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武|讓“椒麻了”變成“鈔麻了”

提起黔江區蓬東鄉麻田村二組村民李文武,在當地算是一個傳奇人物,在小時候,大人們就喊他“搞搞神”。他確實很搞,初中畢業後就到浙江打工,做兩年覺得沒搞頭就趕快換地方。後來回到重慶一家五金廠打工,從工人到管理,然後自己出來開廠當老闆,他只用了10年時間。雖然在經營上不理想,但他趕快剎住車,返鄉依託家鄉的綠水青山,打造金山銀山。讓“焦麻了”變成“椒麻了”,還要帶領群眾“鈔麻了”。

李文武|让“椒麻了”变成“钞麻了”

最初創業遭失敗“焦麻了”

“新建一個廠,生產的是同一種產品,同等的質量,就是以前和你打交道的客戶,他一樣持懷疑態度,不輕易把錢拿來打水漂。”27日,記者在採訪李文武時,他道出了之前創業的苦衷。開廠與發展農業產業不一樣,很多農產品是可以親自品嚐的,當場可以驗貨。

李文武回憶,他之前在廠裡當管理時,客戶要購買的材料都是直接找他要貨,對方只提供一個收貨地址,配件的數量,直接把錢打到公司的賬戶上,只管發貨就成。這也給李文武離開原來的五金廠,出來自己開廠有足夠的信心。哪曾想他開廠幾年,只有少部分客戶買他的賬,大部分客戶信不過他,他心頭“焦麻了”,最後只得2013年春將廠關閉,把機械當廢鐵賣掉。

“把廠裡所有的物件處理完,投資的200多萬元只收回100萬元。我將這些錢拿回來,用一部分在老家修一棟房子,留一部分用於經商或發展產業。”李文武說,他將房子修好後,就到重慶境內以及其他省去考察適合當地發展的效益農業。

李文武先後到湖南、湖北、浙江、江蘇等地考察,最終在重慶的江津發現當地的“九葉青”花椒品種,很適合引進到黔江發展。

回家創業他又是“椒麻了”

在2013年秋季,李文武趁當地村民秋收後,與村民洽談土地流轉事宜。因為種植花椒並非要很平坦的熟田熟地,他只需要坡地或撂荒地。由此一來,村民多年的荒山也有了效益,都很樂意將離家偏遠的坡地和撂荒地租給他。

李文武流轉的44戶村民的土地,都是土地租金加入股的方式,共146畝。為了讓村民的土地長期都有效益,除了每畝租金80元,農戶還擁有每畝地產生效益的30%股份。

在2014年春,李文武將土地請挖機挖出來,在江津引進了14000株花椒苗,按每畝100株移栽到地裡。李文武定期在花椒地裡除草、施肥進行細心管理,直到3個月後,地裡的花椒苗不但沒有長,很多都死了。李文武也諮詢很多相關技術人員,還在網上查詢原因,得出一致的結論,是外地培育的苗子因水土差異,成活率較低。

當年,李文武趕緊把這些花椒苗全部挖掉,自己引種育苗,以便在2015年將小苗重新移栽成功。2016年,李文武成立了“重慶椒麻了種植股份合作社”。

“你看到的這些花椒樹,苗子是在2015年的春栽下的,現在的高度都在2米左右,明年可以初投產了。”李文武說,明年1株花椒樹至少摘5斤鮮花椒,按5元1斤,1畝有近3000元的收入,村民大約可分紅利100元。5年後基本達到高產,每株可採摘20斤鮮花椒,村民每畝可分紅利300元。

讓“椒麻了”變成“鈔麻了”

“我家的20畝荒地流轉給李文武,按我們合同上籤的除了1畝80元租金,在花椒投產的第一年,每年土地租金加上分紅效益,一年有3600元純收入,再加上在基地打工的收入,一年就為家庭增加1萬多元。如果沒人流轉,沒得一分錢的收入。”土地入股戶鄔雲貴說。

據麻田村委會主任胡萬英介紹,在麻田村二組李文武的花椒基地,以土地租金和入股,以及每天在基地務工的村民,有一半人為當地的建卡貧困戶和低保家庭。尤美蓉是村裡的建卡貧困戶,她通過在基地務工的收入,供養一個大學生每月的生活費。

“如是自己加工包裝的鮮花椒,每斤賣出去是18元1斤,比沒加工的收入增加了3倍多。”目前,李文武通過對外面市場的瞭解,他準備自己註冊商標,將採摘的青花椒自己包裝後進行外銷。

李文武說,這種九葉青花椒屬早熟品種,以果實清香、麻味純正而著稱,其皮厚、色青,為無公害的綠色產品。它的用途廣泛,果皮可以用來做調味料,也可以用來提取芳香油。同時還可入藥,對還健脾強胃、驅風除溼及慢性胃炎等都有顯著療效。

李文武打算把種植青花椒作為帶動農戶增收的主要產業,通過“公司+農戶”的模式,在全鄉範圍發展青花椒種植5000畝,免費為農戶提供種苗、技術和保底收購,讓農戶在種植和銷售上無後顧之憂,使“椒麻了”這個產業帶動農戶“鈔麻了”。

記者:李詩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