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係:越握緊、越疏遠

親密關係:越握緊、越疏遠

幾個月前,我間接促成公司兩個同事確定了戀愛關係,女生因此經常跟我分享他們之間好玩的事情,當然,也有煩惱的時候。

有一次聊到關於安全感的話題,這個女生覺得自己在這段親密關係裡非常缺乏安全感:

  • 特別好奇男生過去的情感經歷;
  • 不相信自己對男生來說是重要的人;
  • 覺得男生和她相敬如賓,是不夠愛她的表現;

......

然後這個女生用什麼辦法來消解自己的不安呢:

  • 不斷盤問男生過去的情感經歷;
  • 一再跟男生確認自己是不是他重要的人;
  • 不斷跟男生說:你對我這麼客氣,我感覺我們不像戀人;

......

於是,他們談戀愛以來的第一次大吵,起因就是女生的不斷盤問。

我聽下來覺得,似乎這個女生因為不安感、怕失去,想要拼命抓緊男生,結果反而一度讓男生疏遠了自己。

同事的這段經歷,不禁讓我開始思考:在親密關係中,為什麼越想抓緊對方,反而和對方的距離越遠?以及:如何維持一段親密關係持續健康的發展?

接下來是一些我自己的思考,分享給你們,如果願意,也希望你們可以留言說說自己對於親密關係的思考和想法。

關係越親密,邊界意識越重要。

無論是情侶、伴侶亦或是親子關係,處在這些親密關係裡的兩個人,既是彼此緊密相連的共同體,同時也是兩個獨立的個體。

這種感覺就像是兩個圓,既有重疊的部分,又有各自獨立的部分,在親密關係裡想要緊緊抓住對方的人,其實是在試圖讓兩個圓完全重疊。

去年夏天,日本共享汽車公司Orix auto Corp做過一項統計,結果顯示:從他們公司租車的顧客中,約有1/8使用里程數非常小。也就是說,這些顧客雖然租了車,但他們對車輛的大部分使用場景並不在路上。

進一步調查發現:這些租車不開的顧客,大多隻為了找一點私人空間,在車裡靜靜。

其實,類似的現象在中國也很普遍:一些人每天回家第一件事不是立刻上樓,而是先在車裡待一會兒。

說到這裡,不妨思考兩個問題: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把在車裡獨處的這一小段時間,當成了面對生活的最後緩衝?

為什麼最應該給予溫暖和放鬆的家,反而沒有發揮它該有的作用?

我認為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家裡的環境,讓人感到窒息,自己這個圓,被越來越多的身份侵佔:伴侶、兒女、父母......而「自己」這個身份,被極大的壓縮。

在這個圓圈裡,我既是我自己,同時還是別人的伴侶、別人的兒女、別人的父母,如果這些人,沒有邊界意識,或者說邊界感模糊,肆意侵佔我的圓圈,到最後,我的圓圈裡,有很多人,但唯獨沒有自己。

親密關係:越握緊、越疏遠

每一段健康的親密關係,最終都是朋友關係。

很多時候我們都有這樣的感觸:和朋友的關係似乎比親密關係來得輕鬆。

為什麼會這樣?我認為,朋友關係至少在三個方面滿足了我們對一段關係的需求期待:

  • 玩伴--歸屬需要

什麼樣的兩個人能夠迅速成為好朋友,並最有可能進一步發展成為閨蜜、好哥兒們、情侶?

首要因素當然是接近性,也就是說兩個人離得近,但這種近並不單純指空間距離,就像你和你的鄰居也許到一方搬走的時候彼此都還不夠熟悉。

這裡說的接近性指的是:功能性區域的接近。什麼意思呢?比如:

  • 共用一間辦公室的同事;
  • 常去同一間健身房的鍛鍊者;
  • 車位相鄰的車主;
  • 同班同學;

......

這種功能性區域的接近性,增加了重複見面的頻率,因此更容易發展出一段親密關係,因為它滿足了一個人類最基本的需求:歸屬感。

  • 我們為同一間公司做事,我們是同一類人;
  • 我們都愛健身,我們是同一類人;
  • 我們的車位相鄰,我們在停車場比跟別人的距離更近;
  • 我們在同一個班一起學習,比跟別的班的同學更熟悉、更親近;

......

這些感受,都在強調我們的歸屬感被滿足。

  • 合作者--成就需要

任何一段關係,其本質都是價值交換,不要一談到價值交換就覺得很現實,然後牴觸,處在親密關係中的兩個人,更應該深諳這個道理。

網易財經8月份給出過一個數據:2018年,我國結婚率為7.3‰,創11年新低,目前我國有超過2億單身成年人,其中包括超過7700萬獨居成年人。

導致結婚率連創新低的原因,當然很複雜,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以現在的社會環境,結婚極有可能導致價值交換失靈。

換句話說:我現在一個人過得也不錯,為什麼要結婚面對兩個家庭磨合的風險、生養教育方面的經濟壓力、潛在的感情危機等等?

當一個人生活產生的價值,高於或者遠高於兩個人在一起生活產生的價值,年輕一代極有可能選擇不結婚或者婚後不生育。

這種選擇,就是基於價值交換的考量,有價值交換,就是一種合作關係,合作關係最終帶給我們的,就是成就感被滿足。

所以,一段關係裡如果價值交換嚴重不對等,一定會讓處在這段關係裡的兩個人產生疏離感,甚至,有人直接選擇不進入親密關係。

  • 老師--成長需要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之所以被經常提起,就是因為它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所體現。

當最低層級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被滿足後,我們的需求上升到社會需求和尊重需求,然而,最高一個層級的需求是:自我實現。

這是我們當中的很多人,終其一生想要達成的目標,在這個過程中,個人成長是繞不開的一個路徑,否則,幾乎不可能達成自我實現。

如何實現個人成長?方法很多:

  • 閱讀、學習
  • 深度思考
  • 保持好奇心
  • 多接觸真實的世界

......

這些是靠自己就能做的,另外一個更重要的方面,就是周圍環境的影響,而這個環境,包括人。

處在親密關係中的兩個人,是接觸最頻繁、最緊密相連的,在雙方分別遇到困惑、難處的時候,另一方能安慰、傾聽、給出自己的觀點並且提出建議,充當老師的角色,為對方提供不一樣的視角,對促進彼此個人成長,幫助是極大的。

綜上所述,把每一段親密關係當作朋友關係來維繫,我們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收穫一段健康持久的親密關係。

親密關係:越握緊、越疏遠

接下來,分享一些保持親密關係健康發展的小建議,如果你正焦灼於親密關係中,希望它們能給你一些思考的方向:

照顧對方的習慣


我們都知道兩個人相處要互相包容,但這樣說好像太大了,不知道到底怎麼做才叫互相包容,這種情況下,不如就從一個很小的點切入,比如:照顧對方的習慣。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習慣,兩個人在一起,很可能面對同一件事,習慣大不同,比如:

  • 我喜歡早起,你習慣睡懶覺;
  • 我愛戶外跑,你喜歡去健身房用跑步機;
  • 我口味清淡,你無辣不歡;
  • 我喜歡看書,你酷愛玩遊戲;
  • 我想逛街,你習慣宅在家;

......

不一而足。

照顧對方的習慣,其實就是給對方留私人空間的一種表現方式:

  • 我早起,但不會拉賴床的你一起早起;
  • 我愛戶外跑,但不會讓你放棄健身房的跑步機和我一起戶外跑;
  • 我口味清淡,但做菜的時候依然會做幾道重口味的菜;
  • 我喜歡看書,但不會吐槽你只會玩遊戲;
  • 我想逛街,但不會硬拉不愛出門的你一起去;

......

我們各自保持自己的習慣,不強求對方改變。

保持情緒穩定,不給對方增添情緒負擔。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身邊的人一直生氣、不停的抱怨,明知道和自己無關,但自己的情緒也開始低落起來。

情緒是會互相傳染的,所以,人們才會對總是抱怨、長期消極的人敬而遠之。

想一想,如果親密關係中的一方,情緒時常不穩定,今天心情特別好,過幾天又情緒崩潰,甚至早上出門還好好的,晚上回到家就生氣吼叫,長此以往,承擔這些負面情緒的一方,會是什麼感受?

所以,情緒控制是人生的一門必修課,它的使用場景絕不僅僅是在親密關係中,在我們醒著的絕大部分時間裡,都需要依靠控制情緒來運籌帷幄。

沒有「應該」,只有「感激」。

兩個人在一起相處時間久了,加上又是親密關係,最容易產生「應該」的錯覺,就是覺得對方做什麼事都是應該的,這樣特別容易讓對方產生逆反心理。

這種時候,就更需要把親密關係當作朋友關係來檢視:你會覺得你的朋友對你做任何事都是應該的嗎?

如果不是,那為什麼你的妻子做家務是應該的?你的丈夫在外面辛苦賺錢是應該的?

前面說過,親密關係和朋友關係的本質一樣,都是價值交換,即:我能為這段關係提供什麼價值?既然是價值交換,只有自願、對等、匹配的問題,沒有「應該」。

更好的做法是什麼呢?用「感恩」的想法來代替「應該」的錯覺

談戀愛的時候,你擔心我太晚一個人回家不安全,即便不順路也堅持送我回家,對此我充滿感恩,而不是覺得:談戀愛的時候,男生就應該送女生回家;

結婚後,你的工作比我的工作更辛苦、壓力更大,但你依然扛下所有,回到家還幫忙分擔家務,對此我心懷感激,而不是覺得:男的就應該扛事,我也有工作、也有壓力,你就應該分擔家務;

......

「我很感激」與「你本來就應該」是一體兩面,認知不同,一定會影響親密關係發展的走向。

親密關係:越握緊、越疏遠

最後,總結一下今天的文章:

保持親密關係健康發展的秘訣,不是綁緊對方,而是留有空隙,一些思考方向:

  • 關係越親密,邊界意識越重要。
  • 每一段健康的親密關係,最終都是朋友關係。

另外,有一些保持親密關係健康發展的小建議,如果你正焦灼於親密關係中,希望它們能給你一些思考的方向:

  • 照顧對方的習慣
  • 保持情緒穩定,不給對方增添情緒負擔。
  • 沒有「應該」,只有「感激」。

關係再親密的兩個人,同時也是兩個獨立的個體,相互緊密聯繫的同時,又保持各自獨立的部分,是處在親密關係裡的兩個人,最完美的相處方式。

我是 ,關於成長,慢半拍沒關係,但別停!

關注我,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