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我不做聖人,我只想活下去,功成名就

管仲:我不做聖人,我只想活下去,功成名就

有著“華夏第一相”美譽的管仲,他的某些言行,至今仍存爭議。

他不算厚道。早年和鮑叔牙合夥做生意,賺了錢,管仲就自己多拿,給鮑叔牙少份,只因為“我窮我有理”。

他不算勇敢。他三次上戰場,能躲最後面絕不衝在前面,三次都當了逃兵,理由是家裡有老母要侍奉。

這些內容,不是別人扒拉出來的,是管仲自己說的。管仲願意自曝其短,一方面體現鮑叔牙對他的寬仁,另一方面,也足見他並不特別在意外界的譭譽。

他說:“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名不顯於天下也。”管仲惜命,想要活下去,更想要功成名就,對此他毫不掩飾。

他懂人性,也順從自己的本性,他知道,要想在現實世界有所作為,就很難毫無瑕疵地做一個聖人。

這樣的管仲,自然也難表現出“忠烈”。

管仲:我不做聖人,我只想活下去,功成名就

話說當年齊襄公即位,為免兄弟殘殺,另兩位公子:糾和小白,分別由管仲和鮑叔牙輔佐,避往他國。

前686年,齊國內亂,兩位公子有機會了,急忙趕回齊國奪取國王寶座。聽說小白啟程較早,管仲便自請先行,射殺小白。

這一箭射中了小白的銅製衣帶勾,小白逃過一劫,但故意裝死倒下。這樣一來,受驚的小白步伐更快,而以為小白被射死的管仲,陪著公子糾慢慢趕路。

結局沒有懸念,小白成了齊桓公。

公子糾這麼大的威脅,當然要除去。在軍事壓力下,收留糾多年的魯國,不得不殺了這位親外孫,而跟隨糾多年的管仲和召忽,在鮑叔牙的強烈推薦下,是要生擒回去的,以輔佐齊桓公。

面對這樣的現實,召忽選擇自殺,而管仲,怕魯國察覺殺了他,便“讓押運工人快馬加鞭趕去齊國…”

可謂是:前程錦繡在眼前,前塵往事不留戀。

管仲:我不做聖人,我只想活下去,功成名就

管仲才能突出,這是毋庸置疑的,他幫助齊桓公成為春秋霸主。對內,施行措施,富國強民。對外,該結盟結盟,該立威立威。對小國,該消滅消滅,該幫助幫助。對夷狄,則毫不手軟,聯合各國一致對外。

所以孔子說,如果沒有管仲,我們怕已經淪為披頭散髮的落後民族了。然而在儉和禮這一塊,孔子對管仲是持負面評價的。因為管仲生活奢侈,家用有所僭越。

不過,管仲原本也不想成為聖人。他“挾天子以伐不敬”,對天子是尊崇的,這點後人沒話可說。但我們也看到,他還經常“挾天子以發財”。

管仲:我不做聖人,我只想活下去,功成名就

管仲年輕時和鮑叔牙經商,以失敗告終,成為相國之後,他腦洞大開,找到很多賺錢之道,並且都取得了成功。

葵丘會盟之後,齊桓公表示,舉辦這麼大一場盛會,花了不少錢,風頭也出盡了,可怎樣把這些虛名轉變為實實在在的利潤呢?不然,去朝拜天子都感覺費用不足。

管仲不愧是做過生意的,他讓玉匠把亂石崗的石頭,按標準雕製成一塊塊的石壁。然後跑到弟弟正在鬧騰、不得安生的周天子旁邊說:

“為了大王的尊嚴,我國君主打算率領諸侯們前來朝拜先王的宗廟,一者可以觀摩學習周禮,二者也能為大王助威!亂臣賊子們見到這架勢,也就不敢輕舉妄動了。”

天子同意了,管仲機會來了:來朝拜的諸侯,都必須帶上“石破天驚”壁,作為獻給大王的貢禮,否則,不準入朝。

朝拜天子宗廟,對於一般諸侯可謂是機會難得,送份貢禮那是理所應當,於是齊國那些“石破天驚”壁被搶購一空,天下的財物紛紛流歸於齊國。

利用天子幫自己發財,要持續下去,也得為天子謀好處。

管仲:我不做聖人,我只想活下去,功成名就

天子的問題是,楚國進貢了許多菁茅,積壓著,不能折現又不能吃,咋辦?

管仲如法炮製,以天子準備去泰山祭天為由,給機會特許諸侯們陪同,條件是得攜帶一捆菁茅,作為祭祀之用的墊席,否則不得入內。

一下子,菁茅的價格上漲了幾十倍,周天子僅僅在這三天時間賣茅草的錢,就相當於他七年的收入了。

創富的方式還有很多,他曾將一隻龜炒作成東海海神的後代,最後用這個“神寶”抵押,換了一個丁姓富戶的糧食,足夠三軍5個月吃用。

對了,他還是青樓的鼻祖,不僅是為創收,也符合當時的需求。

管仲:我不做聖人,我只想活下去,功成名就

外交“稱霸”,營銷“創富”,管仲的這些成功,是基於他對人性的客觀認知,就像他識人,自有一套法則。

管仲逝世前,齊桓公曾問後繼可用人才。

管仲回答說:“希望君王您疏遠易牙、豎刁、常之巫、衛公子啟方。”

易牙,就是傳說中那個不惜烹煮自己的兒子,以滿足齊桓公口味的奇葩;豎刁呢,為了能侍奉齊桓公,閹割了自己;而衛公子啟方,侍奉齊桓公15年,父親死了都不回去奔喪。

這些事情,對桓公來說都是難得的忠誠、感動之舉。

而管仲則說:“人的本性應該愛自己的兒子、愛惜自己的身體、熱愛自己的父親,如果這點人性都沒有,還怎麼愛君王你呢?”

齊桓公口頭答應,實際沒聽,管仲死後,他重用這幾個人,最終被這些人陷害、活活餓死。

管仲:我不做聖人,我只想活下去,功成名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