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難見真情,日久見人心?疫情期間,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一輪明月配佳餚,

全家老小圍桌旁。

往日舉杯樂逍遙,

今夕危坐最難熬。

春節,本該是每個中國家庭歡聚一堂的日子,但今年的春節,因為新型冠狀病毒的影響,使每個人都過得有些低沉。與此同時,老百姓對餐飲衛生的關注也提到了一個新高度。那麼,我國的傳統文化中,餐飲的形式都發生了哪些變化呢?

患難見真情,日久見人心?疫情期間,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分餐為主

自商周時期開始,中國古代的貴族採取分餐制。身份級別不同,分餐待遇不同,以此區分各自地位。

據記載,皇帝為26道菜,公爵官員16道菜,諸侯12道菜,上大夫8道菜,下大夫6道菜。並且,只有皇帝和貴族才有資格“憑俎案而食”、“擊鐘列鼎而食”,其他人吃飯只能席地而坐,也沒有桌子。

還有一則關於著名成語“舉案齊眉”的故事,東漢人梁鴻,博學有品節。很多有權勢的人都想把女兒嫁給他,但都被他拒絕不娶。

有個孟姓女子,屬於胖醜黑的類型,但擇偶標準比較高,到三十歲還未嫁,在當時算得上超級剩女了。父母很著急,經常催促她,她回答,“我想嫁像梁鴻那樣賢德的人。”

有句話說得好,“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梁鴻聽到這件事情後,真的就向孟氏下娉禮求婚,鄉里鄉親的開始都還不信。

直到出嫁當天,孟女精心打扮後進了門。可奇怪的是,一個星期過去了,梁鴻卻沒有搭理她。

孟女思來想去,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但又非常珍惜這份難得的緣分,於是端跪在床邊說道,“私下曾聽說過夫君高尚的品德,寥寥幾句便打發數位女子。我也曾回絕刁難過的幾位男子,如今卻不知道為什麼被你冷落,特地過來向你請教我的過失。”

梁鴻說道,“我想娶的是那種樸實的,能勤儉持家的伴侶,一個能夠和我歸隱到深山裡生活的人。可現在的你衣著華麗,臉上塗滿粉黛,已經違背了我娶你的初心。”

孟女聽後,不但沒有生氣,反而特別高興,因為她沒有看錯人,“我這麼做就是要考察你的節操而已。我也有能隱居深山的服飾。”於是將髮髻梳成椎髻,穿上布衣,提著日常器具來到梁鴻面前。

兩人說走就走,他們投靠到大家皋伯通門下,住在廊廡之內,受僱幫人舂米作為營生。

每天回家,孟女為梁鴻準備飯菜,在他跟前從不仰視,總是把裝滿食物的托盤高舉到眉毛處,恭敬的侍奉著。

將托盤舉到齊眉的高度,再請夫君梁鴻吃飯是一個很重要的細節。如果是合餐制,這個故事顯然就不能成立了。

當然,也有部分賢良,平等對待賓客的情況。據《史記》記載,齊國的孟嘗君田文(靖郭君田嬰之子)廣招天下人才,對前來投奔他的數千食客,不論貴賤,皆吃同樣的食物。

一天晚上,孟嘗君宴請一批新來投奔的俠士。宴會中,侍從無意中擋住了燭光,一俠士認為這裡面一定大有文章,懷疑自己吃的膳食與孟嘗君的不同,不然何以要遮住燭光影響大家的視角呢?

於是,此俠士怒火中燒,放下餐具,欲離席而去。孟嘗君得知後,為說明實際情況,親自端起自己的飯菜給所有俠士看,以示大家的膳食相同。真相大白後,俠士羞愧難當,拔劍自刎以謝罪。

患難見真情,日久見人心?疫情期間,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分餐、合餐並存

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漸進的,古代的分餐制轉變為合餐制,也不是一下子就實現的,而是經過了一個過渡的時期,可以說是分餐、合餐並存的時期。

所以說,合餐制正式出現的具體時間是無法考證的。目前,大家普遍的看法是,從唐朝開始已經在部分地區出現合餐制,它的出現主要是兩個因素:

  • 十六國時期,戰亂頻繁,老百姓顛沛流離,使中原地區原本穩定的傳統習俗、生活秩序以及禮儀制度等,受到一次又一次強烈的衝擊。椅子、大桌等新式傢俱正是在這個時期逐漸被引進,人們開始坐在高椅子上,圍著一個大桌吃飯。很快,人們便發現,坐在高椅子上吃飯比盤腿坐在席子上吃飯要舒服很多。好東西總是受歡迎的,大概至唐代後期,圍坐大桌吃飯已十分普遍。當然,這也直接影響了飲食方式由分餐制向合餐制的轉變。
  • 當時的遊牧民族,由於烹飪和進食條件有限,大多采用“一鍋燉”,也就是合餐制。受此影響,中原部分地區也吃起了火鍋。

在合餐製成為時尚以後,分餐制並未全部消除,在一些場合還會偶爾出現。南唐畫家顧閎中的傳世名作《韓熙載夜宴圖》中就有體現,其所繪韓熙載與其他幾個貴族弟子,分別坐在床上或靠背大椅子上舒心地聽琵琶演奏。每個聽者前擺有一桌,上有一套餐具和一份完全相同的食物,但互不混雜,界限分明。

患難見真情,日久見人心?疫情期間,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合餐為主

宋朝後,合餐制才真正意義上出現在餐廳裡、飯館裡。宋徽宗趙佶創作的《十八學士圖》中,描繪了貴族在方桌上合餐的場景,說明至少在北宋時期,貴族階層已經出現了合餐制。

元朝時期,由於統治者的推廣,合餐制漸漸取代分餐制,成為主流。

到了清代,乾隆皇帝6次下江南,沿途宴飲不少。在當時,除皇帝一人獨餐以外,其他隨從人員都是圍桌合餐。

但是,這些也不能說明分餐制就從此消亡了,其實它一直存在。比如《紅樓夢》第四十回寫到,賈寶玉說:“既沒有外客,不必按桌席,每人桌前擺張高几,各人愛吃的一兩樣,再一個十錦攢心盒子,自斟壺,豈不別緻?”,這處細節也說明了分餐制的觀念和影響仍然存在。

中國人現在的飲食文化,是一種以“合餐制”為主流,“分餐制”兼容的方式。

合餐制的優點:氣氛和諧,其樂融融;共同享用,佳餚繁多;節省餐具等。

分餐制的優點:乾淨衛生,不易浪費。

合餐制和分餐制的優點一目瞭然,但也有各自的缺點,所以到底哪個好,沒有一個定論。

患難見真情,日久見人心?疫情期間,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筷子

距離產生健康,最終得靠自己

在當前疫情期間,不少家庭採取了一個折中的方式,公筷。其實,在此之前,特別是民國時期,很多人是推崇使用公筷的,因為公筷似乎匯聚了合餐制和分餐制的優點。但是,仍有一些人無法接受公筷。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繁瑣,先用公筷夾到自己碗裡,再用自己的筷子夾起來吃;二是隔離,使同桌吃飯的人之間,似乎無形地多了一道屏障。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繁瑣一點,好處遠不止一點;隔離一下,也不是讓人與人的距離疏遠,而是把病毒傳播的一個途徑阻斷。

如同這次疫情發生後,武漢市封城的做法一樣,我們只是進行了物理隔離,並沒有進行心理隔離。有人認為,我們口口聲聲說,“武漢加油!中國加油”。心裡卻想著要遠離武漢人甚至湖北人,如果知道附近有這些人,更會退避三舍。

剛開始很多人的想法確實如此,因為大家還不知道如何去面對周邊的武漢人,只能採取遠離這種粗暴而簡單的方式。後來,各級政府開始組織工作人員上門排查,並請他們在家進行自我隔離或者住至指定的接待地點,保障吃喝拉撒睡,還定期有醫護人員檢查身體狀況。

其實,到現在,不只是武漢人,全國人民只要沒有特殊情況,都在家裡自覺進行隔離,但我們都通過發達的信息網絡時刻溝通著,大家的心在一起。

距離產生美,更產生健康。

患難見真情,日久見人心。

也正是這一次,讓我們看清了其他國家和一些人的真面目。

往日風度翩翩,

今日衣冠禽獸。

往日凶神惡煞,

今日雪中送炭……

大多數人總覺得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靠天靠地,就是不靠自己。恰恰這一次,無論是內部情況,還是外部環境,作為中國人,我們最終都得靠自己!



患難見真情,日久見人心?疫情期間,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伏羲

炎黃筆墨,每日必有筆墨,喜歡我就關注我:詩詞歌賦快意生活,與君共探中國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