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心靈急救”:青年志願者的又一戰役

“心靈急救”:青年志願者的又一戰役

主播君的話

病毒不僅在侵蝕著人們的身體,也在侵蝕著廣大青年群體的心靈。疫情爆發以來,在這條看不見的戰線裡,志願心理諮詢師們同樣衝鋒在前,守護著青年朋友們的心靈防線。

“心灵急救”:青年志愿者的又一战役

2月24日,重慶心理援助醫療隊出發湖北。

1

我感覺這將有別於往日裡的每一次心理諮詢工作

李冬鶴是一名心理諮詢師,她的心理諮詢工作室在襄陽市襄城區新城灣路23號的不遠處。

疫情暴發以後,李冬鶴不得不把辦公的地點搬到自家陽臺,工作方式也完全變成線上溝通與電話交流。

讓李冬鶴印象深刻的求助者中有一位60歲的老人,她所在的小區有數例確診患者。原本老人的心理調節功能一直不錯,焦慮一直在承受範圍內,可隨著小區內出現因病情惡化而死亡的患者,那種焦慮與恐懼感一下子就打破了老人的心理限度。

“她怕家人擔心,所以不願意和家人過多表露自己的心理活動。除了與老人達成有效的溝通,我還會肯定她為自己心理調節所做出的努力,並鼓勵她與家人進行更多的交流。”

李冬鶴還接到過一位高中在讀生的求助電話,隨著疫情的發展,這位求助者對各類疫情消息產生了強烈的漠視感和煩躁感,以至於她對自己這種漠不關心的態度產生了厭惡。而受疫情影響,學校開展的線上授課模式,也讓她無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實際上,她漠不關心的態度,是一種變相的自我隔離,這是大部分人在面對重大的心理壓力下會採取的一種自我保護措施,而她對未來的顧慮,則是由於學業的壓力與疫情的暴發產生了某種對接。”

李冬鶴建議她試著通過寫日記的方式來緩解自己的煩躁。

幾天後,李冬鶴再次接到電話,那位高中在讀的求助者告訴李冬鶴,自己感覺好多了,上課的時候注意力更能集中,原本總是寫不出作文,現在也能寫出來了。

在成為心理諮詢師之前,李冬鶴在襄陽市中心醫院工作了15年,120急救中心、重症監護室、感染科全部留下過她的身影。

“心灵急救”:青年志愿者的又一战役

李冬鶴向記者解釋,雖然有相應的醫學知識,但是對於完全陌生的新冠肺炎,她需要提前做更多的準備,“我感覺這將有別於往日裡的每一次心理諮詢工作。”

1月26日,大年初二,李冬鶴就開始通過一些心理服務平臺,提供疫情期間的公益心理諮詢。為了保證每一個求助者可以得到最優的心理輔導,每天的工作,她會定時定量控制在4個小時內。

在接線的過程中,李冬鶴髮現焦慮和恐懼是當前人們共性的部分,往往來電的求助者會更嚴重,有的甚至會有各種明顯的身體反應。

然而,在這場重大疫情危機面前,心理諮詢師都沒有太多經驗可循,“我無法完全確定,向我尋求心理諮詢的求助者面臨著什麼樣的困難,在這種人人無法迴避的危機之下,求助者的問題不僅源於心理應激和壓力,還會有很多醫學知識的需求。”

“心灵急救”:青年志愿者的又一战役

2

最近,喻永婷的求助對象又發生了變化,越來越多的一線醫護人員、基層公職人員開始成為尋求幫助的新主力。

同樣作為心理諮詢師的喻永婷,現在是西安市12355青少年服務平臺和青少年心理健康輔導中心的志願者。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喻永婷從大年初二開始,通過線上平臺進行免費的心理援助熱線服務。

“心灵急救”:青年志愿者的又一战役

喻永婷對這場戰疫中求助者群體的變化有著更清晰的感知。

有一個一線的年輕護士,在向喻永婷尋求幫助時,一直處於極度內疚的狀態。“可能是剛目睹患者在痛苦中離開,她特別自責,始終覺得自己做得不夠,不光是她,很多一線醫護人員對自己的擔心與焦慮並不多,更多地是對患者、對工作,他們呈現出一種完全忘我的工作狀態。”

“心灵急救”:青年志愿者的又一战役

最開始尋求心理輔導的助力是身處疫情中心的居民,他們的心理基本都處於極度緊張和無助的狀態

,那段時間,在諮詢的過程中聽到最多的話就是,‘我們一家人只能在家裡等著,什麼也做不了,人出不去,醫院也進不去’。”

轉變是從火神山、雷神山醫院投入使用後開始出現的。

那些天,尋求幫助的主力逐漸變成疫區外的群體,他們所展現出來的心理狀態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最近,喻永婷的求助對象又發生了變化,越來越多的一線醫護人員、基層公職人員開始成為尋求幫助的新主力。“我能夠特別清晰地感覺到他們的壓力與疲倦,以及對家人強烈的愧疚感。”

喻永婷從業多年,也是第一次面對如此嚴重的應激干預工作,她覺得一切都不太一樣。

“以往我們進行的心理諮詢,是一個長線的過程。可現在,時間短,任務重,這已經不是心理諮詢,這更像是一場心靈急救。”

現在,喻永婷仍在不斷為前線退下的“戰士們”提供心理諮詢。她告訴記者:“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心理專家,都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問題,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我們終將迎來勝利。”

3

就像面對燒開的水,我們能做的僅僅是撇去水沸騰時產生的浮沫,可我們改變不了水沸騰的狀態。

武漢人汪文博記得自己為一位援助湖北的年輕醫生做過心理輔導,“求助者不是呼吸科的醫生,平時穿的防護服和疫區內的標準並不一樣,他在進入疫區的前一天,練習穿脫防護服不下20次,可還是不放心,我能感覺到他是害怕的。但他沒有辦法,他還要去救人。”

汪文博是在2010年開始學習心理諮詢的,他的心理諮詢啟蒙,伴隨著老師們對汶川地震時心理援助的自嘲,“說實話,當年我們做得並不好。我是聽著失敗的例子開始學習的,所以在大學時期,我就對應激心理干預中的‘我們什麼都做不了’有著更多的瞭解。”

“心灵急救”:青年志愿者的又一战役

在汪文博看來,危機狀況下產生的焦慮情緒,很多是無法改變的。“在疫情面前,對於那些處於現實危險中的人而言,除了陪伴,我們能做得真的很少。就像面對燒開的水,我們能做的僅僅是撇去水沸騰時產生的浮沫,可我們改變不了水沸騰的狀態。”

此刻,汪文博還在這條心理急救線上為自己的城市戰鬥。他告訴記者:“這場戰鬥輪到自己了,我是武漢人。”

“心灵急救”:青年志愿者的又一战役

— End —

來源 | 中國青年報

記者|劉逸鵬 編輯|金卓 校審|陳鳳莉

“心灵急救”:青年志愿者的又一战役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