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面對當今大量耕地無人種植的現象,你認為未來“農民”一詞會消失嗎?

用戶104407312849


面對當今大量耕地無人種植的現象,你認為未來“農民”一次會消失嗎?

隨著現在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民放棄了自己的土地,將自己和家庭融入到城市,成為城鎮居民。這就使得農村出現大量耕地無人種植的現象,還有人開始為農村的未來擔心,認為以後“農民”一詞會消失。

作為一名一輩子呆在農村的真正農民,我認為未來“農民”一詞並不會消失。

  • 農民會逐漸變成一種職業

隨著農村經濟水平和生產力的提高,農業種植會變得越來越規模化和機械化,農民也會從目前的一種群體漸漸地轉化為一種職業。以現代農業高度發達的美國為例,雖然兩國的體制不同,但未來農村人口減少加上十八億耕地紅線不動搖,必然會使得一部人走上職業化道路,成為新型的職業農民。

由於未來農民的職業化,使得農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增加,農民能夠獲得更多收入,通過在土地上種植就能養家餬口或者發家致富。同時職業化道路,也有利於農民掌握住市場,獲取到更多的利潤。

  • 只要有土地就有“農民”

人生存就要吃糧食,要糧食就必須種植土地,而種植的土地的只能是“農民”這個職業群體。即使以後人們將“農民”一詞改為其他名詞,也改變不了其為農民的本質。

農民一詞本身就是指長期從事農業生產的人,農業作為工業和第三產業發展的基礎,不論何時都不可能消失。這樣就會有長期從事農業生產的人,也就是說只要有農業的存在就會一直有農民存在。

此外雖然目前城市化進程演變的越來越快,但其實在一些發達國家已經出現了逆城市化現象,即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開始轉向農村。現在在我國一些地方,也有城市戶口花費大力氣遷往農村的現象。這是因為一些人厭倦了城市裡的快節奏生活,且自身也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故想過回農民的生活。

  • 農民現在也有更多的選擇

大量耕地無人種植的現象,一方面是大量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的結果;另一方面是現在農村經濟的發展,使得廣大農民有更多的選擇。如現在不少人仍然保留著農村戶口,在城市裡打工,但這些人老了仍然會回到農村從事農業生產。

其次,現在農民含義的範圍更加模糊,即使是那些在外從事工作但保留著農村戶口的人也被稱之為農民。但其實這些人沒有從事農業生產,嚴格上來說是不能被稱為農民。

“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雖然很苦,但其實只要一直能擁有自己的土地,並且能在土地上耕耘,作為一個農民我還是覺得很幸福的。當然,如果有機會能到城市裡,我也會選擇去到城市,一方面是為了更好地發展自己,另一方也是為了讓子女未來的生活更加美好。


愛茶者九號


大量耕地拋荒對個別村莊而言確實存在,但不是普遍現象,不能以偏概全。耕地拋荒的原因是:

1.地處偏僻,缺水,耕種困難,成本高,種植無利潤,所以,耕種白費力氣,不如讓它荒著。

2.農村青壯勞動力絕大部分離家到城市打工去了,在家的都是一些老人和小孩,無力耕作,所以田地荒廢。

3.土地流轉,大戶承包,政府獎勵是解決耕地拋荒的必要措施,是機械化、自動化、規模化經營的必由之路。

"農民"將成為職業農民,成為農場主,"農民"這個詞也不會消失。


夕陽紅155908541


隨著城市生活節奏的加快,年輕人的快速成長,我相信農民在不久的將來肯定會消失。

我不太瞭解別的城市,就說一下我們這吧,我們這裡一年中兩季度的糧食,麥子和玉米。

每年的收成都不是很好,在加上今年天氣乾旱,小麥早早就乾透了,就連收割機的價格都比往年便宜一半。我們這裡地下水資源匱乏,沒法打井,只有靠天吃飯,今年山東是真的旱!

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下雨,小麥都收完快一個月了,大多數人現在玉米都還沒有種。我也特別問了一下身邊的叔叔嬸嬸,都說種地不掙錢的。還給我算了一下,兩畝地能一季度能掙個一兩百塊錢,還不能算上自己搭的時間,不如自己打一天工掙的多也。

以前我們這裡就有好多耕地無人種植,更別說今年太旱了。老一輩的人都不想種地了,更別說我們這一輩了。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些幫助,感謝大家的觀看!


農村小利利


面對當今大量土地無人種現象,你認為將來“農民”一詞會消失嗎?

首先我認為當今大量土地無人耕種現象並不普遍。這種現象只存在於一些人均耕地面積過少,農戶家庭擁有耕地量太少的地區和一些山區耕地不能形成規模和土地瘠薄的地區。前一種把勞力精力放在家庭承包耕地上划不來也沒有大的利益,維持不了家庭生活,所以不得不放棄家庭承包耕地的耕做。這些地區的土地轉包或不轉包對一個家庭來說都沒有太大的利益得失,因而出現了土地無人種的現象。後一種不論地多地少,耕種家庭承包地也沒有多大利益,也只能選擇棄耕。而且這些土地因為本身在種植中沒有大的效益,也是不能有效的流轉再包,也導致土地無人種的現象。但在土地耕種條件好的傳統農業區,基本沒有出現土地沒人種的現象。雖然當今種地收入極低甚至說沒有什麼收入,但種地能維持農民家庭基本生活也是很現實的。畢竟安居生活比東奔西跑要安穩得多。在外打工雖說比種地掙的多,但在外打工是“端人的碗受人的管”,有些有特別個性的人過不了這種生活,還是選擇在家種地。這一點也從國家權威部門公佈的我國糧食總產量數據中顯示出來。

儘管如此,我們國家農村社會實際種地人口減少,尤其是農村沒有年輕人口種地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也是一個普遍的現實。現在不管是哪種地區,種地的都是一些年齡較大的人。這樣就面臨一個很現實很近距的問題:現在仍在堅持種地的這些大齡農民都不能種地的時候,農村的土地誰來種?很顯然,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不可能離開糧食而存在,要取得糧食就必須要有土地耕種,必須要有農業,有農業就要有從事農業耕種的人。從現在到之前,從事農業的人在我們國家叫農民,而且在新中國的長時間裡,國家把公民分為農業戶口和非農戶口,農業戶口的公民叫農民。現在國家擬取消兩種戶口的劃分,統一為國家公民,但農業和其它非農產業的性質並不能在根本上改變,農業還要有人來做,到那個時代,從事農業產業的人究竟是不是仍叫農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從業的方式和農業農村存在的方式。既使農業從業者仍叫農民,但此農民己非彼農民,未來的農民與歷史上和現時的農民己經有了天壤之別。也可能出現一個新詞代替農民稱呼。總的農業不會消失,農民消失也只是一個名詞稱呼,從事農業的人不會消失。


老百姓寧




西門觀點:大量耕地無人種植是信口開河,未來‘’農民‘’一詞不但不會消失,而且會更加響亮。

首先否定題主所說的‘’大量耕地無人種植‘’。大量是什麼意思?如果用百分比表示,應該至少是百分之六十以上吧。

那麼,中國有18億畝耕地,每年至少保障16.5億畝在耕,別說百分之六十,即便百分之十也要1.8或1.6億畝耕地無人種植,這不是信口開河是什麼?

其實,題主所說的叫‘’撂荒‘’,真正撂荒的耕地是很少的,應該是處於偏遠山區,自然條件很差,地塊特小,土地非常貧瘠,坡地,而且大部分是農民自己開墾的荒地,而且有一部分栽了樹退耕還林。真正的比較好的土地,農民是捨不得棄耕不種的。

再說‘’農民‘’一詞會不會消失。我認為不會,而且永遠不會。只要種地,就是農民,即便自己不種,只要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一部分收入來自土地,就是農民。



未來,種地的農民有兩類:一類是大型農場,種糧大戶,農業企業和公司,家庭農場,種地在五百畝、千畝以上的,這類農民應該叫產業農民;一類是地處山區,地塊小而多,不宜集中連片,不宜大量流轉的農戶家庭,這一類農民還是以前的農民。

中國能不能順利進入小康社會,主要在農村,在農民。農村面貌沒有改變,農民收入沒有提高,農村居住環境和農民生活沒有改善,就談不上小康社會,只有農民達小康了,中國才能全面進入小康社會。

隨著國家對農業、農村、農民三農的更加重視,投資不斷增加,未來的農村面貌會煥然一新,農民的居住環境和生活水平會進一步提高,城鄉差別會逐漸縮小,‘’農民‘’一詞不但不會消失,而且會叫的更加響亮!

謝謝您的關注,期待您的看法!


西門白甫


不會沒人種地,我們地處黑龍江的山區,雖比不上平原土地的遼闊但也是大面積的黑土地,糧食也很高產,每年種地就兩三個月的時間,並且機械化程度很高,人工很少的投入,收入還不錯,出去打工一年要幹三百多天沒有種地自由自在。

就算七零八零後還會有種地的,以後農業的發展更會機械化,只要乎操作系統就可以,去年周邊好多用飛機噴藥,一個村有幾個年輕人將來就可以種全村的地。不種地都去打工嗎?將來打工也不會好做,智能的出現會有大量的剩餘勞動力,相信會補充到農村來發展。


高山流水28996171


根據你提出的問題,我只作簡單的回答。

雖然說當今有大量耕地無人耕種而荒蕪的現象,但永遠有種地的農民,農民就是種地的,隨你以後怎麼叫,糧食就是農民種出來的。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的慌”,不信你試試。過去農民根本沒有種地致富這麼個概念,種地完全是為了解決餓肚子這個問題。二萬五千里長徵,有多少人就是因為沒有糧食而沒有走完,南泥灣開荒的359旅也為當時的形勢作了很大的貢獻。有糧就穩,無糧則慌,糧食的重要歷代都有典範,”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麼。

試想,假若農民都不種地了,世界又會怎麼樣呢?有時真的不敢設想。我常常一個人靜思,現在家家戶戶已沒有了過去的存糧習慣了,盆子瓦缸也扔掉了,我常為此擔心,一旦、、、那可怎麼辦,很多人譏笑,說我太多心了。其實我也知道,國家實行的儲備糧,就是這個作用,一切的一切,國家早為我們想好,我們應知恩知足才是。

農民朋友們,種地是我們的本份,種好地多打糧就是為人類作了貢獻,要相信種地可致富不會太遠了,耕耘就永遠有希望。





李增喜3


我一直堅持我的觀點,土地拋荒現象是有,但只是個別的存在。

很多人在大肆炒作什麼“大片”、“大量”,甚至說什麼“萬畝”等等說法,純屬別有用心。

在我農村老家那個地方,青壯勞力也出去打工,但是土地沒有一畝拋荒的現象。

家庭裡總會有人在家,土地由這些留守在家的人耕重。雖說掙不到什麼大錢,可總比拋荒要強的多。

既便有些家庭真的沒有條件在家耕種田地了,他們就把土地流轉給一些種田大戶耕種。

這樣,既不誤外出打工,又有一塊轉租費的收入,土地還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既便到將來,土地不管用什麼方式來耕種,總還是要人去管理,所以,農民詞不會消失。


笨刨


現在的媒體真能造謠,哪有土地撂荒的事兒啊!哪有地沒人種的呀,我們黑龍江農村大面積的土地都實行現代化了,沒母的轉包費都在400元,到500元以上,每垧地的承包費已經達到8000元左右,農民都搶著種地,哪有撩黃的土地呀,媒體造謠,有的人跟著瞎說,把沒有的事說的好像真的一樣,不良媒體太混蛋了,在我們黑龍江農村,不存在土地撂荒現象,沒上地的承包費快達到一萬元了,所有的地農民都搶著做,沒有一塊兒撂荒的,除非地塊太不好,不打糧,那也沒有聊黃的呀,不良媒體造謠瞎說,混蛋




137965修德忠


耕地撂荒現象主要在南方地區農村,一些農戶三、五畝或六、七畝左右的田地,山區撂荒現象特別嚴重,這些撂荒的耕地大都是大集體年代辛苦開墾的沃地良田。平原地區也存在小片小片地撂荒,這些地區青壯年一窩風跑到城裡打工了。

我們沿途中發現,有些田地長滿了野草,草叢中時隱時現著逝者的石碑,承包地變成了私人墳地;有些田地栽了點樹,成為平原田地中的奇特怪景;有些田地一片水畦長滿了水草。

沿路走著看著,我們特別地傷感,田地裡僅僅有三三兩兩的老人在耕作,這是農村嗎?這是農民嗎?這是現代化國家的農業嗎?"農民"一詞真在消失嗎?人多地少的十四億人口大國,按理說應該是寸土寸金!祖祖輩輩農民從不計較種糧得失,祖祖輩輩農民祈盼著有田有地五穀豐登,因為他們知道這是天職和使命,這是格局和傳承,這是人類生存之根本!與祖輩比與過去比,現在農村人真正翻了身,除田地外允許打工、開店、集市貿易和做生意等,農戶已成為多渠道收入綜合體,但不能撂荒耕地呀!拋棄主業呀!因為這是國人賴以生存的根基,如果國家糧荒通貨膨脹,你掙再多的錢還是錢嗎?農村富餘人員可以出去打工,但不能一窩風呀!甚至許多五十多歲六十多歲的農民年年跟風往外跑,我們的村鎮領導幹部究竟在農村忙些什麼呢?

我們不明白當代農村人究竟怎麼了?天天喧囂著種糧不賺錢!天天喧囂著國家養老!天天喧囂著糧食漲價!天天喧囂著社會不公平!

等著五保低保吧!等著扶貧吧!等著地裡長金子吧!等著發退休工資吧!等著國家免費餐廳吧!

坦率告訴你,等到最後像委內瑞拉一樣,拿著鈔票去垃圾桶裡找食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