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8 馬鈴薯變身主食增值4倍,加工企業如何玩出新花樣?

時至今日,馬鈴薯主食已不再是個新概念。有人認為,馬鈴薯主食加工就是做饅頭和麵條,其實不是。

馬鈴薯變身主食增值4倍,加工企業如何玩出新花樣?

馬鈴薯主食加工共有四大類產品:

其一是大眾消費類,包括饅頭、麵條、米粉、復配米四種食品,對應全國大部分地區的消費者。北方人愛吃麵食,米粉和復配米主要供給南方;

其二是地方特色主食。中國地域差異很大,不僅僅是“南米北面”的區別。西北和華北地區很早就有將馬鈴薯做成主食吃的傳統,當地老百姓把馬鈴薯打成漿搗成泥,蒸煮烤炸各顯神通,做成搗糕、饊子、饢等等特色美食;而在西南地區,傳統的餈粑,年糕、米線等地方小吃,一部分已經逐漸告別家庭手工作坊,走上了馬鈴薯加工的工業化生產線;

馬鈴薯變身主食增值4倍,加工企業如何玩出新花樣?

其三是功能性食品。馬鈴薯是蔬菜和糧食的中間食品,既包含了蔬菜中的營養物質,又兼具了糧食的飽腹感,富含抗性纖維以及膳食纖維,但是熱量卻比糧食低很多。因而將馬鈴薯和其他雜糧、豆類復配在一起,就做成了適合肥胖症和糖尿病人的低熱量、不含糖的功能性食品;

其四是薯條、薯片等休閒食品。

馬鈴薯變身主食增值4倍,加工企業如何玩出新花樣?

馬鈴薯主食好處雖多,但其高昂的加工成本也給企業帶來壓力。同時,也抬高了產品普及推廣的門檻。因此,降成本成為整個馬鈴薯加工產業必須攻克的一道難題。

馬鈴薯全粉價格高,在國外通常用作複合薯片等產品的原料,並不適合用來加工中國的主食產品。2015年,馬鈴薯加工在國內剛剛起步,不同於其他糧食經過簡單烘乾就可以大量儲存,馬鈴薯鮮薯的含水量高達70%,又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賴氨酸等營養物質,在加工過程中粘度大、易變色、難成型。製作成終端食品必須要先磨成全粉,1~1.2萬元/噸的加工成本是麵粉的三倍。

馬鈴薯變身主食增值4倍,加工企業如何玩出新花樣?

經過研發人員的不斷改良,第二代生粉原料誕生,直接將鮮薯在低溫真空解壓的環境下烘乾,磨成生粉,價格在6000~8000元/噸,不僅成本比熟粉降低三分之一,而且粘度小,做成麵食不易糊化。

生粉相比全粉成本雖有降低,但對於企業來說仍不便宜。研究人員繼續開發了第三代產品,包括薯泥、薯漿、鮮薯直接加工三種方式:薯泥製作流程加簡單,先蒸熟再去皮,避免了馬鈴薯蒸煮過程的變色問題。目前已經研發出相應的裝備和生產線,成本在2800元/噸;薯漿是用鮮薯去皮後打成漿,通過一個密閉的管道隔絕氧氣,輸送到生產區,成本相比薯泥更低;鮮薯直接加工是將馬鈴薯切成小丁,和大米擠壓在一起後直接製成米粉。

馬鈴薯變身主食增值4倍,加工企業如何玩出新花樣?

對馬鈴薯加工企業,科研人員提出三個建議:首先,馬鈴薯添加比例沒有必要做到100%。從營養的角度來說,並不是添加比例越高,價值越高。從技術角度講,添加比例高造成加工難度上升,成本也會隨之上升。因而20%~50%是最佳比例;其次,企業要結合所在地域的消費習慣、地域特徵來指導生產。喜歡吃饢就做饢,喜歡吃米線就做米線。生產線要專業化,品種和做法則要實現本土化;第三,不需要所有主食產品都向終端靠近。企業可以選擇加工一部分薯漿、薯泥等中間產品。另外,也可以發展馬鈴薯淨菜加工,通過簡單的去皮、簡單漂燙、切塊供給給城市大型配餐公司、連鎖餐飲、單位食堂等。在解決很多家庭、食堂淨菜供給的同時,還能減少城市的垃圾產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