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生鮮電商」全民搶菜,讓差點倒下的生鮮電商又站了起來

“今天你買到菜了嗎?”

這段時間,這句話成功代替“你吃了嗎”成為新的聊天問候方式,番茄和綠葉菜也成了新的硬通貨。

現在,家裡的長輩也開始線上買生鮮,每天甚至定好鬧鐘在線蹲守搶菜,時間也越定越早。網上暗暗流傳著一張《北京搶菜指南》,標註好了各家生鮮電商APP的庫存更新時間,大家的搶菜鬧鐘也從早上5點提前到了凌晨12點。

「疫情下的生鮮電商」全民搶菜,讓差點倒下的生鮮電商又站了起來


在這個特殊時期,大家都將自己的活動半徑縮小至家裡的臥室到廚房,有分析認為,短期內暴漲的線上買菜需求,或讓去年慘遭洗牌的生鮮電商行業迎來新機遇。

一方面,疫情之下催生出用戶,加速了對市場的教育,企業相當於獲得了免費的廣告,但另一方面,搶購潮背後,企業面臨著供應鏈、配送、物流、人力、賬期等一系列考驗。

「疫情下的生鮮電商」全民搶菜,讓差點倒下的生鮮電商又站了起來


同樣是搶菜,一二線和三四線城市面臨的問題也不一樣。一二線城市生鮮電商APP配送時間長,溢價高,買菜全靠搶;三四線城市的社區團購模式則面臨需求分散、選擇少、成團不足遭遇退團的情況。

但如同17年前的非典疫情給電商平臺帶來生機一樣,很多獨角獸企業已經在這次的危機之中尋求轉型,生鮮電商行業也是如此。一些生鮮電商平臺聯合餐飲商家另謀出路,餐飲零售化成為新趨勢。農產品直供社區、農產品產區走播的新業態,也是未來的機會點。

「疫情下的生鮮電商」全民搶菜,讓差點倒下的生鮮電商又站了起來


疫情發生之後,生鮮電商觸達到了一批原來沒有線上買菜意識,但有線上買菜實力的人。這部分人的收入水平能夠支撐起線上買菜需要支付的服務溢價,對生鮮電商來說確實是一大利好。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疫情彷彿是一個“廣告宣傳”,加速了對市場的教育。

但等疫情過去之後,這部分新增用戶還願不願意每次買菜都支付溢價?用戶能沉澱下來多少?

不可忽略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不管有沒有消費能力的用戶其實都被觸達了,但是公司為了維護住這部分沒有消費實力的用戶,也付出了不必要的成本。同時賣菜平臺在這個時期為了迅速攏住客戶,需要保證穩定的供給同時又不能漲價,成本也非常高。

「疫情下的生鮮電商」全民搶菜,讓差點倒下的生鮮電商又站了起來


不過,就目前坤哥瞭解的情況來看,生鮮電商在價格方面還是很剋制的。我們更在乎的是用戶的長期留存,不會做一錘子買賣。

讓我們一起來度過難關吧!

「疫情下的生鮮電商」全民搶菜,讓差點倒下的生鮮電商又站了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