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係》:婚姻其實是一個人的事

今天我們要講的這本書,名字叫做《親密關係》,作者是克利斯朵夫·孟。

咱們日常生活裡,不論是還在談戀愛還是已經結婚,都難免會出現摩擦,當然這個不只是親密關係,就算你跟同事、父母相處,矛盾也肯定都是會有的。但是每一個人或者每一對情侶都會潛意識認為我們產生矛盾的原因都是不一樣的——我之所以會生氣那都是有特定的原因,沒有人跟我是完全一樣的,這沒有邏輯可尋,我們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吵架,有的時候可能是飲食習慣不一樣,有的時候可能是一些很小的事情,甚至是一些很奇葩的理由。

每一對情侶都認為自己吵架的原因是獨一無二的,其實不是的,當你讀完書,你就會發現,夫妻吵架也跟溝通是一樣的,是有模式可循的,也就是說每一個人在婚姻中跟對方起衝突,從開始到結束,那都是有案例可循的,都可以分析,進而得出一套系統的解決方案的。這本書的就解讀了這些模式,叫你注意到了一些你平時在婚姻中會犯但是可能從來沒覺得是錯的錯誤。

克利斯朵夫·孟是一個心理學家,他做了很多研究,結果發現人們戀愛的原因,並不像我們平時自己想的那樣,是因為樣貌或者財產這些簡單的理由。

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係背後的真正動機,其實在於需求。

《親密關係》:婚姻其實是一個人的事

如果你看過《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可能對這個詞就一點兒都不陌生,整個《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就是在教你怎麼說出自己的需求,需求使我們的交流更暢通,要想非暴力溝通就得講出自己的需求。可是生活中我們往往以表達自己內心最真實的需求為恥辱,因為我們的需求可能會跟我們潛意識裡的一些傷痛有關係,它可能來自於我們的童年回憶。

就像《沉默的羔羊》中,女主角小時候住的地方有一個羊圈,每到夜裡這些羊就會一直叫,給她童年產生了很大的陰影,所以這個叫聲就一直被她掩埋在記憶深處,成為了她的一個恐懼點。

作者在書中將婚姻分成了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月暈

人是為什麼要談戀愛的呢?實際上是來自於你內心的需求,就是你想要的是什麼。

人在童年一直在追求的就是兩種東西,第一叫做歸屬感,第二叫做確認自己的重要性。但咱們中國的家長是很忽略我們作為孩子的感受的,這就使我們在長大後會充滿表現欲,也會更渴望引起別人的注意。

你印象當中肯定有這樣的男同學,他們整天什麼事兒也不幹,打扮得稀奇古怪的,每天就站在校門口,每當有漂亮女生經過時,就會開始討論一些“有男子氣概的事”,比如和誰誰誰打架啦,或者又反抗哪個老師啦。從頭到尾都在裝模做樣,好像旁邊的女生一點都不重要。實際上,女生在他們充滿幻想的心中越重要,他們越是虛張聲勢,不理不睬。這就是一種表現慾望,這點在婚姻當中會有很明顯的體現。

如果一個孩子在童年的時候沒有得到來自父母足夠的這種歸屬感的感受以及確定他對於家庭非常重要的這個角色的話,那麼他就會在一生中去尋找誰能給他帶來這種感覺。所以當他發現了一個能夠滿足他這種感受的人之後,最有意思的事情就出現了,你想吸引具有某種特質的人,你就要假裝你有這種特質。

這種行為阿德勒在自己的心理學研究裡提到過:有些人會因為在童年沒有得到歸屬感,沒有確認自己的重要性,所以終其一生都在不斷尋找這方面能夠給自己帶來補充的人。

在書裡有一章叫做通往地獄之路,開篇的第一句話就是“通往地獄之路,是用期望鋪成的。”期望是為了讓我們的需求被滿足,這個時候我們就會感到兩件事。第一,我們內心會感到自己缺乏愛,因為缺乏愛你才會期望,那麼如果我們需要某種東西,一定是因為我們自身沒有;第二,如果某個人沒有來滿足我們的需求,那麼我們就會覺得這個世界沒有愛——這個世界上的人都沒有愛,沒有人愛我,這時我們就開始逐漸地感到不滿足。

但實際上很多時候我們並不需要我們自以為需要的東西,需求其實有的時候是我們幻想出來的一個東西,當我們感受到自己是被愛著的時候,我們往往沒有那麼多需求。

我想我們在座的大多數人應該小時候都跟父母發生一些不愉快,有的時候我們會挨訓,甚至有的時候是捱揍,然後我們就會認為我們的父母不愛自己,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解讀。等你做父母的時候,你可能會發現,你也會對你的孩子發脾氣,那麼你不愛他們了嗎?不是,你非常愛他們,但是當時除了這種方法你能找到別的方法嗎?你找不到,所以你就開始用這些暴力的方式去對待孩子,實際上他是你的心頭肉,只要一有風吹草動你比誰都難受,但是生氣的時候,管教他的時候,除了打罵你想不到別的辦法。

當我們感受到這一點,你就會發現你自己並不缺少愛,進而你會覺得自己是一個有能力追求幸福的人,感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這樣你不需要從你的伴侶那邊獲得一些關注。而當你變得不需要一些特殊的關注才能得到安慰的時候,你就會變得非常強大。如果你找到了這種感覺,你就從親密關係中學會了放下。

道家時常說放下,拿得起,放得下。在親密關係中,放下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不對對方有著極高的期望。因為你要知道,結婚後如果雙方都有期望,那麼這些期望是什麼呢?並不是因為你的伴侶做錯了什麼你需要他改正,而是你在用這種期望去彌補你童年的一些傷痛,也就是說你在讓你的伴侶為一件他完全不知道的東西買單。隨著你對他的期望越來越高,他就會越來越迷惘,你就會越來越煩,然後你就開始試圖改造他。要知道,沒有幾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長到那麼大是願意被隨意改變的,要知道,有的時候改掉一個習慣都那麼難,更何況是改造一個人。

《親密關係》:婚姻其實是一個人的事

第二個階段,幻滅

幻滅是什麼呢?

比如我們小的時候看哈利波特,以為霍格沃茲真的存在,直到後來我們發現這只是J.K.羅琳筆下的一個故事,是不存在的,那個時候我們就感到非常幻滅。

幻滅有的時候其實並是個壞事,因為有的時候有些東西確實是假的,盲目地迷信它們對我們並不是什麼好事。因為你永遠都在找,找那個帶給你夢幻人生的那個人,反而你可能一輩子都找不到想要的那個對象。所以幻滅也許是一件好事,它讓我們從向外部去尋找快樂的錯誤當中解脫出來。而當我們不再向外追求,專注於使自己的內心更加完善,這時候我們的婚姻關係才是充滿愛的。

在幻滅的過程中,人會出現四種偏差行為,這四種偏差行為其實也是來自於我們的童年,來自於我們童年傷痛,所以弗洛伊德對我們童年心理的研究是多麼正確,他說:“人的一生總是在彌補我們童年的缺失。”而這種確實體現在婚姻裡,可能是致命的。

幻滅階段的四種偏差行為分別是,第一,引起注意,出現這種行為往往是在你感覺到自己被忽略以後,你就開始想要引起對方的注意,但是很多人的方式都是錯誤的,那麼爭吵就出現了。第二,是權力鬥爭,你叫我做的事情我偏不做。第三,報復心理,最常見的就是老公惹老婆生氣了,老婆就不做晚飯了,跑出去瘋狂購物刷卡,這就是報復。第四,自我放逐,到這個階段,一般就是放棄了,開始覺得自己很失敗,自己的婚姻也很失敗,一切都完了,就是過一天算一天吧。

那麼人為什麼會在婚姻中不斷的吵架呢?作者在書裡是這麼解釋的,他說:“當你發現對方忽略你,你會極其快速地回憶起你在童年受的傷害。”也就是說,讓你受傷害的,並不是對方一個簡單的行為,而是這個行為背後、隱藏在你記憶裡的童年傷痛。

小的時候我們沒有能力去反抗,所以我們就能隱藏自己的情緒,而現在我們長大了,我們不希望別人也這麼對待我們,所以我們自然就會爆發。他回憶起那種傷痛的感覺,但是這個時候,他往往不願意去揭露他童年的那個行為,反而更願意因為這點小事去吵架。因為爭吵要比承受心碎簡單得多。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爭吵?

第一,憤怒會帶給你力量感,會讓你原諒你自己,進而麻痺你心裡的傷痛。你會一面生氣,一面憤憤地想:“這不是我的錯,這是他的錯,肯定是這樣!”。如果你這樣想,那麼你就會忽略對自己內心的審視,而單純站在一個道德制高點上去審判別人。你不需要去挖開你童年的傷口,就不會覺得那麼痛苦。第二個是讓對方產生罪惡感,從而控制對方。第三個就是生氣會讓自己感覺自己是對的。因為我們從小到大都在追求認同,但是小時候我們沒法反抗自己的父母,而現在你可以跟你的配偶吵架,那麼最起碼你要讓自己覺得自己是對的。

這個時候,作者就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到底是追求對呢,還是想追求快樂的生活呢?”

婚姻當中其實是很難分誰對誰錯的,而我們進行道德評判,實際上就是在是犧牲對方來保護自己。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去面對憤怒呢?

作者給我們的答案那就是愛,學會愛,學會對對方袒露自己的需求。但是現實生活中我看到更多的就是咬著自己的尊嚴,堅決不屈服。要麼是這個人尊心太強,要麼就是這個人童年的傷痛可能真的太大,讓他坦率地講出來真的很難,可能得花一輩子他才能正視這件事情。

所以當你針鋒相對的時候,對方不只不理解你,還覺得自己收到了攻擊,會反擊回去;而當你知道對方心中有這樣的傷痛的時候,卻能激發內心當中對對方的愛。用愛來回應對方心中的傷痛,而不是簡單地去指責‘你應該怎麼樣’。

這是我們所說的幾種偏差行為,從引起注意到權力鬥爭再到報復,到最後你發現無能為力的時候,你就會進入第四個偏差,就是放棄,自我放逐。你就開始覺得沒用,做什麼都沒用,你們的婚姻已經完了。

《親密關係》:婚姻其實是一個人的事

第三個階段,內省

作者說這個階段是最黑暗的階段,因為這個階段你要不斷去面對自己內心的傷痛。

這裡作者引用了斯蒂夫·卡普曼的一個經典模型,“卡普曼三角”來解釋我們每個人在婚姻當中的角色。第一種叫做受害者角色,當你的受害者角色出現的時候,你會把一切都怪罪他人,你會覺得全世界都對不起你,那你就會覺得很痛苦。第二個角色是迫害者角色,當這個角色出現時,你會感到很憤怒,你急需要去發洩你的憤怒,那麼就會出現兩種情況,要麼是迫害別人,要麼就是迫害自己。第三種是拯救者,他會想辦法,想這個事情怎麼辦,怎麼去解決它。

如果你處理不好你的婚姻的話,你很有可能進入一個受害者牢籠的牆壁中。這個受害者牢籠裡,無論是受害者迫害者,這個角色是不斷轉換的,你一會兒是受害者,一會兒又去害人,循環往復地痛苦。那我們怎麼走出受害者牢籠呢?這裡作者給出了幾個原則。

首先,要解決問題必須跳脫問題的框架,去看到對方內心的需求;第二,你要學會把所有的經歷都看成是寶貴的經驗;第三,要學會承擔百分百的責任。

我們常說婚姻是兩個人的事,所以要雙方都付出努力,才能過得更好。但是這本書的作者說:“如果你這麼以為,那麼不論你在婚姻中做得有多好,即使你付出100%,那你最終在婚姻中的收穫也只是50%,只能起到50%的效果。”

所以婚姻就是一個人的事,如果你解決了你自己內心的問題,在婚姻中百分百負責,那你的婚姻就會很美滿。

《親密關係》:婚姻其實是一個人的事

最後一個階段,啟示

在親密關係的前三個階段,大部分的人所關心的,都是和自己切身相關的事物。偏差行為、爭吵以及角色扮演等,都是追求個人需求的結果,而當你突破了這幾個階段,進入靈魂關係後,你就會開始瞭解到,靈魂的本質是無私的,你開始追逐更重要的東西,也就是愛。而當我們把愛當作首要目標的時候,個人的需求也就自然而然得到了極致地滿足,在這時,你就可以說你的婚姻很美滿,而且你也確實能從你的婚姻中得到很多啟示。

我們的婚姻生活可能難免是帶點兒坎坷的。從月暈階段到幻滅階段,再到內省和啟示階段,我們會在生活中跟另一半發生各種各樣的衝突,但是不要擔心,當你讀完這本書,知道這些衝突都是來源於你內心的需求,並且按照書中講的幾種原則去處理衝突,你婚姻生活裡的問題就都迎刃而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