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好書:《無非求碗熱湯喝》,這本書勾起了我的饞蟲

文|少年常樂遊


中華美食幾千年,歷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那些味蕾上的感動,是莘莘學子遠居海外都一直不能忘懷的東西。


古時有孟浩然“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的詩句,好像能看到黃昏,郊外,老樹旁,籬笆裡圈了個小草屋。遠處望過來炊煙渺渺,涼風吹過,主人家擺好菜碟,搖著扇子躺在搖椅上靜待客人到來。


早時記憶裡家中總煨著一鍋雞湯,媽媽們總是把雞腿留給孩子,自己吃雞脖子。雞沒什麼彪悍的性格和味道,溫淡可人,鮮味悠遠,想起來的時候總能帶起家的回憶。少年時的家,一雞一黍、一點米飯谷香加上一點清淡溫暖的雞湯鮮味,構成了最深的回憶。


推薦好書:《無非求碗熱湯喝》,這本書勾起了我的饞蟲


作者在這本書中,一點一點撿拾起兒時尋常巷陌裡的美食,那些平淡的,曾經被忽視過的吃食,那些印在腦海裡無法遺忘的美食。


以作者的視角帶讀者穿越時空,穿梭在兒時的大街小巷,穿梭在大擺特擺的宴席,品味那些垂涎三尺的美食。


作者用樸實而生動的語言,讓讀者身臨其境,彷彿美食就在嘴邊。


讀著讀著,彷彿自己也坐在了客棧裡,外面下著皚皚白雪,自己變成了水滸英雄。


小二將一碗熱騰騰的濃香羊肉湯端來,你迫不及待地將其灌下肚去,再就上饢或麵餅,胃裡瞬間變得暖烘烘的,只覺得天靈蓋到小腹任督二脈噼裡啪啦地貫通了。


推薦好書:《無非求碗熱湯喝》,這本書勾起了我的饞蟲


背上發了汗,說不出的舒爽。吃飽了再打上幾個響隔,彷彿這是世間最美好的事。


觀之茶,作者也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他說:


實際上大多數的東西都不值得供起來。


如果我們心裡供著的東西太多,怕這怕那,要麼是某些妙玉類姑娘喝茶時挑剔茶挑剔水挑剔杯子挑剔火候挑剔姿態,最後冷笑說“你竟是個大俗人”讓我們害怕了,要麼就是我們自己過於多情把它神聖化了——你知道,供的東西多,除了被人冷笑之外,沒有太多好處。


誰離了誰,誰離了什麼東西,誰不知道什麼,都是可以活得下去的,而且可以活得很好。人生忽如寄,受無金石固,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多餘的儀式,留給願意神聖化的人就好了。


除了在吃喝上覓得大道理,就連前人寫的書他也沒放過。比如魯迅的《吶喊》和《彷徨》,他愣是覓得人家的祭祀美食,什麼蒸魚,紅燒五花肉,肉釀油麵筋,紅燒魚,就連蛋炒飯他都沒放過。隔著書,那美食的香味彷彿就飄出來了。


推薦好書:《無非求碗熱湯喝》,這本書勾起了我的饞蟲


推薦好書:《無非求碗熱湯喝》,這本書勾起了我的饞蟲


人總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作者讀完了書,便連著他行過的路上遇到的美食也一同說了。


就說一個簡單的火鍋,他也能列出南北方的差別。北京爆肚涮肉,大多用白水清湯涮熟,蘸醬來吃;重慶正經吃火鍋,滿堂人都火辣辣的;廣東、香港有些火鍋清淡溫雅,還擱些花瓣相稱。


推薦好書:《無非求碗熱湯喝》,這本書勾起了我的饞蟲


推薦好書:《無非求碗熱湯喝》,這本書勾起了我的饞蟲


如再複雜點,他還能列出千變萬化的麵食。


作者說,面一團和氣好對付,綿裡藏針有筋骨,和米飯一樣淡,但又比米飯好收拾,好入味,居廟堂之高則成為鱔爆面,處江湖之遠則是陽春麵,白淨平淡,好收拾。


這還只是簡單的兩味,說複雜了那就是三鮮面、炸醬麵、油潑面、蘭州拉麵、山西刀削麵、麻食、岐山臊子面、拉條子、黃河瓦塊魚澆焙面、四川擔擔麵、重慶麻辣小面、雲吞麵、撈麵、武漢熱乾麵……


推薦好書:《無非求碗熱湯喝》,這本書勾起了我的饞蟲


這面的區別除了在於嚼勁和形態,重要的是那澆頭決定了味道是辣是淡,湯是乾淨還是油星閃爍。


劉嘉玲在《大內密探零零發》裡有句美妙絕倫的臺詞,無論周星馳多麼落魄不得志、造誤解、找外遇,她都是一句:“你肚子餓不餓?我煮碗麵給你吃,好不好?”


中國式的家庭,生活觀念和夫妻恩愛,五湖四海,千秋萬載,到最後,都是歸結到這麼一句平淡溫暖的話去:“我煮碗麵給你吃,好不好?”


在作者筆下,我看到了美食自遠古而來的浩蕩與廣闊,也見到了它餵養著一代代中國人,那些味道,雖溫暖平淡,卻早已深入骨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