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卷首語|開放銀行的基本原則

《中國金融》卷首語|開放銀行的基本原則

文 / 路平

開放銀行是未來銀行業發展的大趨勢。概括地講,開放銀行是指一種平臺合作金融業態,利用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應用程序編程接口)等技術實現銀行與第三方機構間的數據共享,從而提升用戶體驗。在我國,中國銀行在2012年最先提出開放銀行概念並於次年推出中銀開放平臺。隨後,在金融科技的支撐下,各金融機構藉助開放銀行快速拓展業務的深度和邊界,從浦發銀行的API Bank,到各大銀行的開放生態戰略思路,甚至第三方開放銀行平臺的實踐,讓過去只有少數用戶才能享受到的個性化、場景化、智能化金融服務變得“人皆可享”,實現了真正的普惠。但也應看到,在我國相關配套法律法規及規章制度還不完善的背景下,開放銀行的探索實踐要保持良性發展,需要把握幾個原則。

轉變理念是開放的關鍵。經營風險是銀行的基本特徵,為保證安全性、流動性,“合規”是銀行經營遵循的基本準則,“穩健”成為銀行從業者的天性。因此,無論是數據層面的開放、業務層面的開放,甚至於資本層面的開放,都需要改變傳統的路徑依賴。開放銀行是一種全新的銀行業態,未來,銀行不是一個場所,而是演進成一種服務,一種真正實現“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銀行必須及時優化組織結構,讓其開放起來適應這種趨勢。理念一旦轉變,銀行開放的路將變得更加寬廣。

不能脫離金融的本質。開放銀行的業務創新,必須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從降低用戶使用成本、提升用戶使用便利、增加用戶使用選擇出發,實現銀行核心金融業務的轉型升級。不應囿於固定模式,應根據銀行自身資源稟賦和戰略目標,作出適合的選擇。資金實力雄厚、技術資源充沛的銀行自主打造開放平臺,作為生態圈的發起者和核心參與合作和競爭;其他銀行可以選擇與金融科技公司或第三方服務提供商合作的聚合模式,開展多對多共贏合作,實現數據信息共享。無論哪種選擇,提供的場景化、智能化服務應儘量避免同質化競爭,凸顯銀行個性化特徵。服務領域也不僅限於消費品市場,生產資料市場、資本市場、產權市場等生產要素市場為開放銀行業務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數據安全是底線。開放銀行的本質,是基於API技術,實現對銀行數據的共享,即用戶最核心的金融資產數據的共享。共享是必需的,最大的挑戰在於數據的安全。國際上,在各國推進開放銀行的過程中,監管機構十分關注數據的安全與規範使用,如歐盟發佈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全面保護居民個人數據安全。在我國缺乏明確法規的背景下,銀行需加強對運用數據的安全性、合規性的判斷,未雨綢繆、做好防範,並制定相應舉措,實現客戶同意甚至樂意分享數據,讓沉澱在銀行內部的數據產生更大的價值。

監管仍需規範。相較於英國、歐盟出臺具體政策的主導推動,美國在完善的法律基礎與成熟的功能監管之上的市場化創新,我國開放銀行的發展缺乏配套監管,這讓開放銀行在實踐過程中面臨著較大的不確定性。開放銀行的本質依然是金融,依然需要有效的監管加以引導。基於開放銀行的概念,未來銀行業務可以像高度耦合的積木塊一樣按需“拼搭”,監管機構應引導制定基礎技術、數據隱私保護等方面的規範和使用標準,並將商業銀行、金融科技公司、第三方服務提供商等市場主體統一納入監管框架,防止監管套利。

文章來源:《中國金融》雜誌2019年第21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