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親密關係》:原來真正愛情的幸福,需要向內去求

《親密關係》:原來真正愛情的幸福,需要向內去求

前兩天我看《新京報》的一項中國離婚數據調查時,發現我國現在的離婚率逐年攀升,同時在離婚的夫妻中,70%多都是由女方先提出來的。如此觸目驚心的數據,讓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為什麼最開始那麼好的親密關係,很多之後會破裂得那麼嚴重呢?

這也算一個時代的悖論吧,在最追求戀愛自由、婚姻自由的時代裡,而我們的離婚率卻越來越高。

過去的愛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很多人都是先結婚後戀愛,慢慢培養感情。在這種模式下,人們對婚姻浪漫的想象成分會少很多,同時出現問題時第一時間想的是修補,而不是一拍兩散。

反而在今天這樣的一個崇尚自由的時代,修補思維淡化,隨之而來的是替換。這也是弗洛姆在其著作《愛的藝術》中所講到的錯誤的愛情觀——人們認為愛是簡單的,困難的是尋找合適的對象。

而事實是:沒有絕對適合的對象,好的愛情和婚姻,都是慢慢經營出來的。

在《親密關係》這本書中,作者克里斯多福·孟提出了一個觀點:你的親密關係伴侶,是來幫助你更加認識自己,進而療愈你的創傷,最終找回真正自己的

同時,作者也指出,在親密關係中我們的很多爭吵,最根本的原因,往往來自於童年的創傷。

其實童年時候的傷痛並沒有徹底消失,只是在成長的過程中被我們抑制住了,但當我們真正遇到愛的人時,我們企圖療愈。所以再次提起的傷痛,最後反而擴大化了。也許在親密關係中,爭吵是不可避免的,那麼如何面對傷痛與爭吵,才是我們真正應該重視的問題。


一、為何愛會傷人?

遇到讓你心動的人是什麼感受?大概看到他你就會開心,想他時茶飯不思,和他在一起時緊張又興奮。更進一步,當我們終於和喜歡的人在一起後,剛開始時開心和幸福,簡直溢出了天際。

這個階段,也正是《親密關係》中所講的“月暈階段”,“月暈現象”代表不實的光彩,使人分心而看不到真正的光源。在熱戀期,我們只能看到伴侶的優點,而選擇性地忽視其缺點,對方的一切,在我們看來都那麼美好,同樣我們的一切,也能得到對方的欣賞。

隨著關係的融洽,我們通常會把自己從小到大得不到的、未滿足的需求,全部投射在那個愛我們、讓我們覺得特殊的人身上,覺得有了他(她),這些需求都會得到滿足。

其實這種投射,是把我們理想父母的原型投射在對方身上的表現。

作者指出,在戀愛初期,我們最欣賞對方的優點,可能到了後期正是我們想離開他的原因。其中的關鍵,就在於我們以為對方擁有我們幸福快樂的鑰匙,可是到最後他竟然不給我們。

在電影《革命之路》中,弗蘭克和愛波第一次相遇時,男方是高談闊論的有志青年,女方是嚮往成為名演員的未來之星。他們被對方身上的閃光點吸引,雙方都對理想充滿了熱情,帶著對未來的期待而生活在了一起。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為了生活,弗蘭克做著和想象完全不同的乏味工作,而愛波的表演藝術也和理想中差距甚遠。他們開始不斷地爭吵,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逐步毀滅了二人最初的愛情與希望。

《親密關係》:原來真正愛情的幸福,需要向內去求

這是一個非常生動的例子,夫妻雙方在剛開始的時候被對方身上美好的一面所吸引,但是當光環退去時,現實和理想不符,彼此也更瞭解對方,所以矛盾一步步就顯現出來了。他們希望和對方一起經營好生活,或者將幸福寄託在別處,但其實,真正的幸福感,完全是由我們自己創造的。

矛盾爆發時,處於親密關係中的人會選擇爭吵。當然,這並不是說爭吵是唯一的選擇,而是從人性上來說,我們傾向於保護自我最脆弱的部分,然而這也是造成關係衝突的主要原因。很多時候,我們寧願吵架也不願意面對傷口,因為生氣比承受心碎要簡單得多

當我們和一個剛開始看起來很合適的伴侶生活在一起之後,慢慢會逐漸瞭解到對方的缺點和不足。於是為了打造我們理想中的伴侶,我們會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改造對方,讓她變得和我們的夢中情人一樣。但是這種改造會讓我們走上通往地獄的道路。

過高的期望會帶來失望,失望累積甚至帶來絕望。因為期望總會帶來壓力,壓力分兩個方面:

一方面,你希望伴侶讓你快樂,而讓對方感到壓力;

另一方面,你自己也承受壓力,因為你也必須做對方要做的一切。

就像我剛開始和女朋友在一起時,因為我有讀書寫作的習慣,所以我動不動也會要求她學學寫作,沒事看看書。直到有一次她因為這件事情和我發生了矛盾,說那是我的愛好而不是她必須做的事情,並且哭了很長時間。

《親密關係》:原來真正愛情的幸福,需要向內去求

也就是那天開始我真正明白,為什麼愛會傷人?因為我們將我們的期望放在了對方身上,甚至會著手去改造控制對方,這必然會引發矛盾和爭吵。

期望,是失望的前身。


二、過多的偏差行為,會毀掉我們的親密關係

在《親密關係》這本書中,親密關係的第二個階段是幻滅期。幻滅這個詞聽起來好像不太好,但其實這個階段正是撥開迷霧,看到真實的最重要的一個階段。

對我們最愛的另一半,我們會有許多期望,期望會導致失望,然後就想改造對方以滿足自己。但是需求不可能完全被滿足,所以我們就會做出許多偏差行為。

偏差行為的目的,往往是為了控制伴侶,藉此來避免夢想的破滅。常見的偏差行為包括四種:

第一,引起注意(希望對方的注意力在你身上);

第二,權力鬥爭(通常的表現形式是吵架,希望控制對方);

第三,報復(你傷害了我多少我也要傷害你多少);

第四,自我放逐(算了,我們的感情就這樣了,我無能為力)。

這種方法在剛開始的時候會以暗示的形式表現出來,或者偶爾的冷戰,對方因為在乎而迎合我們,但時間久了之後,伴侶早晚會厭煩,而且會感覺到這種期望背後的壓力,不堪其擾,要麼和你吵架,要麼你們的感情越來越差。

作者指出,開始和維繫親密關係的出發點其實是我們的需求。這個觀點也是之前的我所沒有想到的,很現實也很深刻。我們需要人陪,需要對方在乎、理解、關注、懂我們,所以我們會用各種方法讓對方來滿足我們的需求。

那麼,我們的需求是從哪裡來的呢?

最開始的時候,其實是從孩童時期帶來的。孩童時期的兩大需求是歸屬感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如果在孩童時期這兩大需求沒有滿足的話,我們會很痛苦,同時痛苦是不會消失的,只是壓制了,這種痛苦會一直藏在我們的內心深處,直到我們遇到了伴侶。

當兩個人剛在一起的時候,一切都那麼美好,你覺得他幽默風趣有內涵,他覺得你溫柔可人有魅力,兩個人都感受到了愛,並覺得自己遇到了對的人。

所以慢慢的,他們開始擁有了力量,覺得對方這麼好,可以包容我的一切,然後開始喚起了自己過去的傷痛,好在親密關係中徹底治癒自己。

但是,我在上文中寫到了,想要療傷的企圖卻往往會導致激烈的爭執或變成親密關係危機的誘因。

你和伴侶關係越來越好的時候,你自然會對對方寄予更多的期望和要求,但這樣去做,往往會毀掉你們的感情。

例如一對情侶,一方喜歡健身,然後強制要求對方也和他一起去;或者說另一方讀書時考上了研究生,也就非常希望自己的伴侶也能繼續讀書,而不是直接工作。但現實往往沒有那麼多步調一致,稍微的不協調,可能就會毀掉一段感情。

於是,我們看到了很多畢業分手的愛情,看到異地戀毀掉了無數愛情,看到不一樣的生活習慣摧毀的無數家庭。

過多的偏差行為,其實會毀掉我們的親密關係。


三、真正的幸福,需要向內求得

我一直堅信一句話:只有眼皮貼近地面,才能看見草根。所以在親密關係中的矛盾和爭吵,如果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來看,其實也是一個契機。一個可以讓雙方檢視自我,並發現愛情真相的機會。

只有無限接近真相,我們才能獲得內心真正的平靜與滿足。最後我們會明白,我們的快樂源泉並不是完全建立在別人身上,我們的幸福也不能完全從對手身上獲取。

雖然在幻滅期伴侶之間會經常吵架,但其實幻滅期也是生活給予我們的禮物,讓我們能從“向外尋求快樂”的錯誤思維中跳脫出來。真正的快樂與平靜,是向內求得的。

還記得我在高中時看過的《戀戀筆記本》。當時同學給我推薦了這部電影,其實最打動我的地方不在於男女主人公年輕時令人激動的愛情,而在於年老時女主人公雖然已經失憶,但男主人公還陪伴在她身旁,給她講年輕時的故事。

那樣的畫面,真的是十足幸福的。

《親密關係》:原來真正愛情的幸福,需要向內去求

痛苦可以讓人成長,同時痛苦中也蘊藏著轉機。這個轉機就是在親密關係中的兩個人,在經歷了無數的痛苦和甜蜜後,能夠更深一層地發現,對方不能完全滿足我們的的需求,同時我們的幸福也不能完全從對方身上求得。

想獲得一段圓滿而幸福的愛情,最重要的其實是我們。如果我們能夠擁有豐富、獨立和圓滿的靈魂,那麼我們也一定是包容、大度、獨立而尊重對方的。

我們是什麼樣子,便會遇到什麼樣子的伴侶,同時也會收穫相應的愛情。

某種意義上來講,親密關係是一個人的事情。這句話的意思不是說我們一個人生活,不與別人打交道。而是說我們所遇到的很多事情,往往是我們內在的表現和反射,所以真正的幸福,應該是向內求得的。

一個成熟的靈魂,必將擁有成熟的親密關係。因為他領悟到了生命和生活的真諦,對自己充滿期待,對別人寬容大度。而真正的愛意,也就開始於此。

【小結】

讀完《親密關係》後,我最深的感悟是原來所有的親密關係,都會有傷人的一面。但同時也明白了,豐富的經歷和深刻的感悟能力,可以幫助我們變得越來越成熟。原來所有的出現,都是生命的饋贈,我們換一個角度,便能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最後祝願大家都能收穫自己成熟而圓滿的親密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