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辛苦種糧食,收入不如打工,導致大部分農民不願種糧,你認為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

流星畫月


我在回答你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糾正你的觀點:現在農村的情況根本不是你所說的,種糧辛苦,大部分人不願種糧,而是在種好糧食之後外出打工。至少,我們這裡沒有一寸土地是拋荒的。農民都嫌地少,就連路邊、溝坎的斜坡,都被植物所覆蓋!

在農村,大部分青壯勞動力外出打工是事實。原因有以下幾個:

一是種糧雖然辛苦,但農作物生長有它自身的規律性,忙就忙一時,一年也就辛苦兩個月而已,而且都是機械收種。就如我們這裡(蘇北),是一年兩熟。三麥在十一、十二月播種,次年五月收割,收割後緊接著種水稻(過去是插秧),水稻在十一月收割。其它農作物如油菜、玉米等茬口對接也基本在此同一時間,如此循環往復以至無窮。正是因為農業種殖有如此的規律性,因此,青壯農民一般都在農作物播種之後,便離開鄉土外出打工。因為,在播種到收割這個期間,間隔長達半年之久,完全是農閒季節,如果在這個農閒季節不外出打工掙錢,豈不白白地浪費了時間?這是勤勞的中國農民不能接受的!

二是青壯年農民外出打工,並不是就把農村、農田和農作物扔掉不管了。青壯年外出打工之前,家中農事早有安排,那就是家中老人,可以在農作物生長期間,接過田間管理這個接力棒。因為田間管理的工作,相對輕鬆很多。比如施肥、放水、打農藥等等,較長時間才會做一次,年齡大些的人,或者老人,只要身體較好的,都可勝任。因此,外出打工的人,都會無後顧之憂。當然,他們在外面也會經常地打電話回去詢問農田情況,提醒老人注意一些事項。如果家中沒有老人的,青壯年一般都不會選擇在工廠打固定工,而是在工地打季節工,農閒出來,農忙回家。正是這種家中有收入,打工有工資的模式,讓農民的日子越過越滋潤!

三是現在的年輕人中,在工廠打固定工的確實較多。這主要是一些80後、大部分90後和00後,這些年輕人從小就被嬌生慣養,從小就被家長圈在學校和家庭的文化課作業這個圍城當中,一般都沒有接觸過農業勞動,他們都是義無反顧地進入到打工隊伍。但有些年輕人,在農忙時,如有空回來,也還是會幫著幹一些農活的。

四是種糧並不如你所說,收益很低。現在,國家早已免收農業稅,每種一畝地都有一定的補貼,農民種糧食的積極性還是很高的。就拿我們這裡來說,大麥每畝可收約800斤,每斤約0.8元,就是640元每畝;小麥每畝900斤,每斤1元計,每畝就有900元。夏糧如果種水稻,畝產可收1200斤,每斤1.2元,每畝可獲1400餘元;如種玉米,畝產可達1500斤,以每斤0.8元計,每畝收益也可達1200元。如果和農本折算,我們這裡大概是春糧抵本,秋糧就是賺。也就是說,每畝地至少可以賺一千餘元。一般每戶農民家中十幾畝地,也可賺到賺到兩萬元左右。有些人家土地比較多,又將別人家的土地流轉到手,每年的種地收入達到十幾萬元的也很正常。

雖然如此,我對你講的一些人不想種地的事情也很擔憂,這主要是年輕一代人。他們確實對農村、農田和農作物缺乏感情,加之現在農村正加速城鎮化,遠離了農田,這些孩子更和農作物沾不上邊。因此,我大力支國家的土地流轉政策,將農田集中流轉給那些想種糧、會種糧、種好糧的人,讓專業人去幹專業事,讓他們去經營農業,以保證我們國家的糧食安全,而讓那些不想幹農業的人離開農業,投身到國家的工業和製造業當中,各司其職,豈不更好?


蕭蕭秋雨jsz


我們吃的蔬菜,糧食,水果,都是我們農民辛苦種出來的。

農民只種糧,收入太低了,舉個例子,農民種5畝稻穀,雜交水稻畝產1200斤左右,(我們當地只能種一季)收6000稻穀,現在幹稻穀每斤1.3元左右,收入7800元。另外再種2畝玉米,玉米畝產1400斤左右,目前幹玉米,每斤1元左右。收入2800元。

合計收入11600元。

農民種這些也付出了很多勞動,可這點收入根本無法支撐一家人的開銷。

所以很多農民不願意種糧。

下面幾種辦法可以考慮

1.提高種置效率,減少耕種時間,收割時間,更多的採用機械化種置。普及種置技術。減少人力。

2.國家補貼,這個國家已實施多年,對農民耕種的土地,每年有一點補貼。

3.降低種置成本,肥料,種子的成本。

4.60歲以下的農民在不農忙時在附近打打零工,做點小生意,增加收入。希望給他們更多的增加收入的機會。

5.通過土地流轉,讓種置大戶全面種置,種置大戶有更好的種置技術,更先進的種置設備。

我們農民,大部分還是很珍惜國家給的承包土地,都在辛勤的耕種,為這些勤勞的種糧農民點贊!






鄉村五娘


這個問題我有親身經歷,種地確實沒有打工掙錢。一個農村年輕人從解婚到有了自己的孩子也可以說見天就是給錢過日子。沒有錢小日子轉不開圈,沒有錢孩子進不了校門,不僅要考慮孩子的今天,還要考慮孩子的明天和後天。因此”錢”對一個小家庭十分重要。

一、五年前我在上海一家零部件加工廠上班,當時每月工資才3600元。雖然錢不多但滿可供應小家庭生活需求。孩子上學、吃飯穿衣、小車燒油、小孩零用花銷等,除此之外每月還能存儲千千元。後來不行了,家裡三番五次電話崔促,叫辭工回家耕種田地、說是回鄉種地還有補帖,好莊稼也不少賣線。而後我也前思後想,咱是農村人,農村人就該安分守己,如果在家種地能顧住家庭開銷何必在外流浪呢?時隔不久我帶著全家老小抱著綠色的稀望回到了闊別多年的家鄉,沒想到在家種地掙錢比打工掙錢還辛苦呀!




二、我是五年前解的婚。成家不久家裡分給我三畝旱田讓我自立門戶過小家庭日子。這一來我才真正知道當農民的苦衷。我才真正知道一畝地能打多少糧食,我才真正知道一畝地需要投多少資投多少工。我敢向吃我種糧食的人宣佈:我種的糧食可不只值塊塊錢斤,甚至一斤給五塊錢我都不願幹。在我種地三年來,我幾乎沒有歇過腳,一年四季從種到收幾乎天天泡在田地裡,騰茬、耕地、耙地、播種,莊稼苗出土了,還得專業看護澆水,施肥、打草、治蟲,冬天凍指頭夏天汗水流。況且農村莊稼活是一波挨一波、一環套一環,懶惰要吃大虧,偷懶少打糧食 。到頭來我才知道一畝田小麥玉米產量分別最多隻打一千來斤,一畝地一年秋麥兩季除去投資只能收入1500塊錢,一年時間收入1500塊還不朝我上半個月班。掐掐算算不識數的人都知道是打工划算種地划算。



三、有人說大多農民都不願種糧應該用什麼辦法解決?以我看解決的辦法很多很多,至於當農民收入低糧價低,城鄉差別大、工人農民貧富差別大,土地荒蕪多各種現象上邊完全知道。只不過當農民說的話都不管用,也沒人採納你的意見,我還去打我的工,沒糧食吃也到市場掏錢買,自己顧住自己就行了天塌壓大家,不考慮那麼多。


農村土秀才


我是農民出身,過去做農活確實辛苦,都是人拉肩扛,生產隊,大隊要派工修水庫,挖溝渠,現在說實在的農民沒有工廠辛苦(其它地方怎樣老夫不曉得,本地確實如此),畢竟現在只有承包的那點田這是其一(我村人均八分田),機械工具比過去多了,這是其二,又沒有了派工,國家補貼還多,就說我五十多的堂兄過去搞泥水匠的現在基本上不做了,就在家流轉了二十幾畝地專業種田了,就是嫌田少。


李老夫63931468


我認為,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分田單幹的土地零散,不能形成規模化和大型機械化的糧食生產,造成糧食生產成本高、種糧效益低;二是計劃生育造成的人口老齡化、社會青壯年勞力不足,出現的社會勞動市場與農業種糧生產爭人(勞動力)的問題!我認為解決的辦法只有一種:實行土地集中,恢復人民公社化管理,推行規模化、大型機械化生產,減少勞動力用工,達到糧食生產成本下降,實現種糧效益提高,才有可能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才能改變目前中國糧食生產的現狀!


順林514988


農民不願意種糧食的原因有很多種因素,最主要的是糧食一直低迷,賣不出好價錢,才導致了種地不如打工的觀念。還有就是在農村沒有經濟來源,不出門打工可能養兒養女都成是問題。現在要做的,就是政府部門要鼓勵農民回家創業,給農民優惠政策。有些地方農村發展的還比較好,個人認為農村發展前景一片光明。




農民自不凡


農民之所以不願種糧了,原因很簡單,就是糧價太低,種糧不賺錢。曾幾何時?種糧是農民的本分,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但是今非昔比,每家每戶那幾畝地,已經滿足不了農民家庭的需要,土地對農民已經失去了吸引力。這種情況可以說開天闢地頭一回。但是,這並不完全是壞事,這是一個社會轉型過程中必然產生的矛盾。

那麼,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這個矛盾呢?1,通過大力發展城鎮化,加快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這也是國家推進城鎮化建設的目標之一。只有減少農村人口,使農業經營者佔有更多的土地資源,才能解決農村人多地少的矛盾,從而提高收入。

2,發展農業規模化,現代化生產經營,才是農業的根本出路。農村人口減少了,人均佔有土地多了,就可以改變現在這種小農經濟模式,大力發展家庭農場,進行規模化經營。這也是國家正在試行的新路子。但是,由於生產關係,糧食價格,土地狀況等因素的制約,現在有些種糧大戶經濟效益並不好,棄租欠費的現象時有發生,這就需要政策層面的支持和保護。

3,加大農業補貼,對農業生產投入真金白銀。在糧價如此低迷的情況下,即使規模經營,也是獲利微薄,何談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如果提高糧價,勢必增加普遍老百姓的生活負擔,帶來一定程度的波動,這是大家都不願意看到的。但是既要保持糧食低價位,又要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唯一的辦法就是加大農業補貼,使種地有錢賺,農民才能不拋荒土地,才能讓土地多打糧食。這也是發達國家實行多年的農業政策,同樣適合我們的國情。

以上是個人觀點,您有什麼高見?歡迎批評指正。


十里八村眾鄉親


農民辛苦種糧食,收入不如打工,導致大部分農民不願種糧,你認為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

其實,這個問題並非無解。

農民辛苦種糧,收入不如打工,這是現實存在的問題,解決的辦法就是騰出人手,出去打工。

出去打工,似乎又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青壯打工去了,家裡的土地怎麼辦?

家裡土地的種植問題,有兩種解決方案,一是繼續種植,一是流轉出去,給一些土地承包大戶耕種。

第一種,一個家庭裡,青壯勞力出去打工了,家裡總有老人留守。如果這些老人,身體沒什麼大問題,不用說,這些老人都會自覺的擔負起種地的責任。

再者說了,現今種地,早已不是肩挑手推的年代了,一些特別重的體力活,大大減少了,相較而言,機械化程度已大大提高了,只要身條件允許,老人們還是能夠勝任的。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想出去打工,家裡確真無人耕種田地了。這就可以考慮把土地流轉出去,由那些種田大戶來耕種。既可以得到部分土地流傳的承包費用,又可以安安心心地在外面打工掙錢。

有些地方,有些人,土地流轉出現難點,我覺得大部分情況,是因為土地的原有承包者,太“貪”心,總想高價流轉。

其實,這個問題,要設心處地的反過來考慮一下,你得讓流轉者有利可圖才行。要價高了,對方沒什麼利潤的話,當然不肯包你的地了。

這裡還有個問題,就是,儘量別置氣,把地閒荒起來。

因為,土地閒荒時間長了,再復懇起來,就困難重重了。還有,有關部門也不會對這個問題不聞不問,到時候,真要被收回承包經營權去,就因小失大得不償失了。

土地是農民的生存基礎,外出打工也有成功和失敗兩種可能。成功了,一切都好,萬一失敗沒掙到什麼大錢,將來再回農村,至少還有幾畝田地一一這是底線。


笨刨


小編提到的這個問題,大多數人都知道。現實社會是怎樣造成的這種悲劇。優起重要,一個是糧價。第二是各地發展不均衡,第三是一代人養了不重視農業該子們。因為農民的出路就是學習。從古至今,要想出人頭地,只有努力學習,慕個一官半職。還是當個工人,就能拿到現錢是真。可是農業都是有個季節性的,投資的收益又不穩定。隨說是國家也重視了,可是光靠種自己的幾畝地還真的不好養好自己一家的生活起具。一個孩子從小到大需要花費多少。修房子,結婚,從小孩出生的,是自然分娩,從接生婆,到鄉鎮醫院。再到現在婦幼保健院,從前的一碗雞蛋茶。到現在的好幾千,還是正常的,如果是早產,還者是有不順利的,大家都可想。這是最小的事吧。一般家庭條件的不借別人的。可是那幾畝地的收入能付起這項收費嗎。別說其它的老人,上學了,隨然小學勉費,可是任家的孩子吃的零食錢得多少,農民都適應了嗎。誰敢說沒個頭疼發燒的,你敢進醫院。從前也就是兩三元,現在報銷後還得十幾塊。發展不均衡,攀比越來越嚴重,也不能說有錢人代壞了。也不要說誰中用,地是越種越少。糧食是畝產太高。農民身體健康是越來越好,可是誰會用起顧工的人少。投機取巧的人多了,科技人員腦子真好。失業下崗的人多了。從人愛工作,到大多數人怕工作。有多少社會像想的發展到今,毛錢有人用卯。一斤小麥到麵粉。從篜饃到買饅頭。真正出力人還是自己做,不出力人一個都吃不了。出力人顯小,甚至五六個吃不飽。這種現實生活知道不知道。所以有錢人吃的少,可是劃錢多了。不說了,要改變靠政策好。看怎樣計劃了。


海闊天空174419355


我是農民的兒子,也是地道的農民工,曾經也在村支部任過支書,現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農民種糧食和現在的經濟接不上軌,就是種田一點資不投!!所產的作物和市場價格低,也滿足不了,現在的生活節奏!!有這麼一個例子!!一斤糧食價格還不如一平況泉水!!!????我認為種糧食掙錢!!好難!!就是流轉到少數人手上!大多的農民還是不好過!!我有一個大膽的想法!!能不能把!糧油鹽都做一個計劃經濟!!讓農民和廣大城鎮市民同等!!比喻!!按農業戶戶口。耕地面積!給出一個指標!!就是假如1人完成糧100斤,,1.畝耕地一年完成500斤!兩項加一塊600。就可以享受每月固定工資!!每年完成後到退休後也拿退休金!!沒有糧食的可以到有糧食那裡調!他們自願交易!!也就是國家不對農民定價收購糧食!!只收任務!!每3到5年按市場所經濟現狀做調整!!這樣就沒有田地荒廢!!勞力也會合理分配!!!大多數人生活平等了!!想不勞而獲的人也沒有了!!。就講這麼多了!哈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