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卷首語|用好管好區塊鏈

文 / 鄒傳偉

2019年10月24日,習近平

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區塊鏈也被稱為分佈式賬本。賬本記錄、傳播和存儲等活動都在分佈式網絡上以去中心化方式進行。區塊鏈集成了密碼學技術,能實現高容錯性和高安全性。分佈式賬本全網公開,不可篡改,也被稱為公共賬本。

區塊鏈兼具信息互聯網和價值互聯網功能。一方面,區塊鏈應用於供應鏈管理、防偽溯源、醫療健康、食品安全、公益、精準扶貧和社會救助等場景,是用公共賬本記錄商品、藥品、食品以及公益和救助等資金的流向,讓上下游、不同環節相互校驗,全流程可管理。另一方面,以Libra為代表的所謂穩定幣,是區塊鏈作為價值互聯網的體現。但區塊鏈本身不產生價值,需要有經濟機制掛鉤區塊鏈外資產(如Libra聲稱的100%法定貨幣儲備),才能成為真正的價值互聯網。

準確認識區塊鏈的技術特徵以及經濟和治理功能是用好管好區塊鏈的基礎。區塊鏈作為信息互聯網,不涉及資產或風險轉移,監管主要針對區塊鏈匿名、全網公開和不可篡改等特點,既要做好數據隱私保護,也要防止有害信息上鍊傳播。2019年初,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佈並實施《區塊鏈信息服務管理規定》。區塊鏈作為價值互聯網,涉及資產和風險轉換,對其監管要複雜得多。區塊鏈的特點,包括開放匿名、交易即結算、天然跨境以及清算可編程等,是一柄“雙刃劍”。用得好則有助於簡化交易流程,提高交易效率;沒管好則可能為洗錢、恐怖融資和逃漏稅等非法活動打開方便之門,甚至造成涉眾金融風險。因此,用好管好區塊鏈要平衡好若干關係。

一是區塊鏈的“能”與“不能”。儘管區塊鏈應用場景廣闊,但任何技術都不是萬能的,區塊鏈也不例外。應該根據場景需要,評估是否用以及如何用區塊鏈,而非“拿著錘子找釘子”或“削足適履”。比如,票據交易和貿易融資的頻率不高,現有流程效率不高,與區塊鏈有很多結合點。人民銀行在這兩個場景做了很好的探索。再如,人民銀行在數字貨幣/電子支付(DC/EP)中採取“賬戶松耦合方式投放+中心化管理模式”。在數字貨幣發行登記的核心環節,因為人民銀行的信用顯著高於商業銀行,沒必要引入以區塊鏈為代表的分佈式信任機制。

二是技術邏輯與監管邏輯的關係。技術邏輯往往強調顛覆性、去中心化和快速迭代。儘管金融業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各種技術創新,但迄今沒有一項技術創新對金融體系產生過顛覆性影響,區塊鏈也不例外。去中心化和中心化各有使用場景,不存在優劣之分。區塊鏈能緩解信息不對稱和創造信任,但這離不開特定場景和前提,而只用技術來替代制度和信任是非常困難的。金融發展的前提是安全穩健,技術創新促成的任何新的金融商業模式、應用、流程和產品等,都需在確保風險可識別可控後才能推廣。

三是“幣”與“鏈”的關係。區塊鏈起源於數字貨幣領域,內嵌“幣”的結構,這是事實,但區塊鏈應用不一定有“幣”。區塊鏈作為信息互聯網的應用已充分證明這一點。反之,各種沒有主權信用擔保或內在價值的虛擬貨幣就不是區塊鏈正確的“打開方式”。這些虛擬貨幣根本不可能像其擁躉者聲稱的那樣顛覆或取代法定貨幣,反而浪費社會資源,引發投機炒作、市場操縱甚至欺詐等問題。人民銀行等七部委2017年9月4日聯合發佈的《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不管在當時還是現在都是正確的,應該繼續貫徹執行。

文章來源:《中國金融》雜誌2019年第23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