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回鍋肉的另類起源,侃成都重慶這對歡喜冤家

回鍋肉,川渝人的心底菜

對土生土長的川渝人來說,回鍋肉是再平常不過的一道菜,以至於都不被刻意提起,覺得出現在飯桌子上是天經地義的,不管在屋頭還是館子,就像吃甑子飯和泡菜一樣自然,如果十天半月沒吃到,就會心欠欠的,總覺得少了啥子,於是向廚房總管提要求:“媽,明天弄個回鍋肉哈!

川菜回鍋肉的另類起源,侃成都重慶這對歡喜冤家

川渝飲食品種多,花樣也多,天天都有新鮮吃,也隨時有老品種被淘汰,但回鍋肉從未被嫌棄過。尤其是長期在外的川渝遊子,每當對眼前食物無從下箸時,腦殼頭就會浮現出一盤金燦燦的回鍋肉,皮子綿韌,肥肉柔脆,瘦肉扎勁,一口下去,被豆瓣和蒜苗爆過的豬油,順著牙縫流到舌頭尖尖,突然小半顆炒酥的豆豉跟到鑽進來,鹹鮮微辣,香極了。

常見的回鍋肉來歷

回鍋肉作為菜名,最早出現在1909年的《成都通覽》中,關於其來歷有好幾個說法,有說是成都一個姓凌的翰林研製的,有說是明代油爆豬演變來的,甚至還有人把源頭追溯到了宋代的爆肉,一盤炒豬肉片子就有那麼多傳說,中華飲食體現出的人文特性總是那麼有趣。

川菜回鍋肉的另類起源,侃成都重慶這對歡喜冤家

不過其中流傳最普遍的,還是源自民間打牙祭習俗,跟白肉的來歷有點像。“打牙祭”並非四川盆地的專用詞,牙祭一詞最早出自清代江淮地區,《儒林外史・約詩會名士攜匡二》(十八回)說到:“平常每日就是小菜飯,初二、十六,跟著店裡吃‘牙祭肉’。”川渝風俗大致也是如此。

清代另兩份文獻中也有牙祭說,後在貴州、湖北、江西、安徽、湖南、廣西等地方言俚語中均有出現,民國時甚至登上了公開刊物,像1944年的《燕京新聞》、1946年的《蜀都中學校刊》、1948年的《立信校刊》、復旦大學《學生通訊》、《珠江報》都刊登過以“打牙祭”為題的文章。

從這方面看,回鍋肉的典故著實又植根於民間,與其人群構成和來源息息相關,遠比很多菜品任意附會的神仙傳說、名人加冕、故弄玄虛來得真實,儘管那些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時至今日,中餐、漢字和中醫仍然在非常頑強地承擔著延續華夏文明的重任,孫中山、毛澤東等人的確有先見之明。

川菜回鍋肉的另類起源,侃成都重慶這對歡喜冤家

“重慶人挖苦成都人”

除了這些常見版本外,回鍋肉地來歷還有個特別版本,它反映的則是四川盆地另一種人文奇觀。這個版本出現在1946年的《香雪海畫報》上,說回鍋肉的發明者是一位精明的成都袍哥,其內容大意如下:

說在清末年間,成都有個袍哥,某月某日接待了一個來自重慶的拜把子兄弟。按照《海底》制定的漢流規矩,有兄弟來訪理當先由私人接待,然後再介紹到堂口上去。但這位成都袍哥囊中羞澀,荷包裡只有十六文錢可以拿來辦招待,難免有些尷尬。於是這位絕頂聰明的成都袍哥,便喊老婆上街買了八文錢的豬肉,又各用二文錢買了黃豆芽、豆腐乾、豆瓣醬和內江黑芽菜。

菜買回來後,老公指揮老婆先把八分之一的豬肉切成絲絲炒豆芽,把八分之七的肉和剩下的豆芽煮湯,等到半生半熟的時候,把肉撈出來,切成兩寸長的薄片,一半用內江黑芽菜蒸扣肉,一半再夥到豆腐乾和豆瓣醬回鍋炒制,十六文錢做了四樣菜,你想他聰明不聰明,而且還成了回鍋肉的安迭生(按:指愛迪生)。

川菜回鍋肉的另類起源,侃成都重慶這對歡喜冤家

該文作者署名“黃次郎”,從前文內容看,應是一個到上海工作了三十多年的重慶人,斟詞酌句飽含洗涮,報紙編輯可能還嫌不夠熱鬧,直接在文末加了句副標“

重慶人挖苦成都人”,那個年代的趣味和純甄躍然紙上。

先不說這個成都袍哥發明回鍋肉的故事是真是假,字裡行間飽含的鬥嘴與調侃,今天熟悉兩地的看客們一定會非常熟悉,成渝這對歡喜冤家,七十多年前就在打口水仗,竟然還大張旗鼓地發到了報紙上。

天造地設的歡喜冤家

這不由讓人想起1700年前的另一位高人,成都崇州人常璩,在《華陽國志》裡說“巴蜀世仇”,簡直跟他說“尚滋味,好辛香”一樣具有卓越的前瞻性,不管他的推導過程科學還是迷信,歷史一次次驗證了這個“仇”是那樣深刻和生動。

成都和重慶的關係,絕不是楚漢之明爭,也不是瑜亮之暗鬥,而是兩個相互看不順眼的兄弟,一個蹲在川西壩子,一個騎在川東嶺谷,隔著六百里川中丘陵對空開火,你說我水鮓鮓,我說你悶戳戳,你說我文縐縐,我說你油爆爆。但真的走攏了,還是有種不說自明的親熱,竟然一點都不彆扭,該吃火鍋吃火鍋,該打麻將打麻將,回去之後再接到洗刷對方。

川菜回鍋肉的另類起源,侃成都重慶這對歡喜冤家

這個情況千年前如此,今天如此,估計千年後依然會如此,無論是梁益二州,還是巴蜀兩國,亦或是成渝雙城,不管名字如何變,盆地還是這個盆地,平原還是平原,嶺谷還是嶺谷,因天地而生,非誰能決定。

一個盆子頭,蓋上蓋子口水仗打得憨扎勁,若是豺狼來了,關鍵時候自成一股繩,槍往一處打,哪個都不虛。

順天由人的川菜文化

從這個角度看,川菜所體現的地域人文特質又是如此強烈和鮮明,今天,成都重慶都依然堅守著巴山蜀水賦予各自的本性

同樣是回鍋肉,成都人一定要用川西壩子的蒜苗,割半斤資格二刀肉,放陳年郫縣豆瓣,偶爾加兩顆豆豉,炒成標準的燈盞窩,吃的就是一個不偏不倚。而重慶人則不管三七二十一,青椒、蓮白、土豆、豆乾,有啥子就用啥子,切得大不大要看心情好不好,紅油豆瓣加永川豆豉,大刀闊斧炒嗨起鍋,吃的就是一個灑脫乾脆。

這種只有兩地人才明白的特殊感情,就像川菜的文武兩面,看似水火不容,陰陽相對,實則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世仇”更是“鄉愁”,至於兩種回鍋肉的味道,輸贏“嘴”上取

川菜回鍋肉的另類起源,侃成都重慶這對歡喜冤家

(全文完)


看川菜老傳統,聽川味龍門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