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2 如何在亲密关系中及时止损

如何在亲密关系中及时止损

前幾天,有位读者问我,该如何挽救婚姻。结婚两年,丈夫总是酗酒,喝多了就辱骂她,还动手打她,可酒醒后又求她原谅。终于,在一次家暴后,她选择了离婚。离婚后,虽然平静,但她过得并不好受。好多次,丈夫酒后给她打电话,说想她,想复婚,想好好照顾她,并发誓痛改前非。公婆也来找她,劝她回去。

她选择了复婚,理由是丈夫因为遇到了事业的低谷,压力大才会这样。后来,有了孩子,丈夫事业也回到了正轨,但他不关心孩子,遇到困难挫折还是喝酒,喝醉回家就耍酒疯,把电视、冰箱都砸了。

她不知道怎么办,她说不想因为夫妻关系影响2岁孩子的成长,毕竟他除了家暴和喝酒,其他都还好。

这让我想起最近的一则新闻,一名女明星跳楼身亡,在遗书中透露,自己一直忍受丈夫的出轨和冷遇,走投无路,才选择轻生。很多网友都怒其不争,哀其不幸。为什么那么多女性,自身条件不错,有能力有事业有资源,却不能在关系中及时止损?路那么多,为何却让自己走投无路?

也许,问题的关键不是该怎么做,而是她是否真的愿意从这份关系中走出来。美国心理学家卡普曼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迫害者、受害者和拯救者三种戏剧角色。在生活中,我们会有意无意地扮演这三种角色,并在这些角色中不停地切换,而当你扮演了其中一个角色时,周围的人为了维持这个三角平衡,就无意识地扮演对应的角色。

而这位读者,游走在受害者和拯救者之间。她在婚姻中遭遇了家暴,是受害者。她最想要的是去拯救丈夫,挽救婚姻,她是受害者时,丈夫是迫害者;当她是拯救者时,丈夫是受害者。因为丈夫事业受挫、酗酒,不是对她不好,而是因为遇到了困难,他也是无辜的。

她认为丈夫需要帮助,也觉得不能让夫妻关系影响了孩子的成长。但她唯独没有看到,最需要帮助的是自己。

把自己忽略的潜台词,是希望有人可以发现和关注自己。她在当拯救者,她在拯救家庭。而她的拯救行为,却是童年关系的强迫性重复。为了维护家庭,为了维系父母的关系,她从小就不得不担任起为别人着想的角色,而她作为孩子的存在,是不被看见的。

一直以来,她得到的关注太少,甚至对得到爱已经不抱希望,她觉得只配付出和牺牲,不配被更好地对待。她说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情是,每次父母吵架、冷战,都会把她推出来,好像她就是维系父母婚姻的那根绳子。但她并不是每次都能缓和父母的矛盾,当做不到时,她的内心又产生内疚,觉得自己没有用。而她自己的感受,从来都是被忽略的,所以她也忽略了自己。

似乎只有在拯救别人的时候,她才是有价值的,才能找到自己的意义。于是,她希望通过拯救丈夫、家庭,来拯救自己。在她的想象中,如果能有一个方法让丈夫改变,她就会得到爱,就会幸福和圆满了,一直把建立幸福的权利放在别人的身上。

如何在亲密关系中及时止损

改变一个人,这是幻想。除非对方愿意,否则很难改变对方。心理学家曾奇峰说,把一个人该承受的交给他本人,是对他人最高级别的尊重。我想,这也是对自己边界的尊重。但幼年的孩子可能无法面对这个事实,不愿意放弃这样的幻想,就像这位读者一直幻想着可以拯救父母的婚姻关系一样。

因为失去爱,或是从不曾得到爱,对我们来说,都是巨大的伤害。这会让我们内心恐惧、无力。当你还没有足够的力量来面对这些伤害带来的痛楚时,幻想帮助了你,幻想陪你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最后,你带着幻想成长,带着幻想来到亲密关系中。

如何才能从自身的困境中走出来?也许我们需要先放下拯救者的身份。当你幻想自己可以做拯救者时,其实是你作为受害者的那部分还没有被疗愈。所以,你要看到自己内心那个受伤的孩子,那个真正需要得到帮助的自己。去面对你内在受伤的部分,面对你的恐惧和无力,面对你无法改变他人、无法改变父母的事实和真相。当你可以去面对这些事实的时候,即使你改变不了什么,但这个过程也是在增加你的力量,这就是成长。

当你聚焦于自我成长,不把幸福、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学会自我负责,从自己身上找答案时,你对孩子成长的担心也将不复存在。

夫妻关系不可避免会影响孩子,但同时我们也要信任孩子的力量。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夫妻关系重点是夫妻,无论夫妻关系有什么变化,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永远存在。当你可以去触碰真实的自己,你就可以碰触现实的世界,而现实世界会帮助你找到答案。这些答案可能没有具体的方法,但会在你的体验中被感受。只有你体验到了,才是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