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英媒:中國三季度GDP增速料創金融危機以來新低

【歐洲時報10月17日劉望山編譯報道】根據路透社調查顯示,在中美貿易摩擦陰影的籠罩下,中國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預計降至6.6%,將成為自2009年一季度以來的最低增速。

路透社報道稱,近幾個月來中國國內需求放緩,加之美國總統特朗普對華施壓,迫使中國在知識產權、工業補貼和貿易政策等方面做出調整,導致出口收益走低。為了避免經濟衰退,中國當局加快政策支持,並放鬆降風險力度。不過分析師表示,今年下半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面臨的風險增加,北京需採取更多支持措施。

路透社綜合了68名經濟學家的預測結果顯示,中國三季度GDP增速預計降至6.6%,同比回落1個百分點,不過仍高於政府設定的6.5%GDP增速目標。

“中國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主要原因是消費疲軟,以及基礎設施投資縮水仍未趨於穩定。”交通銀行資深經濟學家唐建偉表示,“中國有必要作出政策調整,以應對增長的外部壓力。”

根基近期中國經濟數據顯示,從基建投資到消費品支出,中國國內需求轉弱,這或許與中國政府打擊風險借貸、推高企業融資成本有關。

民間調查表明,今年9月,中國製造業結束連續15個月擴張,出口訂單指數創近兩年新低。路透社指出,有跡象表明,在美國更廣泛、更嚴厲的關稅政策生效前,中企出貨量有所增加,這可能解釋了為何近期數據顯示,中國9月出口增速超出預期,對美貿易順差創新紀錄。此外,今年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貶值6%左右,雖然緩和了美國關稅影響,但卻可能引發資本外流風險。

近期,中國政策制定者推出一系列減稅降費措施,加快基礎設施項目落地。但據路透社報道,分析師認為上述較為溫和的刺激政策效果顯露仍需一段時間。

10月15日,中國央行降準正式落地,通過注入流動性刺激銀行借貸,然而難度在於如何保障流動性從銀行傳導至中小微企業,因為後者才是推動經濟增長和創造就業崗位的關鍵。

近日,中國央行行長易剛表示,在貨幣政策工具方面還有相當的空間,包括利率、準備金率以及貨幣條件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