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文化入手,淺析“積貧積弱”的宋朝,其實比你想象中強大

導語

一提到宋朝啊,我們首先就會想起教科書裡面用“積貧積弱”四個字來描述它,所以宋朝給我們總體的感覺就是:很貧窮,很懦弱,領土很小,經常受到北方少數民族國家的欺負,整個宋朝的歷史就是一部屈辱史。但是,喜歡細心讀一讀歷史的人可能會發現,宋朝其實很勵志。用現在流行的話說就是,宋朝雖然“弱”,但從未放棄過治療。它有精忠報國的岳飛,有一代文豪蘇軾,有擁有現代人頭腦的改革家王安石,還有被廣為傳頌的包拯包青天……這些人,都在為這個國家的文明和富強而努力。宋朝比我們想象中的要複雜許多,今天就跟隨筆者一起來還原宋朝的真實面目吧。

一、宋朝的皇帝,雖然很少有雄主,但也沒有暴虐無道之君。

公元960年正月,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了宋王朝。趙匡胤這個人啊,極具人格魅力,寬仁大度,好學不倦,並且勇於納諫,不近聲色,是個非常賢德的皇帝。在建國之初,為了防止唐末以來五代亂世的重演,趙匡胤確定以文立國的基本方針,教導子孫後代不殺士大夫、不殺言官。

從經濟文化入手,淺析“積貧積弱”的宋朝,其實比你想象中強大

陳橋兵變

他以杯酒釋兵權的方式,奪取了歷下汗馬功勞的武將的兵權,對軍事和行政體制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將軍政大權牢牢地集中到了皇帝一人手中。趙匡胤所確定的治國方針影響了兩宋三百多年的歷史,尤其是不殺士大夫、重文抑武這一條。不殺士大夫造就了宋朝空前絕後的文治局面,重文抑武結束了五代十國以來武將禍國的亂局。但是,這種政策也給宋朝的立國埋下了隱患。

公元976年十月十日,這位英明的皇帝突然暴斃,離開人世。他的繼任者是弟弟趙光義,史稱宋太宗。太宗堅持了太祖以文治國的方略,大興科舉,利用文臣編撰了《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三部大書,對文化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在軍事上,他繼承了兄長趙匡胤的遺志,繼續推進統一大業,先後剿滅了福建漳泉的陳洪進、割據吳越的錢氏、北漢政權的劉氏,基本上實現了華夏地區的統一。他兩度揮師北伐攻遼,試圖恢復燕雲地區,只可惜都失敗了。

從經濟文化入手,淺析“積貧積弱”的宋朝,其實比你想象中強大

宋真宗

在宋太祖和宋太宗之後繼位的是宋真宗。宋真宗統治前期,任用呂蒙正、夏侯嶠、楊礪等人擔任宰相和執政大臣,國家得到不錯的發展。他主張謹慎用刑,廢除了許多酷刑,嚴禁刑訊逼供,甚至還經常跑去主持各種審理在押囚犯的活動,讓許多正義得到了伸張。公元1004年,遼軍南下,宋真宗御駕親征,渡過黃河,使正在前線的宋軍大受鼓舞,鬥志高昂。也正是這時候,宋遼議和,簽訂了澶淵之盟,以較小的代價結束了宋遼之間長達二十五年的戰爭,使雙方保持了一百一十於年的和平。

在宋仁宗時期,北宋名臣輩出,一時間湧現出了范仲淹、呂夷簡、魯宗道、包拯、歐陽修、蔡襄、韓琦、富弼、文彥博等名臣。王安石、司馬光、張方平、呂宮著、呂惠卿、曾布、章惇、範純仁等在神宗和哲宗朝大放異彩的風雲人物,也在此時嶄露頭角。這一時期張先、柳永、晏殊、梅堯臣、蘇舜欽、蘇軾、蘇洵、蘇轍、黃庭堅等人,也初出茅廬,備受關注。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局面呢?當然是因為宋仁宗皇帝的“仁”了。仁宗愛惜人才,對朝臣寬容,從而引發了人才的大爆發。在這些人才的影響和引薦下,又有一大批人才得到發現和重用。

從經濟文化入手,淺析“積貧積弱”的宋朝,其實比你想象中強大

神宗和王安石

仁宗和英宗之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宋神宗以弱冠之年登基,並任用王安石進行變法了。從范仲淹的“慶曆新政”開始,到王安石變法,北宋的改革潮流已經勢不可擋。在王安石去世後的幾十年裡,直到宋徽宗亡國為止,宋朝的改革就沒有中斷過。為什麼北宋這麼傾心於改革大業呢?因為皇帝和大臣們都知道,不改革,面對內困外焦的局面,只能坐以待斃。

北宋滅亡後,宋高宗在臨安建立了南宋王朝。這時候偏居南方的朝廷就不得不面對一個嚴重的問題:到底要不要收復領土呢?很遺憾的是,在宋高宗和秦檜的主導下,岳飛被處死,南宋失去了匡扶舊土最好的機會。

到了宋孝宗時,倡導百家爭鳴,促進了宋朝學術的發展。正是這個時期誕生了朱熹、陸九淵、陳亮、葉適等思想家,以及陸游、范成大、楊萬里、辛棄疾等文學獎。在軍事上,孝宗力主北伐。只可惜,他遇到了金朝歷史上最為強有力的皇帝——金世宗完顏淵,北伐以失敗告終。

雖然北伐未果,但是孝宗被認為是南宋最有作為的一位皇帝。當時的史學家倍感惋惜地說:高宗時期有復興之臣,但是沒有復興之君;孝宗時期,有復興之君,可惜沒有復興之臣。言下之意是說,高宗時期有能收復領土的岳飛,卻沒有英明的皇帝;孝宗是個有大志向的皇帝,可惜手下卻沒有有收復故土能力的大臣。

從經濟文化入手,淺析“積貧積弱”的宋朝,其實比你想象中強大

聯蒙滅金

不管怎樣,宋朝之後的幾任皇帝也並沒有因為之前的失敗就喪失鬥志,忘記北宋亡國的仇恨。宋理宗時期,宋朝決定聯蒙滅金。在大將孟軻的主導下,宋朝滅亡了存在一百二十多年的金朝,成功報仇雪恨。但是,也正是因為如此,北方一個更為強大的民族誕生,那就是元,而這也使得大宋王朝最終還是在仇恨中走向滅亡。

從整個宋朝的帝王史中我們能看出,雖然宋朝的大多數皇帝都缺乏氣吞山河的魄力,但是,他們都還算是比較仁慈,尊重士大夫,對百姓也比較友善,這才讓整個宋朝的社會變得比較和諧。在中國曆朝歷代中,幾乎也只有宋朝完全是亡於外患,而不是亡於內亂,這不得不說其實也是對宋朝的一種證明了。除此之外,宋朝的皇帝也大多比較勵志:在他們身上揹負的是失去北方領土的血海深仇,所以,幾乎所有皇帝都沒有忘記“北伐”。北宋皇帝一直對燕雲地區戀戀不忘,伺機收復;南宋的皇帝呢,更是對北方失去的領土耿耿於懷。只可惜,無論是北宋和南宋都缺少那麼一口氣。

二、宋朝結束了五代以來的混亂局面,創造了中國古代文治的巔峰。

我們在第一部分就提到過,宋太祖在建國之初就確立了依文治國的基本國策。據說,宋朝新皇帝登基時,都會秘密閱讀太祖留下來的三條“祖宗家法”,其中一條就是不殺士大夫。宋太祖的意思是,大宋朝的天下由皇帝和士大夫共治,所以皇帝必須包容文臣。宋神宗和名臣文彥博之間有過一次著名的對話:文彥博對宋神宗說“祖宗法制俱在,就不要更張了,以免失去人心”。神宗說“對於士大夫而言,變法不是讓人高興的事,但對老百姓來說有什麼不好呢?”文彥博立即回答道:“陛下是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不是與百姓共治天下!”由此可見這條祖宗家法的根深蒂固。

從經濟文化入手,淺析“積貧積弱”的宋朝,其實比你想象中強大

宋神宗曾經想殺死一名延誤戰機的運糧官,在第二天的朝會上,他問宰相蔡確:“昨天的批斬,今天能執行了嗎?”蔡確說:“臣正打算回奏這件事”。神宗問:“還有什麼疑問嗎?”蔡確回答說:“祖宗以來,從沒有殺過士大夫,臣等不希望從陛下開始”。神宗想了想說:“那就刺面發配吧”。這時門下侍郎章惇站出來說:“這樣還不如殺了他,士可殺不可辱”。神宗覺得很無奈,只能作罷,不再殺這名運糧官。

所以,正是在這種基本國策的主導之下,宋朝達到了中國歷史上文治的巔峰。

首先,在這種文治之下,整個兩宋都沒有產生閹黨之亂。唐代宦官最多的時候達到三千人,為了吸取前朝教訓,宋太祖規定宦官數量不得超過五十人。仁宗時宦官限額調整到一百八十人,但到了哲宗時期,又下調為一百人。文官勢力的強大,加上一系列對宦官的限制,讓整個兩宋三百多年沒有產生閹亂。

其次,在這種文治政策之下,宋朝宰相的權力大大提高,產生了寇準、范仲淹、王安石、司馬光、富弼、韓琦、文彥博、周必大、文天祥等名相。在歷朝歷代中,能讓人一口氣記住這麼多名相的,估計只有宋朝。

從經濟文化入手,淺析“積貧積弱”的宋朝,其實比你想象中強大

第三,宋朝實際上甚至可以被稱為中國的“文藝復興”。唐朝是我國封建文化的上升期,宋朝則是由中唐逐漸發展起來的新型文化的定型期和成熟期。宋朝的文化由於呈現出成熟和穩定的特質,並且發展出了理論體系和大眾文化,所以也被稱為“宋型文化”。比如,漢唐時期,人們寫文章都喜歡用華麗的辭藻、工整對仗的句式,也就是我們以前在教科書裡經常見到的“駢文”。到了宋朝,柳開、石介等人覺得這種一寫文章就無病呻吟、極盡辭藻之華麗,其實沒有太大的意義,所以他們就倡導寫“古文”,也就是用先秦時期的《論語》、《韓非子》等作品的那種寫法來寫文章。這種寫法注重現實內容,語言平易近人,風格清新悅目,推動了中國古代文章的革命。也正是因為這場古文運動,才促使歐陽修、王安石、蘇東坡這樣的文章大家的誕生。

從經濟文化入手,淺析“積貧積弱”的宋朝,其實比你想象中強大

第四,宋朝的教育和文化更加親民。宋朝初年,大興科舉,底層知識分子開始走上歷史舞臺。在科舉制度的影響下,宋朝教育的平民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不僅官方的學校非常發達,私人學校也為數眾多。而且,由於造紙術的成熟、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宋代出書的總數接近歷代出書總數的一半,即便是最為底層的民眾也能接受到一定的教育。正是因為如此,許多農民家的孩子,在年幼時刻苦讀書,得以二十歲出頭便進士及第,最後成為封疆大吏和宰輔之臣。

三、面對外患,宋朝其實是一個勵志的“戰鬥王朝”。

由於失去了燕雲十六州這個北方屏障,宋朝開國之後,始終面對著遼國鐵騎的威脅。宋太祖趙匡胤一刻也沒有忘記收復燕雲地區,他曾經在內府庫設置“封樁庫”,從每年的財政收入中劃出一部分盈餘儲存起來。他的想法是,等存滿五百萬緡,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存滿五百萬塊錢時,就向契丹把燕雲十六州給贖買回來。如果契丹不同意,那就將這些錢作為戰爭經費,用來收復北方的領土。

從經濟文化入手,淺析“積貧積弱”的宋朝,其實比你想象中強大

可惜的是,太祖還沒有等到實現這個目標,就突然離開了人世。但他的繼任者太宗趙光義也時刻惦記著收復燕雲地區。公元979年,在太宗滅掉北漢政權之後,不顧群臣反對,於五月份趁勢北伐。然而,這場北伐因為太宗中箭受傷而告終。公元986年,太宗再次北伐。但是,他這次的對手是歷史上著名的蕭太后,所以,北伐最終以楊業被俘絕食而死告終。

兩次北伐的失敗,讓宋朝對遼國的戰略由進攻轉變成了防守,並且從此再也沒有取得過實質性的戰略優勢。宋真宗時期,在寇準的主導下,真宗御駕親征,最後和遼國達成議和,史稱“澶淵之盟”。這條盟約,確定了宋遼兩國友好關係的總基調。

但是,不要忘了,除了遼國,宋朝在西北方還有一個強勁的對手西夏。宋神宗繼位後,啟用王安石變法,以圖富國強兵。這一時期,在宋神宗和王安石的支持下,宋將王韶用了三年左右的時間,進攻到吐蕃的邊緣地區,建立了一道進攻西夏的有利戰線。此後,雖然宋朝企圖進攻西夏,但是最終還是失敗了。

從經濟文化入手,淺析“積貧積弱”的宋朝,其實比你想象中強大

宋哲宗變法

宋哲宗親政後,重新開始了變法,並且停止與西夏的談判,對西夏採取攻勢。在這期間,宋朝在沿邊地區修築了平夏、靈平等數十個堡壘,對西夏構成了嚴重威脅。在之後的戰爭中,宋朝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從此,西夏對宋朝由攻勢變為守勢,再也無法對宋朝形成實質性的威脅了。

同樣是宋神宗期間,交趾,也就是現在的越南,以反對王安石變法作為發動戰爭的理由,帥軍進攻宋朝。交趾在前期一度佔領眾多宋朝領土,憤怒的宋神宗排郭奎前往前線作戰。郭奎到達前線後,宋軍水路夾擊,收復全部失地,並且殺掉了交趾李朝的洪真太子、昭文王子,逼迫交趾豐表求和,西南邊境暫時重歸和平。

北宋滅亡以後,宋朝面對的主要敵人變成了金朝。這時候,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民族英雄之一——岳飛橫空出世。公元1140年,岳飛揮師北伐,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又於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只可惜,在宋高宗的十二道金牌之下,岳飛不得不放棄收復舊山河的絕佳時機。公元1142年,岳飛因“莫須有”的罪名被殺。

岳飛死後,宋朝並沒有得到想要的和平。公元1161年,宋金兩邊重啟戰事。在關鍵的採石磯大戰中,南宋中書舍人虞允文臨危受命,憑藉長江天險,以不足兩萬人的兵力,一舉擊敗金國的數十萬大軍。這場保衛戰的勝利,保住了大宋朝的江山。

從經濟文化入手,淺析“積貧積弱”的宋朝,其實比你想象中強大

宋理宗時期,宋朝覺得滅亡世仇金朝的時機到了,於是和蒙古達成同盟,對金朝形成夾擊之勢。宋朝大將孟珙一鼓作氣,多次大敗金朝軍隊,成功將金朝皇帝的部分屍骸帶回臨安,一血靖康之恥。

然而,接下來宋朝面對的是更加強大的對手。公元1278年,文天祥被元軍俘虜。在被元軍押往大都的時候,文天祥連續絕食八天未死。元軍動用各種手段誘導他投降,卻一次次被他拒絕。失望的元軍最終殺死了這位大宋朝的宰相。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279年,元軍進攻崖山。名臣陸秀夫知道敗局已定,對年幼的皇帝說:“國事至此,陛下當為國死!”說完就揹著年僅八歲的皇帝跳海自盡。據說,後來元軍在打掃戰場時,發現海面上一共漂浮十萬具宋朝軍民的屍體。是的,面對國家的滅亡,大宋朝最後的十萬軍民陪著八歲的皇帝一同跳進了大海之中。

什麼是民族氣節呢?這當然就是民族氣節了。大多數人都知道中華文明一直沒有中斷過,可是卻不知道其中深層次的原因。仔細想一想,讓中華文明在挫折中一次又一次生存下來的動力,不就是這種民族氣節嗎?

宋朝雖然很弱,但是骨子裡卻是一個戰鬥王朝。它知道自己很弱,卻也從來沒有放棄過生存和自強。

四、總結

第一個重點內容是:宋朝的皇帝,雖然很少有雄主,但總體上來說還是很勵志的。從整個宋朝的帝王史中我們能看出,雖然宋朝的大多數皇帝都缺乏氣吞山河的魄力,但是,他們都還算是比較仁慈,尊重士大夫,對百姓也比較友善,這才讓整個宋朝的社會變得比較和諧。而且,幾乎所有宋朝皇帝都沒有忘記“北伐”,恢復故土,這在中國帝王史上也是很難得的。

從經濟文化入手,淺析“積貧積弱”的宋朝,其實比你想象中強大

第二個重點內容是:宋朝結束了五代以來的混亂局面,創造了中國古代文治的巔峰。首先,在這種文治之下,整個兩宋都沒有產生閹黨之亂。其次,在這種文治政策之下,宋朝宰相的權力大大提高,產生了寇準、范仲淹、王安石、司馬光、富弼、韓琦、文彥博、周必大、文天祥等名相。第三,宋朝實際上甚至可以被稱為中國的“文藝復興”,推動了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第四,宋朝的教育和文化更加親民,底層知識分子開始走上歷史舞臺。

第三個重點內容是:面對外患,宋朝其實是一個勵志的“戰鬥王朝”。宋朝在面對北方的遼、金、西夏和後來的蒙古政權時,都絲毫沒有退縮,一直在盡力“北伐”。在面對交趾對邊境的騷擾時,也絲毫沒有妥協忍讓。尤其是南宋在被蒙古滅國之後,十萬軍民同小皇帝一起殉節,更是突顯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氣節。為什麼中華文化一直沒有滅絕呢?可能正是因為這種民族氣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