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拉加德:再定義金融部門發展目標

《中国金融》|拉加德:再定义金融部门发展目标

導讀:更高的就業率、更綠色的增長和更高的人民生活水平,這些目標在道德上是公正的,在經濟上也是現實的,其關鍵是賦予金融業更崇高的社會價值觀

《中国金融》|拉加德:再定义金融部门发展目标

作者|克里斯蒂娜•拉加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中國人民銀行清算總中心張立書、中國人民銀行瀋陽分行張新宜譯」

文章|《中國金融》2019年第8期

為人們追求美好生活提供服務,是金融業的魔力,也是金融業者奉獻感和自豪感的來源。但是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數百萬人遭受重大經濟損失和心理創傷,民眾對金融醜聞和不當行為感到憤怒。如今時間不長,世界卻再一次進入“鍍金時代”(Gilded Age),華爾街等金融中心的薪酬水平已達創紀錄高點。政治家對金融業的根本發展目標產生疑慮,認為金融業偏離了最初的崇高目標,只考慮努力為自身服務,不為民眾和經濟服務。因此,必須尋找更好的發展方式,建設安全、可持續、有道德、具有廣泛使命感的金融業。更高的就業率、更綠色的增長和更高的人民生活水平,都是21世紀發展的迫切目標。這些目標在道德上是公正的,在經濟上也是現實的,其關鍵是賦予金融業更崇高的社會價值觀,將客戶、勞動者、股東、社區和子孫後代緊密聯繫在一起。這就帶來兩個重大問題: 第一,如何讓金融體系變得更加安全穩健?第二,金融如何支持可持續和包容性增長?

如何讓金融體系變得更加安全穩健

良好的創新、更好的監管和更廣泛的責任感,能將金融業變得更安全、更值得信賴。

  • 好的創新

什麼才是好的創新?這個問題在不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答案。金融創新對人類進步的影響令人矚目,在文學、數學、會計和概率論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早在公元9世紀,中國就發行了世界上第一張紙幣“交子”。13世紀,威尼斯人踴躍購買首批真正的政府債券(prestiti)。17世紀荷蘭安特衛普和阿姆斯特丹成立了最早的股票交易所,最終發展成為現代投資交易場所,成為全球金融市場的雛形。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良好的新金融理念有可能導致不可持續的信貸繁榮和投機泡沫。在最後的著作中,塔西佗(Tacitus)生動描述了公元33年發生在古羅馬的一場金融危機,貴族家庭瘋狂貸款,押注土地價格不斷上漲,隨後泡沫破滅,土地價格暴跌,羅馬皇帝提比略(Tiberius)政府不得不使用3年期無息貸款的預算為投資者紓困。17世紀的鬱金香熱潮起源於期貨合約新市場。18世紀的南海泡沫曾是一片充滿希望的神秘新大陸。從19世紀和20世紀的鐵路熱潮到互聯網泡沫也是如此,都起源於良好的新金融理念設想。

金融工程推動了國際金融危機這場不計後果的冒險狂潮。雷曼兄弟破產時,政策制定者對發達經濟體銀行的脆弱程度表示難以置信。這些銀行股本不足、商業模式存在缺陷、高管層盲目自信,所有問題疊加爆發,納稅人最終不得不為其紓困。直至現在,民眾依然面臨金融體系是否安全的問題。現實情況到底如何?簡而言之,形勢相對當年來說已經好多了,但還是不夠安全。

  • 更好的監管

過去10年,各國共同致力於全球金融監管改革,重建民眾信任,恢復金融體系健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金融穩定委員會、20國集團等共同參與這一雄心勃勃的努力,收到了積極成效。目前,銀行業普遍擁有更充足的資本和流動性,大型銀行面臨更嚴格的監管,槓桿率有所下降。清算瀕臨倒閉的銀行更加便捷,衍生品市場更加透明。

但是,隨著銀行變得更大、更復雜,應對“大而不倒”的潛在危險還需要進一步努力。如今,美國五大銀行資產佔銀行業的比例高達45%,大大高於2007年40%的水平。與此同時,經濟學家和行業專家呼籲,要求在當前資本金約束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加股本融資,確保銀行能夠抵禦潛在的風險。但不同意見卻認為,進一步增加股本融資可能帶來負面效應,如貸款減少。更值得關注的是,抵制危機後嚴格監管的力量有所抬頭。因此,全面落實現有改革進程,需要更多的現實努力和政治智慧。政策制定者在接受上次危機教訓的同時,還要警惕新的風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的研究就顯示,網絡攻擊導致全球銀行系統潛在損失高達3500億美元。

此外,資產價格的大幅波動調整,可能導致影子銀行業迅速擴張。金融領域的監管仍存在許多盲點,各國需要規範高風險債券市場的承銷標準,特別是槓桿貸款。金融變得更安全、更值得信賴,這不僅需要良好的創新和更好的監管,還需要個人和集體更廣泛的責任意識。

  • 廣泛的責任感

負責任的行為取決於激勵約束機制,特別是物質獎勵。國際金融危機之前銀行業不恰當的薪酬政策,就成為其不計後果冒險行為的推手。

有市場人士居然提出,應該儘可能地降低股本需求,承諾高股本回報率,將獎金與短期回報率掛鉤,危機發生後儘可能少地收繳(claw back)獎金。當然這只是個負面例子,我們知道結局如何。民眾也認為,危機的始作俑者沒有承擔應有的後果,辜負了公眾對金融業的信任。普通人卻為此付出了沉重代價。

於是,危機後改革更好地將個人薪酬與銀行機構的健康狀況掛鉤,取得了明顯成效。當前,一名倫敦金融城的資深銀行家,其40%~60%的獎金將延期3~7年支付。如果隨後業績不佳或行為不端,獎金還將減少、取消或全部收回。此外,英國銀行高管和交易員還必須遵守高級經理人認證制度,進一步強化了問責,並幫助企業高管樹立了良好形象。

英格蘭銀行為推廣金融市場行為準則作出了巨大貢獻。下一步可以考慮提高各國收回獎金行為的一致性,比如就強化企業內部紀律行為披露制定全球行為準則,強化刑事和民事責任。在主要國際金融中心,對個人不法行為的追究力度已經加大,金融機構因此承受了數十億美元罰款法律行動的衝擊,這些高額罰金不應僅僅視為商業成本。

  • 價值觀和倫理

即使是最嚴厲的法律制裁、最完善的薪酬和公司治理規則,也無法取代以價值觀和道德為基礎的個人責任。創造一個更好、更值得信賴的企業文化,不僅需要高層的態度,更需要來自工作層的回應。這就是為什麼金融業需要“道德升級”。對於金融專業人士來說,這項要求實質上就是“慎獨”——在沒有人關注的情況下也要做正確的事情。

Credit(信用)的詞源是拉丁文,有“信任”的含義。信任是金融體系的命脈,但信任本身是無法強求的,需要通過真善美的行為來獲得。這種爭取信任的行為應該是自發的,即使沒有他人監督的時候也應這麼做。亞里士多德認為,人類是由目標驅動的,需要培養正義、勇氣、自制、謹慎、慷慨和誠實的美德,這才是幸福的關鍵。

這種精神有利於確立銀行機構和個人職業生涯的目標,打造更安全、更可信的金融體系。亞里士多德還認為,個人目標必須始終與社會目標和公共利益結合在一起。這個道理適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金融機構和個人。金融業的目標不僅僅是狹隘的財務利益,還包括更廣泛的公共責任。近年來,對現代公司的本質和股東價值最大化進行激烈辯論,這也就不足為奇了。英國經濟學家科林•邁耶(Colin Mayer)就認為,人類2000年的歷史中,公司這種組織形式一直將公共目標與商業活動結合在一起。只有在近60年裡,利潤才成為公司活動的唯一目標。因此,鼓勵金融業承擔更廣泛的公共責任,對於今天的利益方,對於子孫後代,比以往都更加重要。這樣就引出了第二個問題:金融如何支持更可持續、更包容的增長。

金融支持可持續和包容性增長

未來15年中,千禧一代將繼承24萬億美元的財富,向以社會或環境為目標投資的比例將達前幾代人的兩倍。金融業據此提供了各種形式的投資,綠色債券及一系列與環境、社會和治理(ESG)相關的金融產品。

可持續投資正在蓬勃發展。無論是銀行家、基金經理,還是金融科技企業家,都面臨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即如何採取一種經濟上和道德上都正確的方法,實現更可持續的發展。同時,這也是一個重新定義金融魔力、追求更廣泛目標的巨大機會。

  • 金融科技

發展金融科技,創造價格更低廉、更容易獲得的金融科技產品,以更新更好的方式為客戶和社區提供服務,意味著對金融業本身的經濟學邏輯進行重新思考。過去一個世紀裡,美國金融中介的單位成本保持不變,收入隨金融資產價值波動,這意味著抽走了大量租金。對此,金融科技的回應是強化競爭,減少低效行為,為個人和小企業提供更高的性價比,推動一場普惠革命(inclusion revolution)。

近年來,肯尼亞和中國的移動支付將數百萬沒有銀行賬戶的人群納入金融體系,拉脫維亞、巴西等國的p2p貸款為小企業開創了新的資金來源,區塊鏈使得全球從證券買賣及海外匯款的各類交易更加方便快捷。但時至今日,英國150萬成年人仍然沒有銀行賬戶,3300萬美國家庭無法獲得銀行服務,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情況則更為驚人。因此,普惠金融發展存在巨大潛力,必將迎來更加強勁的增長和就業,需要具備充滿活力的數字生態環境,特別是像倫敦這種歐洲最大的金融科技初創企業聚集地。

金融科技實現良性發展還需要更好的監管,確保新的網絡信貸不會鼓勵過度借貸,能夠保護個人數據不受窺探和犯罪侵害。換句話說,銀行類的金融科技服務理應受到銀行監管,特別是在消費者保護方面。對於金融科技公司來說,這意味著與監管機構充分合作,在管理風險的同時釋放自身的巨大潛力。這也是2018年10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巴厘島金融科技議程(Bali financial tech Agenda)提出的目標。促進競爭、尊重消費者選擇、有效打擊洗錢,將成為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 女性領導力

當然,普惠革命不僅限於金融科技範疇,還包括金融領域多樣化的領導力。多樣化的領導力不僅能提高思維的敏銳程度,減少趨同性思維,還有助於更謹慎和更好的決策。

IMF研究表明,銀行和金融監管機構的董事會高管中,女性所佔比例越高,金融就越穩定,能夠支撐更強勁、更持久的增長。全球只有2%的銀行首席執行官是女性,世界銀行董事會中的女性成員不到五分之一。英國的《漢普頓—亞歷山大評論》一直在敦促最大的上市公司,在2020年之前將董事會中的女性比例提高到三分之一,以充分發揮女性領導力的積極作用。挪威就是近五年來的成功案例,由於實施強制性比例要求,女性在董事會席位的佔比增長四倍。

女性作為金融服務消費群體也是如此,也可以發揮更大的領導作用。女性越來越多地在投資決策過程中發出自己的聲音。調查顯示,女性比男性更有潛力從事可持續投資,並拓展對新產品的需求,比如針對企業性別平等設立基金。華爾街上那尊無畏的女孩雕像,就完美地捕捉到了這種精神。

  • 投資全球公益

投資於全球公共利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無畏的行動和全新的思路。如今,全球範圍需要調動數萬億美元的私營部門投資以應對氣候變化,實現2030年消除貧困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這是國際社會面臨的艱鉅挑戰,同時也是一個巨大的機遇,對金融業而言更是如此。幾年之前,金融業還認為氣候變化只是一個遙遠的危險時,英格蘭銀行行長馬克•卡尼就前瞻性地稱其為“地平線上的悲劇”。隨後,加勒比海的颶風、加利福尼亞的山野火、英國部分地區遭受的大洪水,都成為氣候變化威脅經濟發展的強有力警醒,影響了大量個人和社區。如今,氣候變化對生產率、收入、金融穩定及貨幣政策影響的辯論更加深入激烈。對於金融業來說,要求具備更好的風險管理能力和更長遠的眼光,意味著轉型發展可持續金融,意味著調動更多資金,在人力和基礎設施領域創造投資機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到2030年,低收入國家在衛生、教育和低碳基礎設施等關鍵領域實現可持續發展,每年需要支出5200億美元。這一支出需要通過公共和私人部門資金共同進行,採取銀行貸款、項目融資、贈款、優惠貸款和商業融資等混合融資方式。在這個過程中,公共和私人部門是互補關係,不是替代關係,應該攜手並進,為投資創造合適的條件,包括穩健的經濟政策、強有力的法律框架、良好的公司治理以及對公私部門腐敗的零容忍。可持續發展目標不僅僅是發展中經濟體的事情,其最終目標是為了實現全球更強勁、更公平、更環保的發展。

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需要利用可持續投資領域的良好勢頭。如今,可持續投資佔據全球資產管理的26%,規模高達23萬億美元。可以考慮推出新的投資產品,進一步鼓勵企業將商業模式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結合起來。為可持續發展會計和報告制定全球標準,提高透明度,增強可持續投資的可信度。這是金融業行動至關重要的時刻,也是打破舊模式實踐新思路、攜手促進全球共同利益的時刻。

結 論

傑出的銀行家們認為,樹立正確的發展目標至關重要。傳統、紀律和規則是歷史經驗對銀行發展提出的要求,不遵守規則只能帶來無序和混亂,最終導致道德與法律相違背。金融業者應當致力於尋找更加廣泛的使命感,始終保持尊嚴、善良、誠實和幽默感。總而言之,充分服務他人,而不僅僅是金融業自身,才是金融的真正魔力所在。■

(本文摘譯自作者2019年2月28日在倫敦第32屆世界貿易塔西佗講座所作的演講)(責任編輯 許小萍)

IMF:中國在普惠金融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IMF發佈評估報告認為:中國加強金融監管符合國際標準

《中国金融》|拉加德:再定义金融部门发展目标《中国金融》|拉加德:再定义金融部门发展目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