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文化入手,浅析“积贫积弱”的宋朝,其实比你想象中强大

导语

一提到宋朝啊,我们首先就会想起教科书里面用“积贫积弱”四个字来描述它,所以宋朝给我们总体的感觉就是:很贫穷,很懦弱,领土很小,经常受到北方少数民族国家的欺负,整个宋朝的历史就是一部屈辱史。但是,喜欢细心读一读历史的人可能会发现,宋朝其实很励志。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宋朝虽然“弱”,但从未放弃过治疗。它有精忠报国的岳飞,有一代文豪苏轼,有拥有现代人头脑的改革家王安石,还有被广为传颂的包拯包青天……这些人,都在为这个国家的文明和富强而努力。宋朝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复杂许多,今天就跟随笔者一起来还原宋朝的真实面目吧。

一、宋朝的皇帝,虽然很少有雄主,但也没有暴虐无道之君。

公元960年正月,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宋王朝。赵匡胤这个人啊,极具人格魅力,宽仁大度,好学不倦,并且勇于纳谏,不近声色,是个非常贤德的皇帝。在建国之初,为了防止唐末以来五代乱世的重演,赵匡胤确定以文立国的基本方针,教导子孙后代不杀士大夫、不杀言官。

从经济文化入手,浅析“积贫积弱”的宋朝,其实比你想象中强大

陈桥兵变

他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夺取了历下汗马功劳的武将的兵权,对军事和行政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将军政大权牢牢地集中到了皇帝一人手中。赵匡胤所确定的治国方针影响了两宋三百多年的历史,尤其是不杀士大夫、重文抑武这一条。不杀士大夫造就了宋朝空前绝后的文治局面,重文抑武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武将祸国的乱局。但是,这种政策也给宋朝的立国埋下了隐患。

公元976年十月十日,这位英明的皇帝突然暴毙,离开人世。他的继任者是弟弟赵光义,史称宋太宗。太宗坚持了太祖以文治国的方略,大兴科举,利用文臣编撰了《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三部大书,对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军事上,他继承了兄长赵匡胤的遗志,继续推进统一大业,先后剿灭了福建漳泉的陈洪进、割据吴越的钱氏、北汉政权的刘氏,基本上实现了华夏地区的统一。他两度挥师北伐攻辽,试图恢复燕云地区,只可惜都失败了。

从经济文化入手,浅析“积贫积弱”的宋朝,其实比你想象中强大

宋真宗

在宋太祖和宋太宗之后继位的是宋真宗。宋真宗统治前期,任用吕蒙正、夏侯峤、杨砺等人担任宰相和执政大臣,国家得到不错的发展。他主张谨慎用刑,废除了许多酷刑,严禁刑讯逼供,甚至还经常跑去主持各种审理在押囚犯的活动,让许多正义得到了伸张。公元1004年,辽军南下,宋真宗御驾亲征,渡过黄河,使正在前线的宋军大受鼓舞,斗志高昂。也正是这时候,宋辽议和,签订了澶渊之盟,以较小的代价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使双方保持了一百一十于年的和平。

在宋仁宗时期,北宋名臣辈出,一时间涌现出了范仲淹、吕夷简、鲁宗道、包拯、欧阳修、蔡襄、韩琦、富弼、文彦博等名臣。王安石、司马光、张方平、吕宫著、吕惠卿、曾布、章惇、范纯仁等在神宗和哲宗朝大放异彩的风云人物,也在此时崭露头角。这一时期张先、柳永、晏殊、梅尧臣、苏舜钦、苏轼、苏洵、苏辙、黄庭坚等人,也初出茅庐,备受关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当然是因为宋仁宗皇帝的“仁”了。仁宗爱惜人才,对朝臣宽容,从而引发了人才的大爆发。在这些人才的影响和引荐下,又有一大批人才得到发现和重用。

从经济文化入手,浅析“积贫积弱”的宋朝,其实比你想象中强大

神宗和王安石

仁宗和英宗之后,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宋神宗以弱冠之年登基,并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了。从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开始,到王安石变法,北宋的改革潮流已经势不可挡。在王安石去世后的几十年里,直到宋徽宗亡国为止,宋朝的改革就没有中断过。为什么北宋这么倾心于改革大业呢?因为皇帝和大臣们都知道,不改革,面对内困外焦的局面,只能坐以待毙。

北宋灭亡后,宋高宗在临安建立了南宋王朝。这时候偏居南方的朝廷就不得不面对一个严重的问题:到底要不要收复领土呢?很遗憾的是,在宋高宗和秦桧的主导下,岳飞被处死,南宋失去了匡扶旧土最好的机会。

到了宋孝宗时,倡导百家争鸣,促进了宋朝学术的发展。正是这个时期诞生了朱熹、陆九渊、陈亮、叶适等思想家,以及陆游、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文学奖。在军事上,孝宗力主北伐。只可惜,他遇到了金朝历史上最为强有力的皇帝——金世宗完颜渊,北伐以失败告终。

虽然北伐未果,但是孝宗被认为是南宋最有作为的一位皇帝。当时的史学家倍感惋惜地说:高宗时期有复兴之臣,但是没有复兴之君;孝宗时期,有复兴之君,可惜没有复兴之臣。言下之意是说,高宗时期有能收复领土的岳飞,却没有英明的皇帝;孝宗是个有大志向的皇帝,可惜手下却没有有收复故土能力的大臣。

从经济文化入手,浅析“积贫积弱”的宋朝,其实比你想象中强大

联蒙灭金

不管怎样,宋朝之后的几任皇帝也并没有因为之前的失败就丧失斗志,忘记北宋亡国的仇恨。宋理宗时期,宋朝决定联蒙灭金。在大将孟轲的主导下,宋朝灭亡了存在一百二十多年的金朝,成功报仇雪恨。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北方一个更为强大的民族诞生,那就是元,而这也使得大宋王朝最终还是在仇恨中走向灭亡。

从整个宋朝的帝王史中我们能看出,虽然宋朝的大多数皇帝都缺乏气吞山河的魄力,但是,他们都还算是比较仁慈,尊重士大夫,对百姓也比较友善,这才让整个宋朝的社会变得比较和谐。在中国历朝历代中,几乎也只有宋朝完全是亡于外患,而不是亡于内乱,这不得不说其实也是对宋朝的一种证明了。除此之外,宋朝的皇帝也大多比较励志:在他们身上背负的是失去北方领土的血海深仇,所以,几乎所有皇帝都没有忘记“北伐”。北宋皇帝一直对燕云地区恋恋不忘,伺机收复;南宋的皇帝呢,更是对北方失去的领土耿耿于怀。只可惜,无论是北宋和南宋都缺少那么一口气。

二、宋朝结束了五代以来的混乱局面,创造了中国古代文治的巅峰。

我们在第一部分就提到过,宋太祖在建国之初就确立了依文治国的基本国策。据说,宋朝新皇帝登基时,都会秘密阅读太祖留下来的三条“祖宗家法”,其中一条就是不杀士大夫。宋太祖的意思是,大宋朝的天下由皇帝和士大夫共治,所以皇帝必须包容文臣。宋神宗和名臣文彦博之间有过一次著名的对话:文彦博对宋神宗说“祖宗法制俱在,就不要更张了,以免失去人心”。神宗说“对于士大夫而言,变法不是让人高兴的事,但对老百姓来说有什么不好呢?”文彦博立即回答道:“陛下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不是与百姓共治天下!”由此可见这条祖宗家法的根深蒂固。

从经济文化入手,浅析“积贫积弱”的宋朝,其实比你想象中强大

宋神宗曾经想杀死一名延误战机的运粮官,在第二天的朝会上,他问宰相蔡确:“昨天的批斩,今天能执行了吗?”蔡确说:“臣正打算回奏这件事”。神宗问:“还有什么疑问吗?”蔡确回答说:“祖宗以来,从没有杀过士大夫,臣等不希望从陛下开始”。神宗想了想说:“那就刺面发配吧”。这时门下侍郎章惇站出来说:“这样还不如杀了他,士可杀不可辱”。神宗觉得很无奈,只能作罢,不再杀这名运粮官。

所以,正是在这种基本国策的主导之下,宋朝达到了中国历史上文治的巅峰。

首先,在这种文治之下,整个两宋都没有产生阉党之乱。唐代宦官最多的时候达到三千人,为了吸取前朝教训,宋太祖规定宦官数量不得超过五十人。仁宗时宦官限额调整到一百八十人,但到了哲宗时期,又下调为一百人。文官势力的强大,加上一系列对宦官的限制,让整个两宋三百多年没有产生阉乱。

其次,在这种文治政策之下,宋朝宰相的权力大大提高,产生了寇准、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富弼、韩琦、文彦博、周必大、文天祥等名相。在历朝历代中,能让人一口气记住这么多名相的,估计只有宋朝。

从经济文化入手,浅析“积贫积弱”的宋朝,其实比你想象中强大

第三,宋朝实际上甚至可以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唐朝是我国封建文化的上升期,宋朝则是由中唐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型文化的定型期和成熟期。宋朝的文化由于呈现出成熟和稳定的特质,并且发展出了理论体系和大众文化,所以也被称为“宋型文化”。比如,汉唐时期,人们写文章都喜欢用华丽的辞藻、工整对仗的句式,也就是我们以前在教科书里经常见到的“骈文”。到了宋朝,柳开、石介等人觉得这种一写文章就无病呻吟、极尽辞藻之华丽,其实没有太大的意义,所以他们就倡导写“古文”,也就是用先秦时期的《论语》、《韩非子》等作品的那种写法来写文章。这种写法注重现实内容,语言平易近人,风格清新悦目,推动了中国古代文章的革命。也正是因为这场古文运动,才促使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这样的文章大家的诞生。

从经济文化入手,浅析“积贫积弱”的宋朝,其实比你想象中强大

第四,宋朝的教育和文化更加亲民。宋朝初年,大兴科举,底层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历史舞台。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宋朝教育的平民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不仅官方的学校非常发达,私人学校也为数众多。而且,由于造纸术的成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宋代出书的总数接近历代出书总数的一半,即便是最为底层的民众也能接受到一定的教育。正是因为如此,许多农民家的孩子,在年幼时刻苦读书,得以二十岁出头便进士及第,最后成为封疆大吏和宰辅之臣。

三、面对外患,宋朝其实是一个励志的“战斗王朝”。

由于失去了燕云十六州这个北方屏障,宋朝开国之后,始终面对着辽国铁骑的威胁。宋太祖赵匡胤一刻也没有忘记收复燕云地区,他曾经在内府库设置“封桩库”,从每年的财政收入中划出一部分盈余储存起来。他的想法是,等存满五百万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存满五百万块钱时,就向契丹把燕云十六州给赎买回来。如果契丹不同意,那就将这些钱作为战争经费,用来收复北方的领土。

从经济文化入手,浅析“积贫积弱”的宋朝,其实比你想象中强大

可惜的是,太祖还没有等到实现这个目标,就突然离开了人世。但他的继任者太宗赵光义也时刻惦记着收复燕云地区。公元979年,在太宗灭掉北汉政权之后,不顾群臣反对,于五月份趁势北伐。然而,这场北伐因为太宗中箭受伤而告终。公元986年,太宗再次北伐。但是,他这次的对手是历史上著名的萧太后,所以,北伐最终以杨业被俘绝食而死告终。

两次北伐的失败,让宋朝对辽国的战略由进攻转变成了防守,并且从此再也没有取得过实质性的战略优势。宋真宗时期,在寇准的主导下,真宗御驾亲征,最后和辽国达成议和,史称“澶渊之盟”。这条盟约,确定了宋辽两国友好关系的总基调。

但是,不要忘了,除了辽国,宋朝在西北方还有一个强劲的对手西夏。宋神宗继位后,启用王安石变法,以图富国强兵。这一时期,在宋神宗和王安石的支持下,宋将王韶用了三年左右的时间,进攻到吐蕃的边缘地区,建立了一道进攻西夏的有利战线。此后,虽然宋朝企图进攻西夏,但是最终还是失败了。

从经济文化入手,浅析“积贫积弱”的宋朝,其实比你想象中强大

宋哲宗变法

宋哲宗亲政后,重新开始了变法,并且停止与西夏的谈判,对西夏采取攻势。在这期间,宋朝在沿边地区修筑了平夏、灵平等数十个堡垒,对西夏构成了严重威胁。在之后的战争中,宋朝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从此,西夏对宋朝由攻势变为守势,再也无法对宋朝形成实质性的威胁了。

同样是宋神宗期间,交趾,也就是现在的越南,以反对王安石变法作为发动战争的理由,帅军进攻宋朝。交趾在前期一度占领众多宋朝领土,愤怒的宋神宗排郭奎前往前线作战。郭奎到达前线后,宋军水路夹击,收复全部失地,并且杀掉了交趾李朝的洪真太子、昭文王子,逼迫交趾丰表求和,西南边境暂时重归和平。

北宋灭亡以后,宋朝面对的主要敌人变成了金朝。这时候,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民族英雄之一——岳飞横空出世。公元1140年,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只可惜,在宋高宗的十二道金牌之下,岳飞不得不放弃收复旧山河的绝佳时机。公元1142年,岳飞因“莫须有”的罪名被杀。

岳飞死后,宋朝并没有得到想要的和平。公元1161年,宋金两边重启战事。在关键的采石矶大战中,南宋中书舍人虞允文临危受命,凭借长江天险,以不足两万人的兵力,一举击败金国的数十万大军。这场保卫战的胜利,保住了大宋朝的江山。

从经济文化入手,浅析“积贫积弱”的宋朝,其实比你想象中强大

宋理宗时期,宋朝觉得灭亡世仇金朝的时机到了,于是和蒙古达成同盟,对金朝形成夹击之势。宋朝大将孟珙一鼓作气,多次大败金朝军队,成功将金朝皇帝的部分尸骸带回临安,一血靖康之耻。

然而,接下来宋朝面对的是更加强大的对手。公元1278年,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在被元军押往大都的时候,文天祥连续绝食八天未死。元军动用各种手段诱导他投降,却一次次被他拒绝。失望的元军最终杀死了这位大宋朝的宰相。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279年,元军进攻崖山。名臣陆秀夫知道败局已定,对年幼的皇帝说:“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说完就背着年仅八岁的皇帝跳海自尽。据说,后来元军在打扫战场时,发现海面上一共漂浮十万具宋朝军民的尸体。是的,面对国家的灭亡,大宋朝最后的十万军民陪着八岁的皇帝一同跳进了大海之中。

什么是民族气节呢?这当然就是民族气节了。大多数人都知道中华文明一直没有中断过,可是却不知道其中深层次的原因。仔细想一想,让中华文明在挫折中一次又一次生存下来的动力,不就是这种民族气节吗?

宋朝虽然很弱,但是骨子里却是一个战斗王朝。它知道自己很弱,却也从来没有放弃过生存和自强。

四、总结

第一个重点内容是:宋朝的皇帝,虽然很少有雄主,但总体上来说还是很励志的。从整个宋朝的帝王史中我们能看出,虽然宋朝的大多数皇帝都缺乏气吞山河的魄力,但是,他们都还算是比较仁慈,尊重士大夫,对百姓也比较友善,这才让整个宋朝的社会变得比较和谐。而且,几乎所有宋朝皇帝都没有忘记“北伐”,恢复故土,这在中国帝王史上也是很难得的。

从经济文化入手,浅析“积贫积弱”的宋朝,其实比你想象中强大

第二个重点内容是:宋朝结束了五代以来的混乱局面,创造了中国古代文治的巅峰。首先,在这种文治之下,整个两宋都没有产生阉党之乱。其次,在这种文治政策之下,宋朝宰相的权力大大提高,产生了寇准、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富弼、韩琦、文彦博、周必大、文天祥等名相。第三,宋朝实际上甚至可以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第四,宋朝的教育和文化更加亲民,底层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历史舞台。

第三个重点内容是:面对外患,宋朝其实是一个励志的“战斗王朝”。宋朝在面对北方的辽、金、西夏和后来的蒙古政权时,都丝毫没有退缩,一直在尽力“北伐”。在面对交趾对边境的骚扰时,也丝毫没有妥协忍让。尤其是南宋在被蒙古灭国之后,十万军民同小皇帝一起殉节,更是突显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气节。为什么中华文化一直没有灭绝呢?可能正是因为这种民族气节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