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9 從新華、紅旗到匯賓樓……這些老張店的飯店你還記得嗎?

雖說沒當過廚師,在飯店裡燒鍋爐的我,工作自由,可以這裡轉轉那裡看看,不敢說與大廚師們零距離,也算天天親密接觸,對飯店還算是有所瞭解的。

老張店的飯店,或者說張店的老飯店,得從四五十年前說起了。

那時,老張還是小張,小青蔥一根。

遙遠的歲月裡還沒有淄博飯店、沒有張店賓館,沒有路邊攤、沒有海鮮,沒有涮羊肉,更沒有川菜粵菜。那年月美食街還叫張店街裡,華光路叫桑北路,柳泉路還叫張博路。。。

張店城區,方圓也就幾公里。

看看老張店的地圖:

从新华、红旗到汇宾楼……这些老张店的饭店你还记得吗?

先細數一下張店城區那些老飯店:

六馬路(現在的東二路):洪溝路路口西南角飯店叫友好飯店,共青團東路口的叫永興飯店,飯店不大,裡面是八仙桌和長條凳,就是這樣的:

从新华、红旗到汇宾楼……这些老张店的饭店你还记得吗?

感覺裡面的客人就沒見多過,稀稀拉拉的顧客,也堅持了好多年。基本上以賣大鍋菜和饅頭為主。

三馬路(現中心路)有許多飯店:火車站那裡的飯店,叫“車站飯店”,位置好、客源多、買賣始終不錯。

三馬路最南邊靠近火車站,路西有個賣熟食的小店,好像24小時營業,因為我記得工作後哥幾個喝酒,半夜裡我去我買過肉;

再往北,如今的泰星大酒店那裡,有個飯店叫“交通旅社”,以旅館為主;旁邊有家委託部,就是典當行,偶爾能看到好寶貝。

三馬路中段還有米飯鋪和餛飩館,辦的有聲有色,回頭客很多,留給我的印象是一進門熱氣撲面而來,聞著一股股香味,食慾大增;

順三馬路北下,有個大飯店:張店飯店,位置在現在的萬象匯北邊路東,也是當年張店的老飯店名店之一;

再往北,有個“匯賓樓”飯店,檔次也很高,後來居上型;

現淄博商廈這裡有個“衛東飯店”,因歸屬新華飯店,就跟新華飯店一起敘述吧;

70年代中期,三馬路中段建了一座飯店,堪稱是那個年代張店區最好的飯店:新華飯店。對,沒錯,新華蒸包就出自這裡。這裡也是我曾經“戰鬥和生活過的地方”,有我一幫好哥們、姐們。

另外一座名店:“紅旗飯店”。在張店也是響噹噹的店,特色後面介紹。

再就是在杏園路東邊有座“回民飯店”,針對回民市民的;

南定的“南定飯店”、新利飯店、張北飯店、南味餐館,時間久遠印象不深了。

再有的是一家涉外賓館飯店,市屬高檔飯店:“交際處”。就是現在的中央國際這個地方,原先淄博賓館這。

再怎麼細數,6、7十年代的老張店城區也就這些飯店了。幾十年的光陰變換,回頭一看,竟然全軍覆滅,幾乎一座也不剩!這些老飯店都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隨著拆遷改造,都淹沒在高樓大廈混凝土之中了。

但,鄉音難改,鄉愁難忘。飯店的老故事還是值得回味的。

對了,還有一座“西門飯店”忘了說了。

西門指的是張店的西門,位置在今天的柳泉路和新村西路路口,路口西北角有座飯店是“西門飯店”。

那年1976年春,我們高中幾個同學還沒畢業就在工地上幹起了臨時工,當小工,工地就是現在的健康街西邊路南的那座六層樓,這裡留下了我們哥幾個的青春汗水。

西門飯店賣的那種大麻花很好,吃過唇齒留香的。那時正值我們青春年少,動不動就餓。因此就經常地去買大麻花吃,關鍵不光是麻花好吃,賣麻花的人也好看,是一個漂亮的大姑娘,大大的眼睛長長的發,哥幾個一天不買不買的也得買個七八次。不知道那哥幾個還記得不?

早期的飯店,是真正吃飯的地方,餓了進去吃,吃完走人。基本看不見喝酒喝半天的。

70年代初期,位於四馬路上(青年街)的紅旗飯店是比較上檔次的飯店。這裡炒菜好,但是最出名的還是這裡的饅頭。別的飯店的饅頭是趴趴的圓扁形狀,這裡的是“高樁”饅頭,亭亭玉立的像個少女。一斤饅頭五個,兩毛四分錢外加一斤糧票,外形好看口感奇妙味道香甜。到了飯點經常需要排隊購買。飯店的油條豆漿,也是名牌。

油條6毛錢一斤外加一斤糧票。油條很均勻,不用上稱,一斤20根,用紙繩子一捆;豆漿2分錢一碗,用暖水瓶盛著提回家,一暖水瓶豆漿1毛2分錢剛好打滿。一斤油條、一暖瓶豆漿,一家人的奢侈早餐!也只是偶爾偶爾。

話說到了70年代中期後,我有幸進入了“新華飯店”這家張店最好的飯店工作。那時候還沒有今天滿大街賣的“新華蒸包”,也沒有曾經紅極一時的張店第一家西餐廳。

進了飯店門,乾的就是飯店的事,對飯店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

飯店裡分為紅案子和白案子,掌勺炒菜的屬於紅案子,饅頭花捲火燒的麵食屬於白案子。從歷史來看,紅案子大師以男性為多,白案子女人佔上風。

在張店商業、飲食系統,比較好的飯店有這幾家:新華飯店、張店飯店、紅旗飯店、車站飯店等。

那個年代也經常的搞個競賽啥的,各個飯店之間競爭開始了。

那時,比較有名的廚師有:

新華飯店的雋開儒、汪洪章、王士娥、路會鐸;

張店飯店的房緒木等;紅旗飯店的張敬志;車站飯店的房艮恭;匯賓樓的關胤熙等。

看看這幾位從廚多年的大師們當年的風采:

从新华、红旗到汇宾楼……这些老张店的饭店你还记得吗?

後排:房緒木、路會鐸、王榮貴;前排:關胤熈、雋開儒。

在張店乃至淄博,說起他們都是大拇哥直誇獎。

新華飯店是人才輩出的地方。除了前面說的那幾位大師,後一輩的廚師們也是很了得:周建華、張建喜、張凱等是山東專門為國家外交部儲備的去往外國大使館工作的廚師,周建華前往科威特工作了很多年,口碑頗佳。

一般的講,越是技藝高超的大師越是和藹可親沒有架子,比如跟我在一起工作的汪洪章師傅,就是一個非常讓人尊敬的師傅,他曾經在聯合國從事廚師多年。臉上始終帶著笑容,給人一親近感。他的夫人王士娥師傅,也是給我們年輕人做出了很好的表率。

看看俺跟汪洪章老師當年的靚照:

从新华、红旗到汇宾楼……这些老张店的饭店你还记得吗?

在新華飯店工作期間時間短,沒有學會個拿手菜,但也學了一些技術活:

每次看見大師們炒菜的炒勺上下翻飛猶如變魔術般,裡面的菜絲毫掉不出來,甚是羨慕,就經常偷著練:在炒瓢裡放上一塊抹布,咱也上下翻飛,前翻、後翻,反覆練習,功到自然成。

練習切土豆絲、冬瓜片,切破過手指頭,這可是練習刀工,可惜,臨了也沒精益求精,

引以為豪的是我的絕招:到白案子上去幫人家揉麵,學會了揉饅頭,並獨創兩隻手同時揉饅頭,一手一個,一下子出來倆饅頭。這可是我獨門秘籍,技術活啊!

看看,這就是當年張店最好的新華飯店:

从新华、红旗到汇宾楼……这些老张店的饭店你还记得吗?

這張是外景。

从新华、红旗到汇宾楼……这些老张店的饭店你还记得吗?

這張照片是我1977年用海鷗120相機拍照、自己洗印的新華飯店的外景。

飯店裡的小花絮採擷幾朵:

飯店職工吃飯班中餐是大鍋菜,5分錢一份,麵食或饅頭或火燒,毛兒八分的,天天如此。當然,職工自己吃的大鍋菜跟外賣的肯定是有區別的,有油有肉的都是真材實料。

在飯店裡工作,當然就少不了有同學朋友前來“造訪”,喝點小酒也是必須的。那時飯店點菜,得先買牌子,一個牌子一個菜,每個菜也就幾毛錢,拿牌子給廚師炒菜。所以說你跟廚師的關係好壞決定著你點的菜裡面的肉多肉少。

我由生第一次喝茅臺就是在新華飯店喝的。當年飯店賣茅臺酒,一瓶八塊錢,由於價高顧客基本買不起!所以散著賣:8毛錢一兩。那天來了個朋友,我就狠了狠心,一塊六毛錢每人要了一杯茅臺,滋溜一口還沒嚐出啥味大半杯下肚子去了。

再後來有了啤酒,啤酒是生啤酒,用那種跟液化氣罐似的大罐盛著,兩毛錢一碗,用臉盆端上來。我們哥幾個呢,一口一碗,最後看看誰的碗摞的高。

飯店裡的大鍋菜至今我記憶猶新:上面飄著一層層油花,燴菜中的炸肉小半碗,那叫一個誘人的香!

當年的槓子頭火燒、油茶、灌湯包(新華蒸包的前身),都是很有特色的張店名吃。

下面這張圖是類似槓子頭火燒(用很硬的面和麵,味道越嚼越香,出差帶著很方面)

从新华、红旗到汇宾楼……这些老张店的饭店你还记得吗?

據史料記載,張店早期知名飯店有同順居飯店和五芳齋飯店,前者我不清楚,後者也沒有趕上吃個名菜,是個遺憾。但是,我曾經吃過幾次五芳齋飯店第二代傳人王春山王大爺親手做過的菜,尤其是那道犒刀魚,味道鮮美是我吃到的刀魚後無來者的。那時王大爺年事已高,腿腳又不好,是坐在凳子上給我們做的那道菜,令我終生難忘。遺憾的是由於文革等原因,五芳齋沒有傳承下來,否則張店就會又多一家山東老字號甚至是中華老字號。王大爺的兒子富強老哥,我們是好朋友,也是廚師界優秀大師。老哥也沒培養個吧徒弟,傳承下五芳齋?

飯店的工作和生活,用現在年輕人的眼光看是清苦乏味的,但我感到的是那段時光的快樂和開心,銘記終生的。

現在的張店已是今非昔比,今天的飯店、美食琳琅滿目,看著那佳餚美味令人垂涎欲滴欲罷不能,生活在今天的人們有口福了,吃貨們有福啊。

記憶中名廚佳餚色香濃,最後咱們一起欣賞一下當年大師們的傑作:(80年代初)

从新华、红旗到汇宾楼……这些老张店的饭店你还记得吗?

新華飯店雋開儒師傅的製作的市優名菜:九轉大腸

从新华、红旗到汇宾楼……这些老张店的饭店你还记得吗?

張店飯店房緒木師傅製作的市優名菜:湯爆肚頭

从新华、红旗到汇宾楼……这些老张店的饭店你还记得吗?

新華飯店王士娥師傅製作的市優名菜:蝦子鍋塌豆腐

从新华、红旗到汇宾楼……这些老张店的饭店你还记得吗?

新華飯店路會鐸師傅製作的市優名菜:熱三拼

从新华、红旗到汇宾楼……这些老张店的饭店你还记得吗?

匯賓樓的關胤熙師傅製作的市優名菜:扒四寶

留住鄉愁,傳承鄉愁,記住鄉愁,我們有義務。

記住美味、傳承美味、留住美味,吃貨們有責任。

祝願張店明天更美好,期待明天張店美食更誘人!

本文轉自微信平臺“老張拉呱”(pengyoulaozhang),特此致謝!

掃描二維碼 關注淄博城市發展的每一個角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