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縣長陔有三寶,不論哪個版本里,都少不了山芋棗

舌尖上的徽州(84)長陔三寶之山芋棗

司馬狂/文

徽州多山,然在叢山中,又屬歙縣水南的長陔嶺最是險峻。因為這份險峻,長陔嶺形成屬於自己的特殊生態,此間出產之物,比起嶺外來,那質量上確實強上許多。鄉間的文人雅士整理過後,遴選出箬葉、筍乾、山芋棗三者,謂之“長陔三寶”。這三樣稱為長陔三寶,是在《歙縣誌》有記載的,但坊間又有各種不同版本的三寶說,火腿、豆腐衣、茶葉三者經常替代掉箬葉。今天我們說的就是這三寶中的,山芋棗。

歙縣長陔有三寶,不論哪個版本里,都少不了山芋棗

深秋是收穫的時節,長陔肥沃的土地上,山芋藤碧油油的。明眼人,看著藤的粗壯,就能知曉底下蘊藏著的山芋絕對是個大且甜。鐮刀割下山芋藤,連枝帶葉一股腦兒全部捆紮好,那是家中飼養的土豬,最是喜愛不過的美食。小時候,我特別喜歡抱著一大捆的山芋藤,扔進豬食糟裡面,看著肥豬發出哼哧哼哧的響聲,吧嗒吧嗒吃得異常歡快。山芋這東西,容易種植,不需要怎麼打理,從果實到枝葉都能食用,真的是活人無數啊。

歙縣長陔有三寶,不論哪個版本里,都少不了山芋棗

歙縣長陔有三寶,不論哪個版本里,都少不了山芋棗

割完山芋藤的田地,光禿禿的。真正的寶藏還藏在地底下,如同白居易在《琵琶行》寫的琵琶女一般“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遲遲不肯顯露出自己的真面目來。老農揮起鋤頭,一鋤頭下去,嵌入土層,一使勁,掀起一片土,順勢一提,一個個碩大的山芋,就這麼顯出身形來。孩提時代,隨著父母一起去挖山芋,我的鋤頭總是不知輕重,一鋤頭下去,帶起來的通常是半個山芋。每每見此情形,母親總是會埋怨我一番。後來才知曉,這一鋤頭下去,真的是力道要恰到好處,這就是農人的經驗,沒有旁的法子能夠速成的。

歙縣長陔有三寶,不論哪個版本里,都少不了山芋棗

歙縣長陔有三寶,不論哪個版本里,都少不了山芋棗

挖回來的山芋,就著村口潺潺而過的溪流,沖洗乾淨。土灶臺上燒水,擱上蒸格,把山野間最是充滿泥土芬芳的山芋,置於其中,利用水蒸氣的熱能蒸熟。木柴入灶膛,只消時不時添上幾根木柴就行,不需要認真注意火候的大小。這時候,孩子們就會央著父母,往爐灶裡塞一兩個山芋,用火烤山芋來吃。後來,年歲稍長,不滿足於在家裡烤山芋。總有一群小夥伴,跑到山上,自己搭個簡易的“鍋鍋窯”,從地裡刨幾個山芋,點上茅草等物,專門烤山芋來吃。那烤熟的山芋,甫一入手,就燙得嗷嗷直叫,拼命在雙手之間來回顛簸。稍微冷卻一些,便強行剝開黑漆漆的山芋皮,大快朵頤。

歙縣長陔有三寶,不論哪個版本里,都少不了山芋棗

歙縣長陔有三寶,不論哪個版本里,都少不了山芋棗

煮好的山芋,趁熱剝掉外面的那層皮,削掉跟山芋皮緊密相連的那部分果肉,再用刀切成一塊一塊的,而後捏成扁扁的形狀。這是長陔人做山芋棗特有的流程,其他地方的山芋幹,大多保持切下來時候的本狀。唯有此間的人們,還會添上捏形的步驟,所以長陔出產的山芋幹才能被稱為“山芋棗”。那邊,煮山芋的灶膛裡,把火退掉,殘餘的木炭,放入炭盆裡。炭盆擱在竹子編制的焙兜裡,綿延不絕地提供著恰如其分的溫度。捏過的山芋,整齊地碼在焙兜上,靜靜等待著炭火將它們的水分烘焙殆盡。

歙縣長陔有三寶,不論哪個版本里,都少不了山芋棗

歙縣長陔有三寶,不論哪個版本里,都少不了山芋棗

歙縣長陔有三寶,不論哪個版本里,都少不了山芋棗

但凡美食,大抵都是時間的產物,這長陔山芋棗也是如此。置於焙兜裡的山芋,需要足足兩天一夜的時間來脫水。這個過程中,炭盆裡的木炭得時刻保持固定的溫度,高不得也低不得。時不時的,還得給山芋翻個身子,讓山芋的每一寸地方都能享受到炭火的滋潤。夜裡,亦需起夜。比起陽光曬出來的山芋棗,炭火烘焙的山芋棗更有嚼勁,也更有山芋本身的香味,而耗費的時間和人的精力也就更多一些。如今,尚能堅持純手工製作,炭火烘焙的山芋棗,越來越少,能吃到,都是一種緣分。

歙縣長陔有三寶,不論哪個版本里,都少不了山芋棗

歙縣長陔有三寶,不論哪個版本里,都少不了山芋棗

烘焙的時間愈久,山芋棗就愈硬。咬下去的第一口,你會覺著硬得令人難受。可當那山芋棗逐漸被口腔中的涎水浸潤,慢慢軟化下來後,山芋獨有的香味在唇齒間逐漸蔓延開來,你會覺著那真是大自然的絕佳饋贈。兩口以後,再去咬山芋棗,不再如最初那般的硬邦邦,也不曉得是山芋棗氧化變軟了,還是我們自身在這一番咀嚼中,增強了牙齒的力量。總之,長陔山芋棗有一種魅力,會令你吃完一塊接著想第二塊,一時半會真的抑制不住自己貪吃的慾念……

歙縣長陔有三寶,不論哪個版本里,都少不了山芋棗

歙縣長陔有三寶,不論哪個版本里,都少不了山芋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