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外貿出口不容易,內需拉動靠誰?農民,工人,還是富人呢?

方伍1993


前幾天剛看了某上市銀行的年報,該行1.8%的金X花客戶資產餘額佔到81.2%!這是什麼概念,說明財富的集中度高得嚇人,在這樣的情況下,內需拉動靠誰?答案是農民、工人等不太富裕的人群!絕不是富人!

中國經濟增長曆來有三駕馬車的說法,投資、消費和出口。現在出口受阻,另外兩匹馬就要發力了。邏輯上講,中國有14億人口,人均消費1000元就是1.4萬億,人均消費10000元,就是14萬億,所以,這是一個多麼龐大的消費市場。但是在今年整個特殊的情況下,除了富人,其他階層的消費都會遇到問題,那麼政策制定上如何才能有效拉動內需呢?

首先,富人的消費能力最強,基本上不受大環境的影響。

對於一個富豪來說,即使在某些比較困難的時候,也不會影響他的消費水平。而國家的刺激政策往往很難對這一類人起到刺激作用,所以我們看到美國發錢不會給年收入在42.5萬美元以上的家庭發錢,因為發個幾百或者1000美元對於這樣的階層,基本上沒有什麼用。

其次,中產階層的房子、車子都有了,對他們的刺激應該是旅遊和娛樂方面

據統計,中國目前大概有3-4億的中產階層,這個階層通常在住房、汽車等大宗商品房的支出已經定型,他們更多的需要往往是旅遊、文化娛樂、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所以對於這類人群的消費刺激要找準穴位才行。因為這部分人其實生活壓力往往也是最大的,如果他們憋著不消費,可能還不如中低收入人群更有消費的爆發力。

再次,近10億中低收入人群是拉動內需的主力軍

如果有關部門研究得深入一些,會發現這部分人群的消費潛力非常大,但是想讓大家消費,首先就要讓大家手裡有錢才行,直接發錢、發消費券是一個辦法,減稅也是一個辦法,出臺針對某一些行業或者某一類產品的鼓勵消費政策也是辦法,因為這部分人口總量最大。如同上面提到的,一人消費1000塊,就有1000億了,一人消費一萬塊,那就是10萬億。這已經比很多國家的一年消費總額都大了。


投資和理財那些事兒


出口、消費、投資,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目前形勢來看,都不樂觀。

出口是拉動經濟的重要力量,近幾年由於對外貿易摩擦不斷,加上全球經濟缺乏增長點,我國出口一直面臨著挑戰。而今年第一季度受全球疫情肆虐的影響,國外需求端萎靡。通過最新披露的數據來看,今年1-2月份,我國出口、進口均呈現負增長。而來自海關總署的數據來看,前兩個月我國出口總額僅為2924.5億美元,下降率17.2%。部分地區的部分企業已經出現海外訂單取消、削減等現象。而出口端的萎靡意味著出口這駕馬車對經濟的促進作用有限。

(圖:外貿受國外疫情影響嚴重)

我們再看投資領域:投資領域最立竿見影也是最有效的領域有兩個,一個是基建、一個是樓市。

在3月初,各地疫情防控進入尾聲的時候,各地就紛紛出臺了“新基建”計劃,其目的就是長線佈局、拉動經濟。從公開的數據來看,各地新基建項目投資總額超過30萬億,項目不僅涵蓋了傳統基建,同樣涵蓋了包括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在內的多領域“新基建”。這將會是未來幾年拉動GDP的關鍵投資之一。

(圖:新基建上馬)

另一個投資領域:樓市。樓市的投資比較微妙,因為樓市既是拉動經濟的增長點之一,又關係到民生問題,因此在平衡經濟增長與民生之間難免會出現矛盾。而我們也看到,在疫情以後,多地也試探性的想放開樓市,但是最終都被“房住不炒”的大方針打住,因此,樓市對未來GDP的拉動作用也十分有限。

最後一駕馬車就是“消費”了!疫情結束後,各地都意識到消費拉動經濟的重要性,多地先後採取向民眾發放消費券以促進消費的措施;還有地方官員主動走進餐館就餐,以身作則引導民眾消費。

(圖:杭州發放消費券)

其實從消費角度來說,除了以發放消費券或者引導消費的方式外,另一種促進消費的方式就是從源頭抓起,也就是增加居民收入和穩定就業率。受前期疫情的影響,目前的現實問題是個人收入有所降低,失業現象也亟待解決,如果能從這兩方面入手,相信消費會是今年拉動經濟的重頭戲。

結語

從以上分析我們能夠看出,目前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問題還有很多。出口端受國外疫情的影響週期會比較長;投資端來說,新基建是一個突破口,樓市基本上不會有大的方針變動;消費端應該是今年拉動經濟的重頭戲,如果能切實提高民眾收入和穩就業兩方面入手,必將給“消費”如虎添翼。

評論點贊,腰纏萬貫;關注老劉,越來越牛。


中年老劉聊財經


內需拉動靠誰,答案很簡單,全國人民。


收入水平決定消費層次,不同的人收入有高有低,消費有多有少,都在消費,都在為國民經濟做貢獻。


如今工人和農民的界線已經日益模糊,或者說農民已經成為最大的工人群體,任勞任怨,拿著低福利,幹著最長的工作時間。從創造社會財富的角度講,農民恐怕才是真正創造了最多社會財富的一群人。


衣食住行每個人都離不開,手裡有了錢,就可以增加各類消費,比如在外面吃飯,比如到娛樂場所遊玩,比如開始一場旅行。


收入越低的人,消費往往越是集中在人的剛性需求上,尤其是吃飯。某種意義上來講,吃飯支出佔收入比例越高,說明收入水平越低。


農民和工人實際屬於收入較低的群體,農民工雖然看起來有時候能月入上萬,但是工作不穩定,收入不穩定,年老後養老金百元左右,一生的收入遠沒有工作穩定養老金又高的人多。


富人雖然消費能力強,但是在房產、汽車上佔比較高,還更喜歡向國外輸送財富,比如國外旅遊、國外購物、送子女留學、在海外投資等等。從這方面講,富人為其他國家經濟增長做得貢獻無人能及。


財智成功認為,中低收入人群才是消費增長的核心。


中產階級消費相對固定,部分群體已經開始向國外輸送財富,拉動內需的潛力相對有限。但是中低收入人群一旦收入增加,消費基本都會集中在國內。


可惜的是,中低收入人群在社會分配體系中處於絕對劣勢地位,有好的機會不容易輪到,貨幣洪流滾滾而下,真正流到身邊的時候已經所剩無幾了。


所以拉動內需本質上還是先有雞先有蛋的問題。手裡有錢的,鼓勵消費,但是要給他們信心。手裡沒錢的,要想辦法讓他們有錢,這就需要穩定就業,穩定民營經濟了。


就業穩了,收入穩了,內需也就能拉動了。要想驢子跑,先得有草來餵飽。


財智成功


要有應對更困難局面的準備,短期政策應集中於“恢復”“救助”“避險”

國內疫情已經控制住,開始打掃戰場。經濟前所未有地幾乎停擺了一個多月,三月份逐步恢復,一季度仍會一定幅度的負增長。原來估計,二季度恢復正常增長,三四季度加一把勁,有可能大部甚至全部補上一季度的增長缺口。但從近期情況看,美歐等國疫情進入加速上升階段,政府應對由前期的寬鬆模式被迫轉為某種嚴控模式,經濟部分或幾乎全部出現停擺。美歐二季度負增長已成定局,全球經濟進入衰退,問題只是多大程度。資本市場大幅下跌後,是否引發金融危機乃至經濟危機,還需要觀察,但可能性明顯上升。除發達國家外,發展中國家經濟會不會出大的問題,也需要關注。

  另一個不確定性是,在海外疫情應對模式下,即使回落,恐怕難以像中國這樣短期內清零,會不會出現一個長的尾部。若如此,疫情將會延續到下半年,甚至跨年度,對經濟的衝擊就不是短期的。

  全球經濟衰退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不可低估。如果說疫情對經濟的第一波衝擊是一季度的階段性停擺,第二波衝擊將會是此後兩三個季度的外貿大幅下滑,或許還有金融衝擊。這樣對大的增長格局需要重新評估。在全球經濟深度衰退的背景下,中國經濟能夠穩住,保持一個適度的正增長,就是很大的勝利。

  這次疫情引起的經濟下滑與以往由於經濟內部出問題導致的下滑明顯不同,短期經濟政策要對症下藥,集中於“恢復”“救助”“避險”。

  “恢復”就是把被疫情打斷了的產業循環和經濟秩序恢復起來。近期復工復產中的困難,有人說是需求問題,有人說是供給問題,其實兩邊都有問題,因為循環鏈條被打斷了。“救助”是幫助那些處境艱難、甚至日子過不下去的企業和個人,重點是中小企業和低收入人群。這也是恢復經濟秩序的一個部分。“避險”就是防控經濟中已有結構性矛盾可能引起的風險,防止老矛盾引出新問題。

  當務之急是儘快恢復正常產業循環和經濟秩序,重點是使受衝擊最大的服務業轉起來。對疫情已不是當初的未知狀態,應能說“可防可控”了。重點放在防止外部輸入上,即便出現個別病例,應完全有能力控制。要把防止把過度防控等同於政治正確的傾向。

  貨幣政策應注重兩個目標,一是經濟運行保持充足的流動性;二是適度降低融資成本。近期央行已經採取諸多有效措施,下一步還有較大政策空間。這一點與西方國家有很大不同。財政政策應致力於紓困,通過減免稅費降低中小企業的固定成本,對疫情衝擊大的群體、低收入群體,特別是無工作即無收入的人群,可以採取直接發放貨幣補貼的方式。

  以往遇到經濟下滑,習慣的做法是政府拿錢搞基建,以提振需求,但這種傳統刺激辦法對上面提到的“恢復”“救助”針對性不強,而且通過增加負債搞基建項目,還會加大地方政府已有的債務風險,並非“避險”。

新基建前程遠大,但要遵循市場規律和產業規律

  近期熱炒的“新基建”,與中央原有的提法相比,已大幅擴容。要防止把新基建當個筐,什麼都往裡裝。

  新基建的內容,有關媒體列了七項。城市軌道交通、特高壓其實是搞了多年的老基建了。城市軌道交通,也就是通常說的地鐵,改革開放前就有了。前幾年有的地方軌道交通項目被國家叫停,原因是超出實際需求且負債過高;特高壓優缺點都較明顯,此前也有不小爭議。把這兩項算進去,確實勉強了。5G和充電樁很有前景,但要與服務對象的增長相適應。5G應用已經起步,但深度使用需要垂直領域應用場景的逐步拓展,這一點華為的任正非先生有清醒認識,說的很到位。充電樁所服務的電動汽車面臨著補貼退坡,當下正處在一個發展的瓶頸期。至於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都屬於信息產業或其中某個細分領域多少具有平臺特性的部分,貼一個“基礎設施”的標籤未嘗不可,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可稱其為數字基建。

  重要的是,一定要明確作為新基建主體的數字基建與“鐵公機”類的老基建在技術屬性、投資方式和運行機制上的明顯區別。

  首先,數字基建基本上(如果不是全部的話)不是公共產品,是企業經營的商品(或經濟學所說的私人產品),而老基建大部分屬於公共產品或準公共產品;

  其次,相應地,主要由企業投資而非政府投資建設。企業投資就會有硬的預算約束,要講究投資回報;

  再次,也是非常重要但很少被提及的一條, 新基建大都是成長中的新技術,技術路線和市場前景不確定性強,投資風險更大。一旦選擇失誤,大量投資就可能打了水漂,所以較多采取風險投資方式。政府最好不要直接插手,交給企業和市場選擇才是明智之舉。相比之下,老基建雖然也有低效率問題,但通常確定性強,比如從市區到機場,修一條高速路不會錯到哪裡去的。

  把這些問題說清楚了,政府在此過程中應該做什麼也就清楚了。新基建前程遠大,真心要把新基建搞好,首先要給其營造一個正常的發展環境,主要是企業自主決策,市場起決定性作用;政府不直接干預,不添亂,多包容,重點促進和維護公平競爭,提高監管水平,提供有效信息服務,提升相關人力資本。

  以數字基建為主的新基建,本質上屬於新技術驅動的新產業,發展快一點還是慢一點,要遵循市場規律和產業規律,不大適合作為短期刺激政策工具;要防止一哄而起,“運動式增長”,留下一堆無效投資和爛尾工程;也不需要受到某種產業政策的照顧,拿補貼、吃偏飯,搞出新的不公平競爭;少一些概念炒作,多一些專業深度研究,即使資本市場需要概念,也應遵守客觀、專業、審慎原則,否則投資者是會受到傷害的。這方面以往的教訓太多了,如能有所汲取,將有助於把新基建這件好事辦好,在高質量時代有所進步。

著眼點、立足點要從刺激政策轉向結構性潛能

  經濟遇到困難就想到用刺激政策,除此之外,還有沒有更合理且管用的辦法?觀察和解決問題的思路要有一個調整。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經歷了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增長,過去十年進入增長階段轉換期,到2019年為止,增速還在6%以上;逐步轉入中速增長平臺後,今後十年,仍有可能保持5%-6%或5%左右的增速。這樣的增速明顯高於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前段時間討論中國經濟增速,一種觀點主張通過大力度刺激政策“保六”。如果中國遠高於發達經濟體的增速靠的刺激政策,那麼發達經濟體這些年空前寬鬆的宏觀政策至少也應該將其增速搞到6%以上。

  我曾經用一個例子說明宏觀政策的作用,假定宏觀經濟如同一個水深2米的泳池,水面會出現波動,宏觀政策可以使這種波動減小,但水深由2米變成1.5米或1米,或者反過來,由1米升到1.5米或2米,宏觀政策是無能為力的,而要靠結構性潛能。

  中國經濟遠高於發達經濟體的增速,主要靠的是結構性潛能。這種結構性潛能,就是經濟學上所說的後發優勢,通俗地說,是作為一個後發經濟體,在技術進步、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升級、城市化進程等方面的發展潛能。在中國高速增長期的相當長時期內,高增長靠的是高投資,而高投資主要由基建、房地產、出口等驅動。經濟由高速轉到中速,這些結構性潛能逐步減弱。轉入中速增長期後,需要有新的結構性潛能替代,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增長動能轉換。

  發達經濟體增長對宏觀刺激政策有更多依賴,因為它們的結構性潛能已經很少了,增長主要靠更新性需求拉動,如房子破了,需要翻修;汽車老了,換個新的,等等,靠邊際更新維持經濟增長。美國在發達經濟體中增速相對高一些,一是有創新,大部分創新首先出現的美國;二是過去一些年有移民,帶來了更多的需求和低成本供給。如果中國某個時候不得不主要依賴刺激政策維持增長,應該是已經進入低速增長期了。

  所以,對現階段的中國經濟,不論是短期內應對疫情衝擊穩增長,還是未來一個時期保持中速增長,著眼點、立足點都應轉到結構性潛能。我們還有結構性潛能可用,還沒有到山窮水盡、不得不主要依賴刺激政策的地步。任何時候都會有宏觀經濟政策,但在促進增長意義上,這類政策仍是短期和相對次要的,且應與結構性潛能相配合。平時都在講中國仍處在重要戰略機遇期,但一遇到問題還是盯住刺激政策,多少有點令人費解。正因為如此,調整觀察和解決問題思路是必要的。

我認為 靠大家 你說呢、、、、


金融獵手


今年外貿非常困難。經濟三駕馬車,瘸了兩架,消費、出口、投資。國家的策略現在是加大投資,新基建、老基建都要上,促進就業,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從而促進消費。

內需的拉動主要還是靠產品降價實現,如何實現呢?國家大發貨幣,持續降準降息,一旦大家錢都留在手上只會不斷貶值,那麼老百姓會想方設法使錢保值。特別是錢多的,要進行投資升值,不光是金融還有實體,爭取賺回更多的錢。

普通老百姓在投資刺激下,工作需求會增多,收入隨著通脹增加,很多大宗商品並不上漲,比如汽車,既然錢越來越不值錢,以前年收入5萬的變成10萬,在5萬的時候買不起車,收入到10萬後,買個8萬的車扛一扛還是買的起的。但是用這個錢買車就難了,以前買個好手機五千塊錢可能要花兩個月工資,幾年過去好手機還是5千塊錢,以前2個月工資才能買一部好手機,現在一個月工資就能買一部好手機了,消費升級了。

還有國家年年強調的脫貧工作,對於提高我們人均收入,特別是人的資源調動性非常大,從基本需求到小康,消費的提升對內需拉動也是非常大的。以前貧困時,只要吃飽其他的不敢想。後來解決溫飽了,路修了,就可以增加汽車消費,汽車多了,又可以建設加油站,又可以增加人工,再促進經濟發展。而富人再怎麼多賺錢,他吃用只有那麼多,當然對經濟貢獻有限。拉動內需就是靠工農階層。


鑫哥stock


很抱歉,在你的選項中沒有答案 或者說你的選項窄了。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大基建 ,比如5g。3月底國家第一批大基建資金啟動。


主觀和客觀


中美貿易戰以及疫情世界範圍的大爆發,給整個全球經濟鏈蒙上了一層陰影,尤其外貿出口產業已經非常明確不樂觀,而且還要持續下去,各國都在出臺相應的經濟刺激政策,去穩定經濟快速下行所帶來的市場風險,直指內需來拉動自身產業鏈,那麼靠誰呢?一定是要靠本土的全國人民舉全力度過難關,是的,工人也好,農民以及富人也好,都是其中的一部分,國家下半年的主方向應該就是維穩,無論是補貼還是刺激消費,都會圍繞民生問題進行政策上的傾斜!




理財超人


現在中國貧富差距巨大!百姓沒錢怎麼消費?我在央企工作(工齡三十八年83⃣️頂職)幹杌修組長.一個月到手工資三千五左右(五險二金除外)這點錢怎麼好意思消費.想換華為手機都不夠.真丟人、國家快快給我們工人漲工資.讓我們去消費.領導都是年薪一百七十萬(電腦上可查)中層都是六七十萬


用戶1785370238811


今年只有發錢,每人二千購物券,只能在實體店購買,可以代動三十萬億GDP,外貿不行,國內投入沒用(因人民手裡不是都有錢),因此發錢是人人有,買購力就上去了,而且限制半年用完。行不行,專家都發言吧,不要馬後炮。


用戶9808626390980


農民塞,還有一點血汗錢,還可以考慮怎麼給榨出來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