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這是臨沂人最愛喝的湯。就是字不好寫不好讀

大學畢業前的一年,在臨沂實習半年。轉眼已有五六年之久。臨沂,地方特色濃厚,很多特色小吃,離開了臨沂就不會再遇到。

前兩天點外賣,就讓看到一個似曾相識、但又很陌生的詞語“糝湯”。這個詞,在臨沂的大街小巷很是常見。在臨沂,與煎餅最匹配的食物,大概就糝湯了。在臨沂的時候,早飯就是油條+糝湯。剛開始吃糝湯的時候,很是吃不慣,都說是地方名吃,但是因為口味不同,也沒覺得有啥好吃的。感覺不如一碗雞蛋湯或者小米粥。但是,時間久了,慢慢地就愛上了這口。

據說這是臨沂人最愛喝的湯。就是字不好寫不好讀

離開臨沂的這幾年中,從未吃過一口糝湯。看到外賣平臺上有,我就不自禁地用拼音輸入“sa tang”,竟然出不來,怎麼?難道這個字不是讀“sa”。上網一查才知道這個字讀shēn或sǎn,在現代漢語拼音中沒有sá這個讀音。但是聰明的臨沂人填補了這個空白,語言學家太有必要到魯南地區來喝一碗香噴噴又養胃又養顏的“糝”,說不定再版漢語字典和漢語辭典時就會為“糝”增加一個詞條了。

糝湯,又名“肉粥”,一種傳統名吃,流行於魯、豫、蘇、皖四省交界的很多地方,現為當地百姓的平常早餐。它的歷史悠久,《禮記 內則》稱:“糝,取牛、羊之肉,三如一,小切之。與稻米二,肉一,合以為餌,煎之。”這裡所說的“糝”,頗類今糝。清康熙年間《沂州志秩》所列16種品中有“糝食”。相傳糝是古代西域人的早餐飲料,唐朝傳入內地。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喝了此湯大加讚賞,問當地人這叫“啥”?皇帝金口玉言,當地人也叫它“啥”湯。糝湯尤其以臨沂、濟寧、徐州、濟南、棗莊等地為佳。

據說這是臨沂人最愛喝的湯。就是字不好寫不好讀

清康熙年間《沂州志秩》所列16種品中有“糝食”。相傳糝是古代西域人的早餐飲料,唐進傳入內地,而臨沂糝則是由元大都傳來的。到了明朝,當地人將這種肉粥直呼為糝了。解放前,臨沂城有8家糝鋪,以黃家、劉家的雞肉糝和陳玉山牛肉糝最負盛名。1946年,陳毅同志駐臨沂時,曾是黃家糝鋪的常客。目前,臨沂市區糝鋪已有數十家,上海、青島等地開設了臨沂糝館。上海國際飯店和濟南南郊賓館分別聘請了臨沂的制糝技師,使糝登上了大雅之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