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去北京一定要嘗的12道地方特色美食

北京中國的首都,作為明清兩代的古都,滿漢的多民族的融合,在飲食,民俗方面多年的交融,北京菜由具北京風味的山東菜、民族清真菜和宮廷三種風味的菜餚組合而成,在烹製方式上有蒸、炸、煎、烙、爆、烤、涮、衝、煎、煨、熬等各種做法,共計約有百餘種,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些北京的特色飲食。

1. 涮羊肉

老北京,正宗老的風味,傳承老北京涮羊肉的特點,採用銅鍋炭火,講究肉質細且無羶味,鮮嫩無比,其他食材新鮮, 涮羊肉 ,又稱"",始於元代,興起於清代,早在18世紀,康熙、二帝所舉辦的幾次規模宏大的"千叟宴",內中就有羊肉火鍋,後流傳至市肆, 北京,提起"涮羊肉",盡人皆知。因為這道佳餚吃法簡便、味道鮮美,所以深受歡迎。又因老北京用銅鍋烹飪羊肉為主固亦稱"吃鍋子""涮大羊", 選料精細鮮嫩,肉片紙薄均勻,調料多樣味美,涮肉醇香不羶,涮後即食。香味純正,鮮嫩可口。

去北京一定要嘗的12道地方特色美食

2. 北京烤鴨

烤鴨是名食,它以色澤紅豔,肉質細嫩,味道醇厚,肥而不膩的特色,被譽為"天下美味"而。風味特點:色澤略黃,柔軟淡香,夾卷其他葷素食物用,為宴席常用麵點,更是家常風味小吃。

烤鴨歷史悠久,起源於中國時期,當時《食珍錄》中已記有炙鴨。建都後,明宮御廚便取用南京肥厚多肉的湖鴨製作菜餚。為了增加的風味,廚師採用炭火烘烤,成菜後鴨子吃口酥香,肥而不膩,受到人們稱讚,即被宮廷取名為"烤鴨", 是具有世界聲譽的著名菜式,起源於中國時期,《食珍錄》中已記有炙鴨,在當時是宮廷。用料為優質肉食鴨,果木炭火烤制,色澤紅潤,肉質肥而不膩,外脆裡嫩。北京烤鴨分為兩大流派,而北京最著名的烤鴨店也即是兩派的代表。它以色澤,細嫩,味道,肥而不膩的特色,被譽為"天下。

去北京一定要嘗的12道地方特色美食

3. 春餅卷菜

春餅卷菜是一道美味可口的傳統名點,屬於北京菜。該小吃常在立春食用,屬於傳統節日食品。以其餅薄,所卷餡料豐富,可隨自己口味調配而聞名。每年立春日,人都要吃春餅,名曰"咬春"。所謂春餅,又叫,其實是一種燙麵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擀成薄餅,烙熟後可揭成兩張, 其特點是:製法簡單,風味獨特,食用方便。可根據原料和炒制工藝的變化製成各種不同口味, 春餅是用來卷菜吃的,菜包括各種熟食和炒菜。因其葷素搭配,食物種類繁多,故各種營養成分均很豐富,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及鈣、鉀、鎂、硒等礦物質。又因平時家中不常製做,故而新穎別緻,令人見了胃口大開,可以養胃生津、滋陰化燥,特別適合老人孩子食用。

去北京一定要嘗的12道地方特色美食

4. 老北京炸醬麵

老北京炸醬麵,一道傳統的中式,由、拌麵條而成,流行於 、,等地, 將、、豆芽、、切好或煮好,做成菜碼備用。然後做炸醬,將肉丁及蔥姜等放在油裡炒,再加入黃豆製作的或甜麵醬炸炒,即成炸醬。麵條煮熟後,撈出,澆上炸醬,拌以菜碼,即成炸醬麵。也可根據自己的口味加辣椒,醋等調味品。這樣會更加符合自己的口味。也有面條撈出後用涼水浸洗再加炸醬、菜碼的,稱 ", 吃炸醬麵,比較常見的就是豬肉丁炸醬麵。吃時,講究冷天吃"鍋兒挑"熱面,熱天吃過水涼麵,並且根據季節再佐以時令小菜,做"麵碼兒", "麵碼兒"分時令不同,各有講究。初春,是掐頭去尾的豆芽菜、小水蘿蔔纓;春末是青蒜、香椿芽、青豆嘴等;初夏則是新蒜、絲、絲、段等。
去北京一定要嘗的12道地方特色美食

5.  京醬肉絲

醬肉絲是一道知名度很高的菜餚,它是北京菜中的經典代表菜之一,選用豬瘦肉為主料,輔以甜麵醬、蔥、姜及其它調料,用北方特有烹調技法"六爆"之一的"醬爆"烹製而成。 成菜後,鹹甜適中,醬香濃郁,風味獨特, 京醬肉絲"可以說是一道家喻戶曉的名菜,其味道鹹甜適口,醬香濃郁,肉絲滑嫩,再用豆皮將肉絲和大蔥捲起食用,口感更加豐富,特具風味, 而這道菜的主要環節就是炒醬,一開始總是把握不好火候,醬料炒不到位,使得肉絲掛不住醬汁,直接導致味道欠佳。經過多次的烹飪,現在終於能做出色香味俱全的"京醬肉絲"了。

去北京一定要嘗的12道地方特色美食


6. 滷煮火燒

滷煮火燒是北京傳統特色小吃,起源於北京城南的南橫街。據說光緒年間因為用五花肉煮制的蘇造肉價格昂貴,所以人們就用豬頭肉和豬下水代替,經過民間烹飪高手的傳播,久而久之,造就了滷煮火燒。滷煮火燒是將火燒和燉好的豬腸和豬肺放在一起煮,輔之以炸豆腐片、滷汁,加蒜汁、醬豆腐汁、香菜等輔料,使火燒透而不黏,肉爛而不糟,頗受人們的喜愛, 在北京最著名的是"",這道已有百餘年曆史、被認為只有窮人才會吃的小吃卻起源於宮廷, 滷煮火燒在北京人當中很受歡迎。火燒切井字刀,豆腐切三角,小腸、肺頭剁小塊,從鍋裡舀一勺往碗裡一澆,再來點蒜泥、辣椒油、、。熱騰騰的一碗端上來,火燒、豆腐、肺頭滷煮吸足了湯汁,透而不黏,肉爛而不糟,其中味道最厚重的還是小腸, 腸酥軟,味厚而不膩,沒有任何異味。偶爾吃到一片白肉更是滿口脂香。因為是老湯的緣故,口輕的人如果覺得湯口有點鹹,可以向店家要些白開水兌入湯中。


去北京一定要嘗的12道地方特色美食

7. 爆肚

北京最有名的名吃就是老北京爆肚與。而論起北京最悠久最興旺的小吃,絕對是其中的佼佼者, 外形粗糙,蘸醬的吃法也"原始"的很,但肚卻精細的區分牛、羊肚,還有百葉、散丹、肚仁、肚領、蘑菇等不同部位,蘸料甚至也劃分著南料、北料,體現著京城小吃"看著平凡,吃著講究"的傳統特點, 羊肚的營養價值:性味甘溫,可補虛健胃,治不足、手足煩熱、尿頻多汗等症, 爆肚是把鮮牛肚(指和肚領)或鮮洗淨整理後,切成條塊狀,用沸水爆熟,蘸油、芝麻醬、醋、辣椒油、湯、香菜末、蔥花等拌制的調料吃,質地鮮嫩,香脆, 老北京都喜歡吃爆肚,特別是農曆立秋之後,北京人講究"吃秋",就有"要吃秋,有爆肚"之說。

去北京一定要嘗的12道地方特色美食

8. 炒肝

北京炒肝是一道著名的傳統小吃,由豬大腸,豬肝等製作而成, 具有湯汁油亮醬紅,肝香腸肥,味濃不膩,稀而不澥的特色。是由宋代民間食品"熬肝"和"炒肺"發展而來的,以豬的肝臟,大腸等為主料,以蒜等為輔料,以澱粉做成的北京小吃,最初吃炒肝時講究沿碗周圍抿並要求搭配著小一塊食用, 名,其實以豬為主,豬肝只佔1/3。製作方法是先將豬腸用鹼、鹽浸泡揉搓,用清水加醋洗淨後再煮。開鍋後改用文火燉,鍋蓋蓋好使腸子熟透而不跑油。爛熟後切成5分長的小段,俗稱"頂針段"再將鮮豬肝洗淨,用刀斜片成形的條, 會仙居的炒肝兒出名後,北京四九城的小飯館、小吃店都相繼添了炒肝兒,所謂炒肝並不是炒的,而是煮出來的,而且除了肝,還有肥腸,肥腸一般還比肝更多一些。最後放澱粉,因為比較濃稠,要不停攪拌,還是挺有"炒"的感覺的。


去北京一定要嘗的12道地方特色美食


9豆汁焦圈

焦圈是一種老北京傳統的特色小吃,色澤深黃,形如,焦香,風味獨特。在老北京,男女老少都愛吃焦圈。北京人吃燒餅愛夾焦圈,喝的時候也愛就著焦圈, 豆汁是北京獨有的吃食兒,是水磨綠豆製作粉絲或糰粉時,把澱粉取出後,剩下來淡綠泛青色的湯水,經過發酵後熬製成的。據說早在乾隆年間,豆汁已經傳入皇家了。因為豆汁的氣味及味道獨特,若非長期接觸,很難習慣。喝豆汁兒是有講究的,首先得燙,正咕嘟著偶爾冒幾個泡的熱度最好,再者必須得配上切得極細的芥菜疙瘩絲兒、淋上辣油,同時還得搭上兩個"焦圈兒",吃起來主味酸、回味甜、芥菜鹹、紅油辣,五味中佔了四味,再加上焦圈兒的脆和香,絕配!

去北京一定要嘗的12道地方特色美食

10. 豌豆黃

豌豆黃也稱為,是北京傳統,也是春季的一種應時佳品。通常將豌豆磨碎、去皮、洗淨、煮爛、糖炒、凝結、切塊而成。成品後,外觀淺黃色,味道香甜,清涼爽口, 豌豆黃兒是北京春夏季節一種應時佳品。原為民間,後傳入宮廷。清代宮廷的,用上等為原料,做出成品色澤淺黃、細膩、純淨,入口即化,味道香甜,清涼爽口。因喜食而出名。其製法是,將磨碎、去皮、洗淨、煮爛、糖炒、凝結、切塊而成。傳統做法還要嵌以肉。以所制最有名, 北京的有兩種,一種是製作的所謂宮廷。另一種則是走街串巷的小販出售的製作較粗糙的,這兩種都叫黃兒,但用料、工藝、價格有天壤之別。

去北京一定要嘗的12道地方特色美食

11. 褡褳火燒

褡褳火燒是一種油煎食品,色澤金黃,焦香四溢,鮮美可口。褡褳火燒是一種北京常見,用面片裝入餡,兩面折上,另兩面不封口,放入油鍋煎熟。因其長型,有時對摺。類似古代背在肩上的褡褳,由此得名。其口味類似鍋貼,但形狀不同。褡褳火燒與天津的鍋貼較為相似,但餡料和製作方法上不同, 製作時,用面片裝入餡,兩面折上,另兩面不封口,放入平鍋中油煎至金黃色後,起鍋上桌,趁熱食用。其色澤金黃,焦香四溢,鮮美可口。因其長條型,有時對摺,類似古代背在肩上的褡褳,故名褡褳火燒。其口味類似鍋貼,但形狀不同。


去北京一定要嘗的12道地方特色美食


12. 驢打滾

驢打滾是老北京傳統小吃之一,成品黃、白、紅三色分明煞是好看。因其最後製作工序中撒上的黃豆麵,猶如老北京郊外野驢撒歡打滾時揚起的陣陣黃土,因此而得名"驢打滾", "驢打滾"的原料有大、、、、、、和。它的製作分為製坯、和餡、成型三道工序。做好的"驢打滾"外層粘滿豆麵,呈金黃色,豆香餡甜,入口綿軟,別具風味,豆餡入口即化,香甜入心,黃豆麵入嘴後可以不嚼,細細品,是老少皆宜的傳統風味小吃。

去北京一定要嘗的12道地方特色美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