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管鮑之交”不可重現?因為我們都把自己當成了管仲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此世稱管鮑善交也。”--《列子.力命》

“管鮑之交“是一段流芳千古的交友佳話,後人經常用其來形容朋友之間純粹的關係。但毫不客氣地講,我們的自我感覺怕是跟事實有著不小的偏差。


如果歷史卡在了管仲前半生某個節點,後人多半要說鮑叔牙交友不慎。

一對好基友

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姓氏名字齊全,算是一位貨真價實的貴族,從姓氏來看可能是武王弟弟管叔鮮的後人,屬於“祖上曾經闊過”的那種。

前面說的都沒用,管仲混的並不怎麼樣,父親生平沒有留下任何記載,想來是寂寂無名之輩。在拼爹的年代無爹可拼,他就跟泰坦尼克號的ROSE一樣,除了一個貴族名號之外他啥都沒撈著,沒有土地和世襲官職,姑且稱之為士吧,這是一個進步很難退步卻易如反掌的階級,再落魄下去就要跟庶民們打成一片了。

為何“管鮑之交”不可重現?因為我們都把自己當成了管仲

▲很恰當的配圖

鮑叔牙,姒姓,鮑氏,名叔牙。“姒”是夏朝後裔的姓,從來後來被齊僖公聘請為家庭教師的經歷來看,他應當受過高等教育,那也稱之為士吧。他的經濟條件明顯強過管仲,尚且沒有階級下行的隱憂。

史書並未交代二人風雲際會的過程,身為同鄉,他們也許從小玩到大,管仲為兄,鮑叔稱弟,而當這對“好基友”攜手走出穎上老家的時候,未曾料想他們的交情會成為流芳千古的典範。

巨坑的管仲和大心臟的鮑叔牙

倘若管仲最後沒當上齊國宰相,鮑叔牙也許會痛心疾首,旁人卻一定會替他痛罵這個命中註定的掃把星很長一段時間。

為何“管鮑之交”不可重現?因為我們都把自己當成了管仲

▲落魄如此尚有美酒在手,凌凌漆卻有管子的風範

揭不開鍋的管仲和略有薄財的鮑叔牙選擇了創業,他們首先在南陽經商,其實就是在集市裡擺個小攤(負販於南陽)。二人“士”的身份可謂光彩照人,北大才子賣豬肉的畫面的確感人,但這絲毫不會提升他們的生意,相反只會帶來無窮盡的麻煩。二人在魚龍混雜的市場打了不少沒贏的架,被排擠得一塌糊塗,甚至被人再三羞辱而不敢還手(三辱於市)。

二人畢竟聰明,生意逐漸上路也就賺到了錢,分錢的時候鮑叔牙卻發現管仲每次都要總是總會找點藉口多拿一些,這就有點不上道了,可鮑叔牙每次都同意了不合理的分紅方案,甚至面對旁人質疑時還替好友圓場:他家裡窮,還有個老母要養。

經商的經歷頗像一種扶貧式的合夥,對於這對志向遠大的基友而言,做生意只是權宜之計,很快他們想到“功名只向馬上取”的捷徑,當兵去了。

為何“管鮑之交”不可重現?因為我們都把自己當成了管仲

▲五十步笑百步,管仲怕是還不止

二人“士”的身份是春秋軍隊重點招募的對象,彼時的齊國雄心勃勃,新兵管仲卻表現得像個老兵油子,史載“三戰三走”,痛打落水狗時尚且衝上去撈點油水,一旦戰事不利就掉頭就跑,比兔子還快... ...鮑叔牙能夠活著回來,想來也是個奇蹟。

看來當兵也沒什麼前途了,二人隨即去當官,兩個落魄的“士”顯然很難得到國君的青睞,只能投身大夫門下從事一些類似於“弼馬溫”之類的不入流小官,以管大爺的脾氣自然也做不久,估計一不高興就掀了桌子,於是有了“三仕三逐”的典故,數次被僱傭方掃地出門。

從上述“三辱於市”、“三戰三走”和“三仕三逐”,跟“三”槓上的管仲當年頗有一種幹啥幹不行,吃啥啥不剩的氣質,屬於騙去搞傳銷能讓組織崩盤的那種貨色。這樣的廢物點心還不如出點錢養起來省事,可是為了照顧管仲身為“士”的自尊心,鮑叔牙陪著一起胡鬧不說,還到處擦屁股。至此,不得不佩服他的大心臟和夠義氣。

我怎麼就沒個這麼靠譜的朋友呢?

從囚徒到宰相

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世間的苦頭和白眼,未來的千古一相可是一點都沒落下。不過還好,在跟“三”劃清界限之後,管仲總算找到了一份體面的工作--給公子糾當家庭教師。

當然,這並非一份特別有前途的工作,春秋時期嫡庶有別,教育方式也完全不同,以齊僖公頗為失敗的子女教育記錄來看,想來也是隨便請個人應應景而已。齊桓公險些折在了管仲手裡

管仲倒是上了心,他準確洞悉到暴躁而單純齊襄公諸兒必然幹不長久,進而將公子糾視作潛力股悉心教導並帶到魯國避難。嗯,他還做通了鮑叔牙的工作,去擔任公子小白的老師,給自己多買了一份保險。

為何“管鮑之交”不可重現?因為我們都把自己當成了管仲

▲這一箭險些改變了歷史

後面的事情大家都耳熟能詳,齊襄公因為跟親妹妹談戀愛而被大夫刺殺,一場內亂之後齊侯成了臨時性的虛位以待。是時候踏上星辰和大海了,千算萬算的管夷吾卻喝了姜小白的洗腳水,他超水平發揮的一箭只射中了小白腰間的帶鉤,後者抄近路先行一步回到了齊國,這就是赫赫有名的齊桓公。

管仲連帶著奇貨可居的公子糾一下子成了魯國的負資產,但他一點也不著急,我兄弟不還是現任齊候的老師嗎?

鮑叔牙的確是個君子,身為老師和臣子,幫助小白回國時不遺餘力,是為忠;作為管仲的朋友,深知對方能力而極力引薦,是為義。

為何“管鮑之交”不可重現?因為我們都把自己當成了管仲

▲《西虹市首富》裡相互認可的莊強和大聰明,莫名的喜感和相似之處

在巧妙地運作之後,管仲終於回到了齊國,並被封為相國、仲父,還給了一大筆錢,至此,這對難兄難弟在實現團聚的同時終於苦盡甘來了。


至此,當收起開玩笑的筆調,嚴肅認真地說說管鮑之交的不可複製性了。

鮑叔牙到底圖個啥?

在管仲落魄之時,鮑叔牙往往扮演者一個後援團和安慰者的角色,窮困時“不以我為愚”,被炒魷魚時“不以我為不肖”,戰場當逃兵時“不以我怯”,被囚禁魯國時“不以我為無恥”,反而“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人生得一知己如此,夫復何求?

其實鮑叔的心思並沒有現代人這麼多彎彎道道,二人也絕非“你敬我一尺,我還你一丈”討價還價般的交情,他就是單純地看好管仲,認定了管仲,作為朋友必須讓這位大才找到發光發熱的機會,僅此而已。

鮑叔牙眼中的管夷吾,是一個“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的真豪傑,如此人物,作為朋友幫襯一下又有何妨呢?

為何“管鮑之交”不可重現?因為我們都把自己當成了管仲

▲齊國的霸業,一半要算在管仲頭上

還好,管仲終究證明了自己是也只是一塊幹大事的料。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論語.憲問》

論人品,管仲吝嗇、貪財、也未能為公子糾死節,這樣的人物與當年的普世價值觀並不匹配,按說入不了孔子的法眼,而孔子寫《春秋》向來惜墨如金,能得到一個字的表揚已屬不易,卻刻意通過對話給管仲留下一整篇用以“洗白”的文字,為此差點跟子貢翻臉。

為何“管鮑之交”不可重現?因為我們都把自己當成了管仲

這有一段足矣,筆者就不再贅述這位千古一相的能耐了。

常人所不懂的管鮑

後世的俗人經常將鮑叔牙超乎常理的大度視作一次成功的投資,何其謬矣?

筆者從未聽說過這樣的“投資人”:不管是經商、當兵還是當官,憑藉鮑叔牙的人品和能力想來都能勝任,他卻非要帶著管仲這個拖油瓶東奔西走,傾家蕩產不說,性命都幾乎不保。

那鮑叔牙最終得到了什麼呢?

宰相之位?不好意思,那是我讓出去的。

萬貫家財?從來就沒有,也從來沒稀罕過。

青史留名?我甚至都不知道跟著管仲這個混蛋,能挺到哪一天。

升降揖遜,進退閒習,辨辭之剛柔,臣不如隰朋,請立為大司行;墾草萊,闢土地... ...臣不如東郭牙,請立為大諫之官。君若欲治國強兵,則五子者存矣。--《東周列國志》

管仲拜相之後推薦了五個人才,可是我們的鮑叔呢?他並沒有被遺忘,管仲也只是在履行宰相舉薦人才的責任,這跟友誼和回報沒有半點關係。

為何“管鮑之交”不可重現?因為我們都把自己當成了管仲

▲管仲的回國拜相來自鮑叔牙的堅持

對於齊桓公的信任,管仲的回報是“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業;對於鮑叔牙的友誼,則是報以兩個字--知己。

他們都太瞭解對方了,既然鮑叔牙不想要,管仲又何必非要給呢?

鮑叔牙是幸福的,政務有管仲和一群能人在忙活,他只需憑藉人品和威望扮演一個“直臣”的角色,日常工作也只是提醒一下滿腦子好色撒歡的齊桓公“勿忘在莒”而已。

為何“管鮑之交”不可重現?因為我們都把自己當成了管仲

▲這就是盾魚

相傳鮑叔牙後來說起人生的兩大快事:“一為食盾魚,二為飲玲瓏。”盾魚就是鮑魚,大概因為鮑叔牙愛吃且帶動大家一起吃到漲價,後人乾脆將盾魚改名為鮑魚。玲瓏也不是酒,而是枸杞,想來其養生觀念還是挺先進的。


後世著名的交情中,伯牙子期知音之交基於共同的興趣愛好,廉頗相如的刎頸之交有同事間相互尊重的成分,劉備、張飛和關羽的生死之交出自共同的人生目標,而角哀伯桃的捨命之交甚至都說不清前者究竟是自殺還是他殺。

為何“管鮑之交”不可重現?因為我們都把自己當成了管仲

世間之友誼多有冷暖,的確很難達到管鮑之交這樣的純粹而偉大。

曲終人散的最後相知

管鮑二人仕齊國四十多年,曾經的老夥計們都死的死、老的老,終於管仲也要撐不住了。

管仲寢疾,桓公往問之,曰:“仲父之疾甚矣,若不可諱也。不幸而不起此疾,彼政我將安移之?”管仲未對。桓公曰:“鮑叔之為人何如?”管子對曰:“鮑叔,君子也,千乘之國,不以其道予之,不受也。雖然,不可以為政。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見一惡終身不忘。”--《管子》

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管仲依然沒有推薦鮑叔牙繼任相國之位,他太瞭解這位品德高尚的老朋友了,所謂“好善而惡惡已甚,見一惡終身不忘。”,這種嫉惡如仇的性格的確很難跟一肚子花花腸子的齊桓公搞好關係。

為何“管鮑之交”不可重現?因為我們都把自己當成了管仲

果然,由於繼任者隰朋先行一步,鮑叔牙不得已成為了相國,沒了管仲的管教之後,撒歡的姜小白很快召回了三奸--易牙、豎刁和公子開方,鮑叔也因此鬱鬱而終。

管鮑二人的相繼離去也終結了齊國最美好的時代,他們的友誼也隨之成為歷史的絕響。

結語:管仲時常有,鮑叔牙難尋

在這份友誼中鮑叔牙扮演了追隨者的角色,處處替管仲著想,時刻以朋友為先。但這並非跪舔,相反他有著極為嚴苛和固執的道德觀,在看似呆板的背後,鮑叔牙能理解管仲的每一個想法和觀念。

而管仲的大大咧咧也絕非來自臉皮厚,聰明如他甚至對方的秉性,唯一能作為回報就是用成就來告訴世人,看吧,鮑叔牙才是真正懂我的人!

為何“管鮑之交”不可重現?因為我們都把自己當成了管仲

可見這一聲“知己”,豈是隨便能叫的?古人稱“管鮑善交”,可謂宜哉!筆者翻遍腦海,唯一能夠與之相提並論的,大概只有馬克思和恩格斯了,而這也是在馬克思逝世多年之後的《宣言》發表之日方為世人所知。

回到先前的問題,之所以很難找到一個鮑叔牙這樣的朋友,因為我們都把自己當成了管仲。一旦如此,就會摻雜私心,友誼也就沒那麼純粹了,更何況,刻意尋找的鮑叔牙還會是那個真誠忠信的正人君子嗎?

最後借用杜甫的《貧交行》來祭奠一下這段不可重現的友誼吧!

翻手作雲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

君不見管鮑貧時交,此道今人棄如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