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傳奇盛京|關東味蕾之鍋包肉,1911年奉天的“濱江膳祖”


傳奇盛京|關東味蕾之鍋包肉,1911年奉天的“濱江膳祖”


鍋包肉源自冰城哈爾濱,卻在瀋陽被全世界矚目,這道被現代人戲稱為“法式風情脆香黃金軟炸豬排”的地道東北菜,從古到今都備受喜愛。而創作出鍋包肉的鄭興文,憑藉這道菜名譽世界,成為大名鼎鼎的“濱江膳祖”,就連他的徒弟也被請進皇宮,成為御廚。

濱江,指的是哈爾濱,為何一位來自哈爾濱的大廚,能在瀋陽做出上等美味,並將一道鍋包肉推向世界,這裡面的故事要從上個世紀說起。

1911年,對於盛京(今瀋陽)來說是不平靜的一年。天災人禍一起湧向這個城市,這一年的4月28日,在奉天召開的“萬國鼠疫研究會”閉幕式,將災禍暫時告一段落,也將盛京推向了世界的舞臺。

在“萬國鼠疫研究會”閉幕式上,代表清政府主持大會的施肇基,除了向為大會提供會址的惠工公司致謝外,還特別表彰了兩位有突出貢獻的人物,一位是積極調動科學手段,僅用四個月時間就戰勝鼠疫的伍連德醫學博士,賜刻有“鼠疫鬥士”的黑底金字匾一方;另一位就是為大會代表烹飪精美飲食的總廚鄭興文,賜刻有“濱江膳祖”的黑底金字匾一方,這是清政府首次對東北地區廚師的褒獎。這兩塊匾均由清廷著名書法家沈增值書寫,可謂當時清廷恩賜的最高榮譽了。

鄭興文(1861—1938)生於京都茶商世家,闖蕩江湖,結識許多達官顯貴和文人墨客。生意應酬難免經常出入酒肆茶樓,不知不覺中痴迷於烹飪技術。每品嚐一道新款菜餚,他必去廚房向廚師討教,直到研究透徹方肯罷休,於是人送綽號“鄭一品”。後來,他想方設法進入恭王府學習宮廷菜的烹飪之法。

鄭興文將各種菜系融會貫通,取其精華,日趨完善,並在他自己經營的老廚家真味居飯店不斷實踐,終於形成自家風味。後來,由於徒弟誤將荷包蛋上給太監,砸了飯碗,飯店只好停業。誰都知道,太監忌吃荷包蛋,認為是對他們這些去勢閹人的侮辱。

1907年,他來到哈爾濱出任濱江關道膳長,開始官廚生涯。鄭興文發現哈爾濱物產豐饒,有黃蘑、榛蘑等,還有熊、獐、狍、鹿、山雞、飛龍、野鴨等等。他發展了烹飪技藝,在龍江烹壇上演繹出無數璀璨奪目的宴席。

鄭膳長根據北方氣候和飲食習慣,針對時任道臺杜學瀛的口味,特將北方的熏製方法與南方滷味特色相結合。“燻滷鴨”及湯鮮肉嫩的“清燉獅子頭”,深受杜道臺的喜愛。那時正是中東鐵路興建後的商業繁榮期,道臺府官員經常要與外國人打交道,為了招待好來訪的外國使節,鄭興文必須經常變換迎賓菜的口味。為此,他專門到東清鐵路賓館學習俄式西餐的烹飪之法。在他把一道原本鹹鮮口味的“焦炒肉片”改為酸甜口味的菜餚供俄人品嚐後,食客大加讚賞,紛紛豎起大拇指。以後洋人來道臺府必點這道菜。

當年,在道臺府裡的會洋廳和會華廳裡,經常有中外官員舉行宴席,這裡成為廚師展示烹飪技藝的窗口。某些官員特地到訪道臺府品嚐鄭興文烹飪的菜餚。第三任道臺施肇基出生海外,曾留學英國。他上任第一天,便吃到了可口的西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鄭興文在道臺府膳房時,改進了許多菜餚,如“清炒蝦仁”,當時北方廚師烹飪此菜時,芡汁比較大,他改用南廚的方法,用少許澱粉勾芡,使之清爽明亮。京魯菜系中,本無京醬肉絲,鄭興文把肉絲醬爆成菜,配以荷葉餅、蔥絲、香菜段、黃瓜粗絲,讓人感受新穎別緻。

1910年冬,當鼠疫肆虐哈爾濱時,伍連德奉清政府之命任欽差大臣和防疫總指揮。在這段時間內伍連德四處奔走,常常吃不上飯,鄭興文不辭辛苦地將營養可口的西點送到伍連德身邊。

1911年4月3日,清政府決定在奉天召開萬國鼠疫研究會。由於這是在我國首次舉辦的國際會議,清政府特別重視,撥款10萬兩白銀為大會專用。當時已升任為外務部大臣的施肇基從北京打來電話,點名要鄭興文出任會議總廚。鄭興文連夜擬就一份中西合璧的菜譜,並根據國際慣例實行分餐制。他安排的菜式共有340個品種,其中中國菜200種,西式菜點140種,每餐輪流供應,不重樣。據《伍連德傳》記載:“鄭興文主廚的菜系最著名的有雞燉魚翅、燕窩湯、蠔油蒸雞片、北京燒鴨、杭州竹筍、松花江鱸魚等。當然,這些的名貴佳餚受到賓客的一致歡迎,讚不絕口。”

有一天午餐,鄭興文特別安排了外國人喜歡的“鍋包肉”,可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鍋包肉”剩下許多。他嚐了一口,有些艮,酸味也不突出了。“鍋包肉”是一道用“烹汁”製成的火候菜,菜出鍋後應立刻食用,才能吃出外焦裡嫩、酸甜爽口的特色。於是他決定把原來的“烹汁”改為“熘汁”,又增加了番茄醬,使之顏色鮮豔,久放味不變。經這麼一改良,果然很受各國代表的喜歡。在廚房幫忙的瀋陽廚師,也都學會了這種改制後的“鍋包肉”。大會過後,“鍋包肉”在瀋陽的酒樓、飯莊迅速流行。只是它與哈爾濱的“鍋包肉”的做法有所不同,不放番茄醬,至今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