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走吃吃畫畫,中山大道原來可以這麼逛


走走吃吃畫畫,中山大道原來可以這麼逛


“緊走慢走,一天走不出漢口。東玩西玩,玩不夠民眾樂園。”

老武漢的口頭禪,倒也印證了一些老理兒——漢口很好玩,武漢宜閒逛。


帶著一顆5歲玩童的好奇心,遊走於傳統旅遊指南里或熟悉或陌生的街道。

一天,8小時,走街串巷,發現武漢。


第一站,選擇了漢口中山大道的一小段,六渡橋到武漢美術館。

挑個週末,來武漢看看,散步才是正經事兒。

走走吃吃畫畫,中山大道原來可以這麼逛

走走吃吃畫畫,中山大道原來可以這麼逛

我們的行程從六渡橋開始了。住在漢口的人都知道六渡橋,單純的孩子在小時候幾乎都相信了六渡橋就是綠豆做的。

“六渡橋”的地名起源於清代,不過復建於1985年的橋早就沒了,地名倒是保留至今。

走走吃吃畫畫,中山大道原來可以這麼逛

第一站,先去德華樓填飽肚子。這家店1924年創辦,和劉德華沒什麼關係。

最初天津人召集名廚開店的時候叫得華樓,主營京津風味兒的包子、水餃、年糕,中式風格裝修,梅蘭芳也曾被吸引來。

所以,刮氣的老漢口人要結婚要辦喜酒,來德華樓是最漲臉的。

走走吃吃畫畫,中山大道原來可以這麼逛

走走吃吃畫畫,中山大道原來可以這麼逛

十點進門,傻眼。排隊的人已經到了門口,幾條長隊差點讓我們退縮,這怕是要等半個小時才能過上早。

排隊5分鐘,挪動50釐米。幸好前面大叔問了我買啥,才知道這長隊原來不是過早的,是把年糕、餃子打包帶走的隊伍。


走走吃吃畫畫,中山大道原來可以這麼逛

還聽見一個阿姨大聲對著另個阿姨說,“排這麼久的隊,怎麼不多買點啊。”

走走吃吃畫畫,中山大道原來可以這麼逛

過完早沿著中山大道走,經過一個設計感滿滿的公交站,對面就是老萬成酸梅湯,這店108年了都沒有搬過地兒。

走走吃吃畫畫,中山大道原來可以這麼逛

1910年,菸酒生意才是老萬成最初的主業。當時的股東想起在北京喝過的酸梅湯,覺得清涼祛暑,於是嘗試改良成適合武漢人口味的飲品,作為副業。


結果無心插柳,佔盡地利的老萬成成了酸梅湯老字號,極盛時候大概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那時的隊伍從清晨排起。

走走吃吃畫畫,中山大道原來可以這麼逛

現在就一個小門店,據說樓上就是他們的製作工廠。店牌不太顯眼,但走過又不忍多看幾眼,順手買一杯。

杯子的設計好看,復古綠色紙杯,一杯只要5塊,清涼便宜解渴。

走走吃吃畫畫,中山大道原來可以這麼逛


再往前走就是1919 年閃亮登場的民眾樂園。解放前,這裡與天津勸業場、上海大世界並稱為中國三大娛樂場。

一百年前叫它娛樂場可不是吹的,除了和現代商場一樣可以逛街、吃飯打遊戲,民眾樂園還能看戲看書看雜技,像商場和劇院的綜合體,幾代武漢人都能在這裡找到回憶。

梅蘭芳、周信芳在這裡唱戲一票難求,一點不亞於搶五月天鳥巢演唱會門票。

走走吃吃畫畫,中山大道原來可以這麼逛

武漢第一家IMAX影院在這誕生。

和我一起的姐妹告訴我,《阿凡達》上映那一年,她和她媽媽到民眾樂園看電影,隊伍排很長,甚至有黃牛把票炒到200元一張。

我們沒有走進民眾樂園,跑到對面的塗鴉牆玩了一會兒,裸眼3D有點有趣。

走走吃吃畫畫,中山大道原來可以這麼逛

走走吃吃畫畫,中山大道原來可以這麼逛

經過民間金融街看見一棟氣派的大樓,1921 年建成,寫著漢口總商會。

1938年3月27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在這裡成立,文協會員的會徽、會員證由豐子愷先生設計。

當時這裡彙集了文藝界最厲害的人,他們用自己的筆桿子來發動群眾,一致抗日。老舍、馮乃超、夏衍、茅盾、蔡元培......都曾在這裡留下足跡。

走走吃吃畫畫,中山大道原來可以這麼逛

不過現在大樓不對外開放,我們就在門口拍照打卡了。

文協理事會的會址設在漢口永康裡20號,就在我們行程的下一站。

走走吃吃畫畫,中山大道原來可以這麼逛

再往前走,路邊有個小口,轉身就躲進另一個世界。

走進永康裡,時間突然慢下來,門外是行色匆匆的路人,門內是居民們不緊不慢的生活,讓我想起在北京胡同裡生活過的短暫日子。

走走吃吃畫畫,中山大道原來可以這麼逛

裡份的巷子更窄,站在兩棟樓之間看,是細細的天空。

永康裡始建於1914年,當時有15萬平方公里,曾是全國文藝中心,老舍、郭沫若、朱自清、沈從文、蔡元培......好多從課本里知道的大人物都曾在這裡居住。

路過的牆上有光明牛奶的配送盒,時光倒流二十年,腦海裡有鮮奶的餘味。

走走吃吃畫畫,中山大道原來可以這麼逛

窄窄的路上,我們遇見了一隻貓,兩隻烏龜,兩隻鸚鵡,我猜它們應該很享受著藏於鬧市的生活吧。

走走吃吃畫畫,中山大道原來可以這麼逛

走走吃吃畫畫,中山大道原來可以這麼逛


出了永康裡再往前走幾米就能看見漢口水塔,標誌性的清水紅磚格外惹眼,1909年建成的水塔是當時老漢口最高的代表性建築。


漢口水塔起初是為城市居民提供自來水,後兼管消防給水和瞭望臺。

如今只有一樓對外開放,將它的過往靜靜地呈現給過路的人看。


走走吃吃畫畫,中山大道原來可以這麼逛


走走吃吃畫畫,中山大道原來可以這麼逛


走走吃吃畫畫,中山大道原來可以這麼逛


都走到水塔了,誰能忍住不去它旁邊的前進五路吃小吃呢?

幾乎每個小鋪前都有人排隊,我們買了生煎包、雞腿、雞爪和冰粉,還有什麼好吃的歡迎評論區推薦。

走走吃吃畫畫,中山大道原來可以這麼逛

澈咖啡在一個拐角,店名不太起眼,和朋友一起走累了看到剛好進去歇歇腳。

室內空間比較大,裝修風格簡單,人不多。我們點了果汁和拿鐵,坐著聊天。飲品談不上驚豔,但是個聊天的好選擇。

走走吃吃畫畫,中山大道原來可以這麼逛

不知覺聊了1小時,這是原本計劃外的事。於是趕緊往下一站,武漢美術館。

走走吃吃畫畫,中山大道原來可以這麼逛


武漢美術館大樓前還有金城銀行幾個大字,看起來依舊氣勢恢宏。

刷身份證就可以進館免費參觀,我們進去的時候連通三層樓的旋轉樓梯上不少人拍照,大概三步就要低一下頭,以防出現在別人的鏡頭裡。

走走吃吃畫畫,中山大道原來可以這麼逛

走走吃吃畫畫,中山大道原來可以這麼逛

△// 小朋友的自制海報,拼貼元素潮得很,秒殺兒時黑板報。

三樓現在有個 “時間開始了·圖藝志—武漢 1949-1959武漢美術及文獻研究展”,門口是小朋友自己製作的海報,充滿童趣,又不失設計感。

展覽空間不大。陳列的有泛黃了的電影雜誌,當時製作精美的電影票,有連環畫和手寫信。


走走吃吃畫畫,中山大道原來可以這麼逛


走走吃吃畫畫,中山大道原來可以這麼逛


走走吃吃畫畫,中山大道原來可以這麼逛


△// 那個時候的印刷字體可忒講究了,真是好看啊!

走走吃吃畫畫,中山大道原來可以這麼逛

△//嘿嘿嘿,美術館的文創周邊,原來這麼可愛。


“我的黃金時代開始了,於進軍大西南途中。1950年元月”。

這是那天看到的最讓我感動的一句話,一名19歲的戰士寫在照片的背後一句話。展覽8月25號結束,推薦去看。

走走吃吃畫畫,中山大道原來可以這麼逛

中山大道上的物外書店武漢人都太熟悉了,1936年建成,曾是大孚銀行,現還保留了原銀行大廳的大氣和天花板紋飾。

有意思的是,店內之前的衛生間是原大孚銀行金庫改建而成,據說當年是放黃金和銀元的地方,不過現在被用作了書店倉庫。

現在看來,老建築的迷人不僅僅在於它古典與現代結合的建築風格,更在於它作為書店而煥發的新生。

走走吃吃畫畫,中山大道原來可以這麼逛


邁進物外,眼前就只有書和人。

書被站著的、坐著的人們捧在手裡,專注地看著。二樓有專門的休閒區,可以喝飲料吃甜點,是個可以待一天的地方。


走走吃吃畫畫,中山大道原來可以這麼逛


走進新華書店完全是個偶然。

我們從物外出去之後原本打算坐地鐵離開了,但挨著地鐵的新華書店紅色招牌太顯眼,有點好奇,便走了進去。

走走吃吃畫畫,中山大道原來可以這麼逛

新華書店早和想象中的不一樣了。

暖黃色的色調,很溫馨。眼前是一整面書牆,左手邊有一個階梯專門給讀者休息閱讀,不過已經被坐滿了,站在底下有點老師上課的感覺,甚至有點緊張。


走走吃吃畫畫,中山大道原來可以這麼逛


走走吃吃畫畫,中山大道原來可以這麼逛



可以坐下來的空間不止一個,順手拿一本書,就可以坐下來看很久。

我們還在拐角處發現了整整一大桌的《英才教程》,頓時驚呼,現在00後用的這封面也太閃了吧。

我的漫遊地圖

走走吃吃畫畫,中山大道原來可以這麼逛



從新華書店走出來,抬頭看了看不再灼眼的天空。迎面有微涼的吹過來,頭頂大雁飛來了又去,好像在向我預告著秋天。

這是我在中山大道走得最慢的一次,從白天走到了日落,依然沒有走完它。有計劃有偶遇,經過的和路過的都被寫在這篇遊記裡分享給你。


關於中山大道,我錯過的,和你熟悉的,歡迎在留言區告訴我。

走走吃吃畫畫,中山大道原來可以這麼逛

編 輯 = 小 雞

圖 片 = 陳丹妮

手 繪 = 愛木粒

武漢市文化和旅遊局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