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4 廚師七個層次:奴、徒、工、匠、師、家、聖!你在哪個層次?

“奴”:被迫工作,不自由

奴性不是天生的,它是暴力恐嚇、利益誘惑和思想禁錮的產物。主要特徵是缺乏獨立思想、缺乏平等精神、對權力頂禮膜拜。



"奴"屬於"不得不做"的人。比如那些不想炒菜,不願意炒菜,卻又“不得不做”的烹調師。

這類烹調師從來不主動做事,“能躲則躲”,被指派任務會覺得自己“很倒黴”。這類人覺得活著就像坐牢,不自由,很痛苦。



心態決定狀態。被“攤”上做,叫“挨做”;被“派”去做,叫“讓做”;被“挑”中做,叫“得做”。三種心態,自然會有三種狀態、三種結果、三種命運。

廚師七個層次:奴、徒、工、匠、師、家、聖!你在哪個層次?

點評:

“奴”,有時並不是一種工作態度,而是一種心態。

心態積極的人,即使每天被“困”在廚房,他們也願意學習,從枯燥乏味的廚事裡看到樂趣,收穫成長。一點一滴,每天都在不停進步。

徒”:能力不足,但願意學習

"徒"是學徒,這類烹調師能力不足,但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願意學習和成長。

在後廚,學徒通常不會炒菜,甚至不懂基本的廚師規則,要師傅帶著,學著幹。

當你的才華撐不起你的野心的時候,不妨收斂鋒芒,踏踏實實從最底層開始,靜下心來好好學。

廚師七個層次:奴、徒、工、匠、師、家、聖!你在哪個層次?

點評:

“人非生而知之者”,但如果沒有主動學習的覺悟,那就不是“徒”,依然是“奴”。餐廳允許這種人的存在,但是不會允許一個人長期處在這種狀態。

“工”:規規矩矩做事

"工"是後廚大部分人的層次,他們有能力按規矩把事情做好,能夠養家餬口,可以憑自己的能力立足於天地間,但也僅限於此。

他們可以按照配方炒出可口的菜餚,但規規矩矩、一板一眼,缺乏創新、靈動的思維。

廚師七個層次:奴、徒、工、匠、師、家、聖!你在哪個層次?

點評:

中國兩千多萬烹調師,這樣類型的烹調師最多,他們兢兢業業,但沒有亮點。

在競爭激烈的市場需求下,競爭越來越大,讓這類烹調師的工資難有突破。要想拿到高工資,就應該脫離這個層次。

“匠”:廚界精英,勇於創新

"匠",有手藝,行廚追求完美,精益求精,勇於創新,是廚界精英。

有一個詞叫“匠心”,也有一個熱詞叫做“工匠精神”這類烹調師懂得用既有的配方,改良創新,把“別人的菜”變成自己的菜。這類烹調師已經不會擔心養家餬口的問題了,更多時候他們在乎心靈上的充實。

說通俗一點,“匠”是專業的,“工”是打雜的。當心社會心浮氣躁,因此才更需要工匠精神去賦予雙手靈魂。

廚師七個層次:奴、徒、工、匠、師、家、聖!你在哪個層次?

點評:

如果說普通烹調師是用手做菜,那麼,具有“匠心”的烹調師就是用心做菜。

“師”:精於廚藝,傳道授業

中餐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規定的動作中,又有變化之道無窮無盡。

正所謂“鼎中之變,精妙微纖,口弗能言,志不能喻”,上千年的中餐體系究竟是怎麼傳承下來的?

中餐最主要的傳承方式有三種:師父帶徒弟、徒弟拜師學藝、師父言傳身教。

在"匠"以前幾個層次的烹調師,焦點都在事上,從"師"開始,他們不僅關注自己的廚藝,而且重點關注人。

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不光自己有能力,而且還願意把自己的技術傳授給別人,不僅教人做事,更要喚醒人們的內在優良品德以及智慧。品德高尚又對廚藝十分精通的人,才能被稱為“師”。

廚師七個層次:奴、徒、工、匠、師、家、聖!你在哪個層次?

點評:

還記得當初有記者採訪中國烹飪大師劉曉旭時,曉旭大師說:“我常常教育徒弟,做菜先做人。”

所謂“師徒”,正因為有"師"的存在,才有"徒"的成長。

“家”:烹飪藝術家

具有烹飪藝術鑑賞能力和製作能力的廚師既是烹飪藝術家。

這樣的烹調師,他們不僅靠自己的努力稱霸廚界,還成為了烹調師們敬佩的對象,學習的目標,他們傳承美食文化,弘揚美食精髓, 為烹調師們帶來精神財富。

視覺:感知食物的形色之美

味覺:感知食物的酸、甜、苦、鮮、鹹

嗅覺:感知食物的腥、羶、香、臭

觸覺:感知食物的脆、嫩、酥、爽

聽覺:感知菜餚的聲音和口腔咀嚼的聲音

廚師七個層次:奴、徒、工、匠、師、家、聖!你在哪個層次?

點評:

烹飪是一門大藝術,一份精緻的菜餚講究色、香、味、形、質、器,能夠滿足味覺、觸覺、嗅覺、視覺和聽覺得多重體驗。

“聖”:行業之祖,精神領袖

人生的最高層次。"聖,通也",古代把生前為人類做出巨大貢獻的人物,死後尊為"聖人",比如孔子。

在廚界,“廚聖”的說法有很多。主要有彭祖、伊尹、易牙、詹王、灶王……

行業之祖,要有感召作用,自然,首當其衝必然是伊尹。

他是現實中的人,出生年代最早,出身皰人,更重要的是她是中華烹飪理論的構建人。《呂氏春秋·本味篇》中記載:用水方面“凡味之本,水最為始”;用火方面“五味三材,九沸九變,火為之紀時疾時徐。滅腥去臊除羶,必以其勝,無失其理”;調味方面的“調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鹹。先後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出品方面的“久而不弊,熟而不爛,甘而不噥,酸而不酷,鹹而不減,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膩。”

最後,伊尹的政治地位極高。一生輔佐了商湯、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帝王。說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帝王之師也不為過。蘇東坡曾贊其“以其全才而治天下”。

若無對烹飪理論的深刻研究和長久的烹飪實踐體會,他怎麼能從烹飪中領悟出治國道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