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9 心理學:生活中你不用讓自己太懂事,也不用太在意別人的感受

你知道嗎,對別人太過於友好,也許在很多人眼中是與人為善,免受衝突,實際上卻是一種心理方面的不健康表現。我們在日常的交際和交往當中,總會遇到一些人或一些事,觸動我們心靈某根敏感的神經,從而引發我們的同情心。

心理學:生活中你不用讓自己太懂事,也不用太在意別人的感受

我們所做的那些過度的與人為善的行為,有些是自願的;有一些事並不是自願的,而是出於我們潛意識當中對於自我保護,以及怕得罪別人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和姿態形式。

心理學:生活中你不用讓自己太懂事,也不用太在意別人的感受

所以對別人太過友好,總是為別人著想,對身邊每一個人都表現出自己的善心,讓自己很懂事的顧全著大局,很在意別人的感受。當我們潛意識中總是提醒自己如此做的時候,歸根到底是因為我們害怕,害怕一種未知的不和諧感和別人因為我們的不同而產生的敵對立場;也害怕自己因為堅持自己意見而引發別人的不認同感。所以我們需要通過這種對別人過度的友好,站在對方的角度,引發我們自己的同理心,然後極力的說服自己,讓自己妥協、懂事,體諒別人來獲得別人的鼓勵,獲得別人的認可。從別人那裡獲得自我的價值,而對於我們自己而言,這是一種無形當中低自尊和自我妥協的結果。

心理學:生活中你不用讓自己太懂事,也不用太在意別人的感受

我們總是強迫自己很懂事,照顧身邊每一個人的感受,每一個人的情緒和心情,而忽略的往往是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為了博取他們的好感,可能總是有求必應,不會對別人說一個不字,即使有時候我們對別人的要求感到很為難,超過我們能力範圍,仍然會打碎牙齒下到肚子裡面。

殊不知,我們活的太懂事了,太在意別人的感受。我們自己精神上就會形成一個壓力和折磨,當我們的大腦遞質記憶下這種壓力和折磨成為我們思維習慣的時候,大腦就會讓我們自己漸漸失去敏感和判斷,而以他人的表情和情緒為判斷標準。也就是說我們為了別人反而丟了自己。

心理學:生活中你不用讓自己太懂事,也不用太在意別人的感受

其實追溯其原因,往往是來自於我們原生家庭的影響,通常在原生家庭當中,那些被父母要求非常嚴格,甚至用討好的姿態來在夾縫中生存的孩子,在長大以後會在自我價值,以及超我方面超常發揮發展。他們會讓自己完全服從與社會價值,讓自己的移情能力和親他親社會性超過常人。

這種人往往會表面上看起來沒有攻擊性非常善良,心理層面也就真的很沒有底線。在別人眼中,他們往往就是慫包的化身,就是可欺負的。因為在他們的眼中,公共的價值、大局的觀點,往往是大於自己的價值和自己的感受的。

心理學:生活中你不用讓自己太懂事,也不用太在意別人的感受

這些人的特徵往往是,異常的低調。不輕易的講出自己的觀點,會因為別人的一句嚴厲的話語,或者是惡性的對立的競爭,而產生一種自責,害怕不良體驗。他們的處事觀就是,讓自己顧全身邊的每一個人,讓自己對每一個人都極度的有友好,讓自己服從在社會道德之下,不做任何一點越矩的行為。他們具有高強,度的自制力,剋制自己。其實這樣的生活方式往往是很辛苦的,很難受的,也是失去自我的。

心理學:生活中你不用讓自己太懂事,也不用太在意別人的感受

我們也只有認識到,這種懂事兒,這種過分的友好,是以犧牲自己利益和自己情感、自己感受、自己自尊和價值為代價的,所一旦認識到了,我們要改變這種生活方式。

客觀的說,其實這類人是很讓人心疼的,那些真正能夠體諒和認識他們的人,是應該珍惜他們的,而那些利用他們的人,真的是很不道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