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回鍋肉

全文首發於公眾號:福桃九分飽(futaojiufenbao),關注福桃,帶你吃得更香。

到底誰能代表川菜?

在這件事上四川人各執一詞,有人說是肥宅快樂的火鍋,有人說是大道至簡的麻婆豆腐,還有人說是最家常的回鍋肉......

這場戰爭永遠也不會有結論,但誰也沒想到,最先敗下陣來的居然是回鍋肉。

手藝失傳了嗎?沒有。四川人口味變了?不可能,四川人忘了啥也忘不了回鍋肉。

只是因為,豬沒了。

做回鍋肉的豬,馬上就要沒了。

救救回鍋肉

川菜大師彭子渝先生說,從前炒回鍋肉,用的都是成華豬。

這是一種生長在成都平原的土豬,黑不溜秋、肥頭大耳,看上去沒什麼過豬之處。

救救回鍋肉

然而,在文學大師李劼人先生的名著《死水微瀾》裡,成華豬的肉味,是這樣的:

它的肉,比任何地方的豬肉都要來得嫩些,香些,脆些,假如你將它白煮到剛好,切成薄片,少蘸一點白醬油,放入口中細嚼,你就察得出它帶有一種胡桃仁的滋味,因此,你才懂得成都的白片肉何以是獨步。

肥潤脆嫩的成華豬,是炒回鍋肉的最佳原料,沒有之一。

回鍋肉,顧名思義要兩次下鍋。

救救回鍋肉

© 鄧師傅

豬臀肉煮到八成熟,切成薄片再下鍋,蔥段、蒜苗、永川豆豉、郫縣豆瓣注入靈魂,烈火爆炒,香辣撲鼻,直把肉片熬出油來,微微蜷曲成“燈盞窩”,窩裡能盛一盞油。

救救回鍋肉

© 美食作家王剛R

今天在外地,隨便點一盤迴鍋肉,肥肉還勉強能吃,瘦肉十有八九是柴的,越炒越硬,熬成了肉乾。

傳說,只有皮薄肉厚、脂肪豐富的成華豬後臀,炒出來才不柴不膩,蜷曲的肉片掛在筷頭,微微顫抖,油光閃爍,是肉最本真的誘惑。

這樣的回鍋肉,才是川人的還魂丹,一口接一口,脆嫩款待了舌尖,油鹽滋潤了身心,瞬間滿血復活。

救救回鍋肉

然而這種回鍋肉,如今越來越難吃到了。

隨著養殖數量逐年減少,成華豬到了瀕臨滅絕的時刻。

2010年10月11日,成都市專門設立的成華豬保種場裡,共有100頭成華豬。同一年,中國野生大熊貓的種群數量,是1864只。如果世上再無成華豬,真正的回鍋肉,也就不復存在。

人間再無回鍋肉。

所以,中國土豬到底發生了什麼?

救救回鍋肉

20世紀下半葉,中國的豬,經歷了一次史詩級偷樑換柱

其變化之徹底,讓今天的中國人,幾乎毫無察覺。

去問一個年輕人,豬是什麼顏色?對方十有八九回答:白色。

看過《小豬佩奇》的小朋友會說:粉紅色噠!

救救回鍋肉

事實是,“豬是白的”這一概念,在中國也不過三四十年。

豬的古稱,有“烏金”“黑麵郎”“烏將軍”,又有“烏鴉站在豬身上——誰也別嫌誰黑”之類俗語,說明從前,在中國人心目當中,

黑色才是豬的主流

中國第一名豬,二師兄豬八戒也可以現身說法:

1927年的《盤絲洞》,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西遊記》題材電影,片中豬八戒是黑色的。

救救回鍋肉

© 奇愛博士

1962年的戲曲電影《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豬八戒的紹劇臉譜也是黑色。

救救回鍋肉

然而,到了我們最熟悉的1986版電視劇《西遊記》,它已是一頭大白豬了。

救救回鍋肉

▲一張自帶BGM的劇照

二師兄突然“脫非入歐”,只能說明一件事:

至晚到1982年,也就是央視版《西遊記》開拍那年,中國人對豬毛色的認知,已經產生巨大變化。

其間,必然發生過一次深遠的變革,才能讓人們忘掉八戒的本色。

這場變革,始於上世紀50年代“洋豬”來華

救救回鍋肉

1950年,中國第一次小規模引進蘇聯大白豬,60年代,開始大規模引進原產英國的約克夏豬。

1963年,丹麥長白豬登陸中國;1972年尼克松訪華,又捎來兩頭美國杜洛克豬。

這些豬的標誌,都是通體白色。

救救回鍋肉

▲1960年,郵票上的豬還是黑白花色

但那時,“洋豬”的引進,整體規模並不大,養殖技術也在摸索,不少外來豬種因疾病或雜交,一來中國就絕種了。

真正的大潮,是在改革開放之後。富起來的中國人都發現,豬肉是吃得起了,可是豬不夠吃了。

雖然到1982年,中國一年的肉豬出欄頭數已突破2億,但還有上升的需求和空間。

“養的不如殺的多”,是老人形容當年養豬狀況的一句話。

救救回鍋肉

▲1978年,山東蒙陰縣遍地黑豬

土豬長得太慢了,實在沒法滿足中國人的肉食需求。

一頭豬,要長到200斤左右才算成年,土豬要長這麼大,至少需要8-9個月,有些種類要一年以上。

而一頭“洋豬”,半年就能長到200-300斤,生長週期大大縮短,出欄更快,賣相也更好。

如此瘋長,才能跟上中國人越吃越快的胃。土豬從此被甩在了後面。

久而久之,隨著洋豬遍地,土豬式微,中國人腦海裡的豬,也就成了白色。

救救回鍋肉

要是一年不殺土豬,只吃洋豬,土豬的血脈,也許會被保護得更好——回想當年的老人這樣說。

這當然不可能。即便土豬洋豬一起上,到今天也不夠中國人吃的。

到2017年,中國豬肉年產量,仍然高踞全球第一。這一地位,中國早已維持了多年。

當年,全球豬肉產量為11103.4萬噸,單是中國,就佔了5544.9萬噸,約等於全球一半。然而,那年又進口了119萬噸豬肉——還是不夠吃。

豬肉需求越大,洋豬越受歡迎,土豬越來越沒人養了。

救救回鍋肉

© 南方農村報

除了不夠吃,土豬消亡的另一原因是,不夠瘦。

我們今天吃的肉豬,按經濟類型劃分,大致可分為三種:脂肪型、瘦肉型、肉脂兼用型。

成華豬一類土豬,基本屬於脂肪型豬,特點是生長週期慢,脂肪含量高。

一頭土豬的瘦肉率,只有40%左右,胖出一身褶子,腿又短,站起來肚皮都快貼地了。

救救回鍋肉

© 桂林市農業局

而丹麥長白豬、杜洛克豬一類“老外”,多數屬於瘦肉型

一頭丹麥長白豬,6月齡就能長出60%以上的瘦肉。這效率,可能比人類肥宅健身6個月都高。

隨著中國人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對瘦肉的需求也日漸增長。

從前難得吃頓肉,就吃肥的,好好享受脂肪;後來生活好了,為了口味和健康,就愛吃瘦肉了。

十億人都想換換口味,那影響可就大了。

救救回鍋肉

© 葉心源

▲80年代浙江台州人買豬崽

出瘦肉的洋豬,自然更受市場歡迎,至於一身膘的成華豬,就讓它在歷史長河岸邊睡個懶覺吧。

這一覺睡了好多年,成華豬伸個懶腰(假如有腰),睜開小眼睛一看,小夥伴們全消失了。

由於市場淘汰,遭遇棄養,中國土豬品種,經歷了嚴重的衰落與消亡。

救救回鍋肉

不少種類,失去了原生血統,要靠不斷雜交,才能留存一絲血脈。

兩次稀釋血統生出來的“內三元”,成了土豬血脈傳承的希望。

救救回鍋肉

我們惋惜土豬的消失,倒不是因為多好吃——再好吃,能好吃上天?

只是因為,一道中國菜飄香萬里,它的源頭,依然在草創之際,鐵鍋大灶的土豬香裡。

那味道,像每個人的老家一樣老。

救救回鍋肉

土豬的永別,正在中華大地的每一處,不斷髮生。

有媒體調查,土豬瀕危的嚴峻程度,絕不亞於任何一種保護動物。

比如,浙江人民深愛的兩頭烏

一大塊東坡肉,要煮得酥爛不膩,用力一夾,順筷而斷,“兩頭烏”是上上之選。

救救回鍋肉

▲小時候看《濟公》,最眼饞這一口東坡肉

“兩頭烏”顧名思義,只有前臉和後臀是黑的,天生異相,自有不凡之處。

金華火腿的原料,曾經也是“兩頭烏”。沒有味精的時代,一塊火腿的鮮,滋養了無數中國菜,肉質自然重要。

救救回鍋肉

© 新華社

然而,“兩頭烏”也在面臨危機。由於生長週期較長,2013年到2014年7月,整個金華市,也只養了5010頭“兩頭烏”母豬。這個數字放在全國,實在太渺小了。

複雜的飼養、稀少的產量,讓“兩頭烏”肉價達到40元一斤,成了脫離群眾的高端肉食。

救救回鍋肉

▲當寵物豬也可以吖!

此時,東北人全場一起低下頭,好像有事兒在發愁。

也許是因為,沒有東北民豬,豬肉燉粉條、鍋包肉、溜肉段都不香了。

救救回鍋肉

© 古谷

來自東北的清朝皇室,過年祭祖,煮神豬必不可少——那講究可多了。

選定的神豬,必須通體全黑,沒有一根雜毛,這正是東北民豬的特徵。

救救回鍋肉

據傳,神豬必須在東北人家養大,而可以確定的是,要煮豬祭祖,必須專程回到龍興之地盛京,從舊宮帶回當年煮豬的老湯——

吃不著東北豬,也得吃煮過東北豬的湯,才叫一脈相承。

救救回鍋肉

▲《延禧攻略》裡,皇親分食胙肉

然而,清朝皇帝瘋狂打call的東北民豬,也遭遇過巨大危機。

吉林省某市,曾在九個月內,只有212頭“疑似”東北民豬屠宰上市,僅佔全市比例0.99%。

同樣,寺門前豬在湖南衡陽人眼裡,不僅是辣椒炒肉的首選,也是花紋堪比神戶牛肉的神品。

然而在2005年,寺門前豬公豬,只剩下了一頭。

救救回鍋肉

© 一笑

膠東人愛吃豬頭肉。濃濃的滷湯,豬頭烀得皮酥肉爛,拿刀一切,醬汁順刀流,肉塊滾刀落。

濰坊諸城人更精緻,好豬頭加料燉煮,再用紅糖小米一燻,諸城燒肉沿街叫賣不絕。

但山東的裡岔黑豬,遭遇過僅剩172頭的豬生低谷,再絕的吃法,也難以回到從前。

救救回鍋肉

好在,經過一段時間的保護培育,一些土豬的產量,逐漸有了起色。

在吃貨遍佈的中國,也有一些土生小胖胖,倍受當地人民寵愛,至今繁盛。

祖國南端的小夥伴,已經按捺不住了。

比起不在海南的海南雞飯,海南人更願為臨高乳豬四處安利,瘋狂打call。

別人拿泔水、精料餵豬,已經是高規格,海南人喂臨高乳豬,要用大米稀飯拌小魚!

長到十來斤,海南人對它們的愛,就轉移到了餐桌上:

能拿乳豬當早餐的,全國恐怕也只有海南了。

救救回鍋肉

© 臨高娛樂圈

▲臨高烤乳豬

一盤乳豬,或蒸或烤,配一盤酸菜,就一碗米飯,再來杯糯米酒或地瓜酒,一上午舒舒服服。

蒸乳豬流下的湯,海南人都不放過,加黃豆一煮,又是一味佳餚。

救救回鍋肉

© 臨高娛樂圈

▲蒸了也很好吃呢

有海南人的守護,要想臨高豬滅絕,除非彗星撞地球。

正因為這樣,即便土豬曾經黯淡,我們也不悲觀。

哪怕當年,我們為洋豬舍棄土豬,所追求的,也是更美妙的口感、更極致的享受。

只要愛吃的人一直在,遲早會再次發現土豬之美,胃口大開——吃遍天下的中國胃,永遠是最大的市場。

要保護祖國山河的豬豬,就一個字:吃!

救救回鍋肉

參考文獻:

1.周範才、王玉寧,《中國豬種危機:最適合做回鍋肉的豬種已瀕臨滅絕》,《瞭望東方週刊》,2013.05.27

2.張克威、姜紹渭,《蘇聯大白豬觀察試驗簡報》,《瀋陽農學院學報》,1962年01期

3.馮維祺、王端雲,《豬雞優良品種》,農業出版社,1993.05

4.袁世全、馮濤主編,《中國百科大辭典》,華夏出版社,1990

5.王芝,《重視豬血開發利用 提高養豬綜合效益》,《黑龍江畜牧獸醫》,1990年07期

6.陸泓、羅鈺婧,《1萬噸豬肉只夠吃1.5小時,中國人是有多愛豬肉?》,DT財經,2019.10.02

7.傅穎傑,《投入600萬尋找“速生版”兩頭烏 金華兩年才養5000頭》,《錢江晚報》,2014.07.22

8.吳十洲,《乾隆一日》,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05

9.李連生、呂玉燕、孫家英、王麗敏、鄭桂雲,《瀕臨滅絕的東北民豬》,《中國牧業通訊》,2006.01.10

10.劉耿,瞭望週刊:中國豬肉保衛戰,2014.01.13

11.溫鐵軍,《四千年農夫》序:理解中國的小農,東方出版社,2011.06

12.中國產業信息網:2017中國飼料行業發展報告,2018.09.06

13.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與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2018中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報告》,2018.04

14.陳其美,葛長利,董彬,中國畜牧業協會,《2013中國豬業發展》論文集:中國地方豬種種質資源的保護與利用,2013.04

15.劉兵,《臨高烤乳豬 征服你的味蕾》,《海南特區報》,2017.12.04

16.張惠寧,《臨高乳豬:一份早餐的力量》,人民網-海南頻道,2019.08.29


微博:『@是飽妹吖 』有更多吃喝日常~

微信:『福桃九分飽(id:futaojiufenbao)』有一手美食推薦,回覆“電影”還有美食電影打包放送~

福桃九分飽,專注於最接地氣的美食報道,探索一切帶勁的美食,對雞鴨魚牛羊、零食點心酒糖茶有較深入的研究,還時不時對社會熱點進行爆炒亂燉式解答。

聽說,關注福桃九分飽的人,怎麼吃都不會胖。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