者不成形的蜜供條兒澆上麥芽糖,成了那麼一坨兒,賣的時候用鐵製的冰鑹砸開,再論斤論兩地賣給顧客。當然,按節令也賣成堆、成塊的散供,叫“碎蜜供”,或“供尖兒”。大街小巷或廟會的小販,也賣三寸高、小塔形的“蜜供”,算是哄小孩玩的小食品。

後來,不供奉仙佛了,象徵佛塔的“蜜供”不見了。蜜供坨兒也就替代了蜜供,成了正兒八經的京味糕點,越發講究甜、香、酥、脆的口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