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春秋第一賢相,私德有虧,但為萬世名臣楷模

管仲:春秋第一賢相,私德有虧,但為萬世名臣楷模

管仲,又叫管夷吾,春秋時齊國潁上人。少年時,家境貧寒,曾和鮑叔牙合夥經商,獲利後,他拿得最多,鮑叔牙大度每次都謙讓,因此二人成為至交。

後來鮑叔牙輔佐公子小白(齊桓公)與管仲支持的公子糾爭奪齊國王位時,曾箭射齊桓公,僅中勾帶,齊桓公假死逃生,奪得王位。

公子糾奪位失敗身死,管仲被俘,經鮑叔牙舉薦,齊桓公盡釋前嫌任為上卿,尊稱“仲父”。在齊國理政時,以“尊王攘夷”號召各諸侯國,使齊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霸主。

他曾說過:“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一直被後世捧為治國名言,因其遠見的卓識和豐碩的功績,管仲也被稱為“春秋第一賢相”。

管仲:春秋第一賢相,私德有虧,但為萬世名臣楷模

後世對管仲的評價相當高,就拿在歷史上知名度最高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蜀漢諸葛丞相來說,也把管仲當作自己人生的目標來看待。

人無完人,管仲治理齊國被人們稱作“仁”政,但其私德、人品常常被人所詬病。儒家聖人孔子曾經和弟子子貢討論過管仲的品德。

私德有虧

1、子曰:“管仲小氣哉!”或曰:“管仲儉乎?”

《史記》記載,鮑叔牙跟管仲一起做生意,鮑叔牙出的本錢多,每次獲利後管仲卻要拿大頭,理由是他家窮,有老母要供養。後來位居相位,權傾齊國,生活奢侈、納妾甚多,在被人指責時,他一本正經地說是在為君主承擔惡名。

管仲:春秋第一賢相,私德有虧,但為萬世名臣楷模

2、“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子貢曰:“管仲非仁者也?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

在齊桓公當上齊國國君後,殺死了與他爭奪王位的公子糾,公子糾的兩名心腹大臣,召忽自殺成仁,管仲沒有自殺,反而去幫助逼死自己主公的敵人。這種行為,在崇尚春秋大義的時代,是被人所不齒的。

以上看來,孔子對管仲的否定性評價,主要表“儉”與“禮”兩方面,按儒家的說法,管仲是一個才能超過品德的人。

管仲:春秋第一賢相,私德有虧,但為萬世名臣楷模

但是,對於像管仲這樣偉大人物的評價不能停留在為人道德這一方面,正如曹操,後世白臉奸臣形象、“亂世梟雄”的評價,並不能掩蓋其是三國第一君主的史實,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已經是三國人物的最高評價了!

換而言之,管仲在人品上確為小人無疑,但在輔佐齊桓公成立春秋霸業時的豐功偉績,才是後人值得瞻仰的模範,因為這個理由,沒有必要苛責偉人的小節。

管仲:春秋第一賢相,私德有虧,但為萬世名臣楷模

​名臣楷模

孔子在否定了管仲的品德瑕疵的同時,也高度讚揚了他的豐功偉績——“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當時的歷史背景,管仲輔助齊桓公成為諸侯霸主,聯合中原各諸侯國“尊王攘夷”,北伐山戎,西征夷狄,南拒楚國,使得中原百姓能夠安居樂業,生活富足。

孔子說,要是沒有管仲,我們都會披散頭髮(蠻人的形象),左開衣襟(蠻人的服飾),成為蠻人統治下的老百姓了。這話是有一定道理的。

管仲的治國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

管仲:春秋第一賢相,私德有虧,但為萬世名臣楷模

1、他主張國家法治,全國百姓上下貴賤都要守法,賞罰功過都要依法辦事。他認為國家治理得好與壞,根本在於依法治國。

2、管仲非常重視發展經濟,他認為“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也就是國家的安定與不安定,人民守法與不守法,與經濟發展關係十分密切。

管仲思想中還有不少現在看來容然值得借鑑的可貴之處,如他主張尊重民意,他說“順民心為本”,“政之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用一句更出名的話來解釋,就是“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與明相魏徵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典故,意思是說統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讓船安穩地航行,也能將船推翻吞沒。是用來警示統治者用心愛民的執政理念。

《史記》

《管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