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2 如何在親密關係中及時止損

如何在親密關係中及時止損

前幾天,有位讀者問我,該如何挽救婚姻。結婚兩年,丈夫總是酗酒,喝多了就辱罵她,還動手打她,可酒醒後又求她原諒。終於,在一次家暴後,她選擇了離婚。離婚後,雖然平靜,但她過得並不好受。好多次,丈夫酒後給她打電話,說想她,想復婚,想好好照顧她,併發誓痛改前非。公婆也來找她,勸她回去。

她選擇了復婚,理由是丈夫因為遇到了事業的低谷,壓力大才會這樣。後來,有了孩子,丈夫事業也回到了正軌,但他不關心孩子,遇到困難挫折還是喝酒,喝醉回家就耍酒瘋,把電視、冰箱都砸了。

她不知道怎麼辦,她說不想因為夫妻關係影響2歲孩子的成長,畢竟他除了家暴和喝酒,其他都還好。

這讓我想起最近的一則新聞,一名女明星跳樓身亡,在遺書中透露,自己一直忍受丈夫的出軌和冷遇,走投無路,才選擇輕生。很多網友都怒其不爭,哀其不幸。為什麼那麼多女性,自身條件不錯,有能力有事業有資源,卻不能在關係中及時止損?路那麼多,為何卻讓自己走投無路?

也許,問題的關鍵不是該怎麼做,而是她是否真的願意從這份關係中走出來。美國心理學家卡普曼認為,每個人心中都有迫害者、受害者和拯救者三種戲劇角色。在生活中,我們會有意無意地扮演這三種角色,並在這些角色中不停地切換,而當你扮演了其中一個角色時,周圍的人為了維持這個三角平衡,就無意識地扮演對應的角色。

而這位讀者,遊走在受害者和拯救者之間。她在婚姻中遭遇了家暴,是受害者。她最想要的是去拯救丈夫,挽救婚姻,她是受害者時,丈夫是迫害者;當她是拯救者時,丈夫是受害者。因為丈夫事業受挫、酗酒,不是對她不好,而是因為遇到了困難,他也是無辜的。

她認為丈夫需要幫助,也覺得不能讓夫妻關係影響了孩子的成長。但她唯獨沒有看到,最需要幫助的是自己。

把自己忽略的潛臺詞,是希望有人可以發現和關注自己。她在當拯救者,她在拯救家庭。而她的拯救行為,卻是童年關係的強迫性重複。為了維護家庭,為了維繫父母的關係,她從小就不得不擔任起為別人著想的角色,而她作為孩子的存在,是不被看見的。

一直以來,她得到的關注太少,甚至對得到愛已經不抱希望,她覺得只配付出和犧牲,不配被更好地對待。她說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情是,每次父母吵架、冷戰,都會把她推出來,好像她就是維繫父母婚姻的那根繩子。但她並不是每次都能緩和父母的矛盾,當做不到時,她的內心又產生內疚,覺得自己沒有用。而她自己的感受,從來都是被忽略的,所以她也忽略了自己。

似乎只有在拯救別人的時候,她才是有價值的,才能找到自己的意義。於是,她希望通過拯救丈夫、家庭,來拯救自己。在她的想象中,如果能有一個方法讓丈夫改變,她就會得到愛,就會幸福和圓滿了,一直把建立幸福的權利放在別人的身上。

如何在親密關係中及時止損

改變一個人,這是幻想。除非對方願意,否則很難改變對方。心理學家曾奇峰說,把一個人該承受的交給他本人,是對他人最高級別的尊重。我想,這也是對自己邊界的尊重。但幼年的孩子可能無法面對這個事實,不願意放棄這樣的幻想,就像這位讀者一直幻想著可以拯救父母的婚姻關係一樣。

因為失去愛,或是從不曾得到愛,對我們來說,都是巨大的傷害。這會讓我們內心恐懼、無力。當你還沒有足夠的力量來面對這些傷害帶來的痛楚時,幻想幫助了你,幻想陪你度過了最艱難的歲月。最後,你帶著幻想成長,帶著幻想來到親密關係中。

如何才能從自身的困境中走出來?也許我們需要先放下拯救者的身份。當你幻想自己可以做拯救者時,其實是你作為受害者的那部分還沒有被療愈。所以,你要看到自己內心那個受傷的孩子,那個真正需要得到幫助的自己。去面對你內在受傷的部分,面對你的恐懼和無力,面對你無法改變他人、無法改變父母的事實和真相。當你可以去面對這些事實的時候,即使你改變不了什麼,但這個過程也是在增加你的力量,這就是成長。

當你聚焦於自我成長,不把幸福、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學會自我負責,從自己身上找答案時,你對孩子成長的擔心也將不復存在。

夫妻關係不可避免會影響孩子,但同時我們也要信任孩子的力量。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夫妻關係重點是夫妻,無論夫妻關係有什麼變化,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永遠存在。當你可以去觸碰真實的自己,你就可以碰觸現實的世界,而現實世界會幫助你找到答案。這些答案可能沒有具體的方法,但會在你的體驗中被感受。只有你體驗到了,才是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