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7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農曆七月初七,是我國傳統節日──七夕節,亦稱“乞巧節”。七夕節的飲食風俗,各地不盡相同,歷史上各朝代也有所不同。兩漢以前多為嘗黍餅,魏晉南北朝時流行吃湯餅,唐朝這天則吃斫餅,意味圓滿,宋代時期巧果、蕎麵、花瓜及晚清年代紅娘自配等為七夕節日食品比較盛行。

巧果,是江浙地區一種常見油炸小點心,製作簡單。將麵皮切成寸長條或方圓形,放入油鍋裡炸至金黃色,撈起撒上芝麻、白糖即可。宋《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靨兒”。因“巧”和“橋”諧音,因而古人認為在七月七日這天吃巧果,不僅能幫助牛郎和織女在鵲橋相會,而且自己的心願也能通過“巧”(橋)來實現。

除了吃巧果,江南有些地區,七月初七還有男吃蕎麵和女雕花瓜習俗。面是親手抻的面,蕎麵不同於一般麥面易抻易擀,只有心靈手巧的人,在這一天能抻出最長最香的面。七夕吃蕎麵,面挑得越高越長越好,意味著做任何事能長久,同時也期盼牛郎織女長久相聚。

花瓜主要是一些待字閨中的女子,七夕這天將瓜果皮表面雕繪一些圖案等成為“花瓜”蒸煮食用。手巧心細的女子能將普通的瓜果雕繪出精美多異圖案的花瓜,這樣,十里八鄉上門提親的也就聞之而來。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七夕》曰:“又以瓜雕刻成花樣,謂之花瓜。紅娘自配是晚清出現在民間一種七夕美食。用大蝦和雞茸輔以多種配料烹飪而成,蓋因選材及做法過於奢侈,多流傳於達官富商、書香門第之間,也是文人墨客七夕相聚時不可或缺的節日味道,其來歷卻有著一段佳話。

清宮廷每隔三五年都要採選一批民女進宮,同時也將些超齡的宮女送出宮。有一叫梁紅萍的大齡宮女因平常一直隨侍在慈禧身邊,盡心盡力侍奉太后,慈禧被她侍候慣了,就不肯放其出宮。梁紅萍有個叔叔在宮中做御廚,深諳宮中律規,當然不願看到侄女虛度青春,就動了一番心思,在七夕這天,借《西廂記》之故做了這道名叫“紅娘自配”菜餚供慈禧膳用,暗求慈禧高抬貴手,放人出宮。慈禧也非等閒之輩,一眼看出了廚師的用意,於是問身邊仨超齡宮女這菜名“紅娘自配”何意?宮女們佯裝不懂,同時跪下求老佛爺賜教。慈禧便大發慈悲,說,你們幾個可以隨時出宮,各自選個如意郎君吧。仨宮女眾聲謝恩後,生怕有岔一刻也沒停留,便隨即離開深宮。紅娘自配由此作為一個民間故事和一道象徵自由愛情味道在世間慢慢流行開來,成為七夕一道美食。

食物與人一樣,匆匆腳步從不曾停歇,千百年來,食物就這樣隨著人們的腳步,不停流變,有的形成一種食俗,有的成為一種文化,比它的本身味道更值得去品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