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菌子沒中過毒,算什麼雲南人?

據說,每一個雲南人都有一個吃菌中過毒的朋友。

“雲南人吃菌子不要命”的江湖傳聞,有許多不同版本,有的特別迷幻,沙發上划船、水母滿天飛;有的聳人聽聞,輕則上吐下瀉,重則當場身亡。但種種危險,依舊擋不住雲南人吃菌的熱情。

吃菌子沒中過毒,算什麼雲南人?

在雲南人眼裡,吃菌也有鄙視鏈,只有野生菌才配叫菌子,人工培育的那隻能叫蘑菇,沒有靈魂。

和雲南人聊香菇金針菇,大概率會遭遇白眼,乾巴菌、松茸、雞樅菌、牛肝、松露、牛肚菌、虎掌菌、青頭菌……那才是故鄉的味道,許多菌子都是雲南獨有,外地長不出來。只要菌子季一到,記憶中菌子的鮮味就會在舌尖縈繞,所以許多雲南人無論距離多遠,工作多忙,都會專程趕回家鄉吃菌。

吃菌子沒中過毒,算什麼雲南人?

雲南的菌子季通常從6月開始,一直持續到10月,這絕對是特定時令才能有的鮮味體驗。菌子隨著雨水而來,在7、8月數量達到頂峰,而這也是昆明的木水花野生菌市場一年中最熱鬧的時候。

木水花市場距離昆明火車站不過10分鐘車程,發黃的瓷磚上貼著劣質的塑料紅字,就算是招牌了,這裡號稱是全國最大的野生菌市場,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野生菌集散市場,攤販卻都大多隻拿個小馬紮坐在地上,面前大小各異的塑料籃子裡,裝滿五顏六色的菌子,只有本地人才能叫上名字,這些菌子大多都是早上剛從深山野林裡新鮮採摘後直接運送到城裡來的,沾滿泥土。

吃菌子沒中過毒,算什麼雲南人?

懂行的人進來,會直奔“菌王”林俊熹的商鋪,他是頂級的菌子供應商,為全國各地的酒店、高級餐廳供貨。“菌王”的名聲在外,讓人以為會是個滿臉橫肉的狠角色,但林俊熹本人卻是個精瘦溫文的中年男子,說話輕聲細語,愛聽帶點禪意的輕音樂,完全看不出來已經在菌子行業裡摸爬滾打了幾十年。

吃菌子沒中過毒,算什麼雲南人?

他今天剛得到一筆訂單,是為自己的老朋友、滇菜大廚劉新,挑選一些新鮮的菌子,這讓林俊熹微微犯難,現在才六月,最近又沒有雨水,菌子可能還沒長出來呢。

吃菌子沒中過毒,算什麼雲南人?

多年前,劉新還沒有離開昆明,在菜市場偶遇林俊熹,打過幾次交道後,便發現了他的“菌王”特質,菌子的品質極好,也從不以次充好,無論買多買少,他都會認認真真準備,保質保量。

“而且,他知道哪裡的菌子好”,劉新對這位好哥們讚不絕口。雖然雨水不足,但林俊熹憑著豐富的經驗知道,楚雄能採到菌子。

吃菌子沒中過毒,算什麼雲南人?

從昆明到楚雄,車程大約四十分鐘,路上林俊熹連續接了許多個電話。“對對對,近期是有貨的,我都看過,很充足,但我建議再等一段時間,近期會再下一批菌子,市場上的價格應該會降低一些,到時候買更好”。

像劉新一樣,林俊熹的客戶都已相交多年,仍然願意與他合作,是因為他總替客戶考慮,與其說是“菌王”,不如說是“菌子採購顧問”。每年一到菌子季,林俊熹很少睡覺,每天都上緊發條,總是一個電話接著另一個電話,但他從不厭煩,

“一年也就忙這個時候,還好”。

到了楚雄,林俊熹找到相熟的菇農,吉普車軋著顛簸的山路,曲曲折折盤著紅土而上,登上海拔約2000米的野山,這裡並不是想象中溼潤的土地,而是一片暴曬的松林,一地須狀的乾燥松針,散落著硬邦邦的松子,完全不像會長出菌子來的樣子。

吃菌子沒中過毒,算什麼雲南人?

有經驗的菇農卻很快嗅到了菌子的蹤跡,在一些松樹的背陰面翻翻刨刨,輕鬆地挖出了一顆金燦燦的菌子,傘蓋曬得有些發焦,微微卷起。林俊熹興奮地說,這樣的菌吃起來是最香的,但隨即又擔憂地嘆氣起來,可惜雨水少,不然這裡會長出一大片。

吃菌子沒中過毒,算什麼雲南人?

挖出了菌子,還需要把菌絲仔細地埋好,這樣之後還會再長出菌子來。下午的烈日,把人短袖內外的皮膚曬成兩個顏色。在菇農的帶領下,林俊熹很快收集到了兩大籃菌子,他總是用高於市場價的價格向菇農收購菌子,菇農也願意一直把菌子賣給他。

吃菌子沒中過毒,算什麼雲南人?

為了即將進入高峰期的菌子季,菇農和妻子那幾天都住在山上,時刻觀察菌子的動向,每天只有彼此和看守野山的狗為伴,但夫妻倆並沒有怨言,菌子季除了帶來每一個雲南人翹首期盼的美味,也為他們帶來了額外的收益。

吃菌子沒中過毒,算什麼雲南人?

曾經有人試圖破譯雲南人對菌子的迷戀,也得到了一些答案。一方面是因為

野生菌本身富含優質蛋白、可溶性糖和氨基酸,口味上接近肉和海鮮,甚至還有類似味精的成分提鮮,依據各成分配比不同,產生不同的香氣口味與口感,幾乎是自然界的調味大師。

吃菌子沒中過毒,算什麼雲南人?

另一方面,相對於市面上人工培育的可食用菌,野生菌的品種選擇實在豐富太多,每一種菌都是多種自然調味品不同組合的結果,這誘惑太難以抗拒,每年都有人以身試險嘗試野生菌,所以雲南每年都會上演大型中毒現場。

吃菌子沒中過毒,算什麼雲南人?

但若追溯到雲南人為何會產生這樣奇特的喜好,根源還是窮。清朝以前,雲南多是分散而居的少數民族聚落,依靠粗放農耕為生,但石灰岩紅土薄產,耕作只能勉強維生。

清初開始的銅礦開發,帶來了人口激增與生態破壞,饑荒與瘟疫席捲雲南,沒有足夠的食物,為了活命,人們被迫以蘑菇與蟲子充飢,“夷民飢窘無以自存……採取櫟、橡樹蕈為食”的情況時有發生,卻意外打開了野生菌的天地,事實證明,

菌子與昆蟲中的蛋白能明顯提高瘟疫中患者的存活率,雲南人也在誤打誤撞中接受了這份自然的恩賜。

吃菌子沒中過毒,算什麼雲南人?

也許是膽子大、敢亂吃菌子的人最終活了下去,把這骨子裡的“野”也傳承了下去,雲南家家吃菌,微毒的見手青也成了雲南人餐桌上常見的菜品。如今的雲南人,早已將對菌子的獨到審美,當做了故鄉物產豐饒的驕傲證據,歷史上堅韌的“蠻夷”,並不抱怨命運不公,不僅靠著一股子頑強,硬闖出了一條生路,還用一手爛牌打出了王炸。

吃菌子沒中過毒,算什麼雲南人?

昆明出生、母親是大理人,雲南土生土長的劉新,血液裡恐怕都有菌子的味道,入行當廚師28年,如今在北京擁有自己的滇菜餐廳。

從林俊熹那裡挑來不大不小的白牛肝菌,先以高湯煨制,再用雞油快煎,形成外表一層酥殼,一口咬破後,濃香的汁水立刻在口中迸發,這道“封煎牛肝菌”是劉新為拍攝《中國宴 · 福壽康寧》,和法餐大廚史法蘭合作的中西合璧的菌子宴中的一道創新菜品,靈感卻是來自久遠的兒時記憶,

炒牛肝菌是他小時候,奶奶常做的一道家常菜。

吃菌子沒中過毒,算什麼雲南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