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防“宅民”變成“災民”

災民,遭受災害的人。大體有兩大特徵:因遭受災害而被迫離開家園;生活陷入困境等待救助。宅民,特指在全國進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背景下,按政府要求留在家中進行隔離的市民或居民。

宅民們的支持及配合,被描述為顧全大局的崇高行為,他們接受著來自公眾的致敬。然而,隨著封城時間的延伸,很多人因長期被限制在家,思想和精神都處於不健康狀態。有必要對此引起重視,防止“宅民”變“災民”。

宅民自身,應當積極地自我調整。第一,正常生活。處在一種從未經歷過的恐懼氛圍之下,每個人都要處變不驚,要從過年的特殊模式,轉入一種正常生活的狀態,調適生活上的不適感,儘量與相對穩定的生活接軌,如此才可能宅得平安和長久。

第二,經常活動。人的身體活動受到限制,怎樣克服宅室憋悶的感受?筆者從大年初一起,就制定了適應室內運動的項目,如:一套八段錦,一套廣播體操,一套衢州健肺操,白天晚上各半小時羽毛球。通過身體活動,輔之以音樂,保護身心健康。

第三,平常心態。初二晚上武漢全城開窗唱歌,是當地人性格與意志的一種表現,同時不可小覷,它也是宅民在物理和精神巨大壓力下的心理應激反應的一個信號。對此,每位宅民都要注意進行自我心理疏導,對繼續宅下去作好思想準備,對疫情保持淡定,進入平和心態,防止心理失衡、精神失調、情結失控和行為失態。

第四,非常追求。在一個空前絕後的“佳期”,作為個體的宅民,可以安排專業自修,讀書寫作,覆盤舊年,規劃新年,理清思緒,實現自我價值增值;家庭成員難得有一段時間相處,可以多一些親情投入,深一些思想溝通,特別是小家庭融合親子關係,機會千載難逢,可以有所作為。每個人都在這個假期不負韶華。

第五,無常準備。當前疫情仍未退去,每個人、每個家庭及親戚,還有同事和朋友,都有在危險環境中發生不利或不測的可能。宅民此時能做的,一是努力保護好自己和家人,安撫和支持一線工作的親人;二是對任何不測要有思想準備,最重要的是有化危為機的預案,避免一事當前束手無策。

除了宅民自身之外,地方政府也要做好防控疫情,尤其是做好患者的救治工作,迅速扭轉局勢,讓宅民們吃下最重要的定心丸。同時,要通過街道社區,把物質保障、精神撫慰、疫情分享、心理支持等工作落細落實,越往後走,越要關注群體心理和群體情結的變化,立足於積極干預,做好事發應對準備,保證“圍城”裡不躁、不怨、不亂。若有失守,“圍城”就有可能變成“危城”,“宅民”在精神上就有可能變成“災民”,這將不堪設想,切不可掉以輕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